APP下载

让艰苦奋斗精神永放光芒

2021-08-16吕志刚

中国粮食经济 2021年6期
关键词:仓库储备物资

文/吕志刚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历经风雨征程,克服重重困难,在血雨腥风中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在改革开放中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让中国人民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黑龙江省是国家物资储备工作的摇篮,党领导成立的第一个管理物资的机构、建设的第一批储备仓库、招收的第一批储备工人都在黑龙江省,中共党组织在储备系统播下的第一颗红色种子也在此孕育而生。作为新中国储备的长子,我们在红色基因的熏陶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前进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我的父亲于1953年来到当时的国家物资储备局东北区分局第四储备处工作(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黑龙江局二三二处前身),并在这里供职一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储备人,我父亲对储备的感情很深,生前多次和我讲起当年他们艰苦创业的往事。有时讲着讲着,两行清泪就会从他那饱经沧桑的脸颊流下。我很好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能让我的父亲怀念一生,感动一生。父亲去世后,我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幅1954年5月3日拍摄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第四储备处的12 位风华正茂的创业者昂首挺胸,目光坚毅。那一刻,我的耳边再次响起父亲生前为我讲的那些已经久远的艰苦创业故事。

1947年7月,党领导的第一个管理物资的机构——东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物资处在哈尔滨成立,开始清查并接管日伪时期的仓库、军火库、油库。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为收储、转运从苏联进口的战略物资,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东北人民政府财政部物资局(前东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物资处)决定在黑龙江省紧急筹建后方仓库。经过勘查,最后定址在滨洲铁路沿线的朱家坎、富拉尔基、昂昂溪三地,要求一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那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一群刚走出校门的青年学生和一批不甘平凡的农村小伙子,在储备仓库建设初期,从四面八方踏入储备仓库的大门,在沉睡千年的荒地上,在资金和生产生活资料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在“头上蓝天一顶,脚下黑土一片”的艰苦环境下搭起了简易的帐篷和高高的脚手架,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黑龙江储备建设史上第一支苦乐交加的乐章。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艰苦时期,条件之恶劣难以想象。我们无法知道,当第一批创业者怀揣青春的梦想,背着包裹踏上储备仓库这片陌生的土地垒砌新的梦想是怎样的一种艰苦;我们也无法知道,当年这些热血青年选择投身储备事业时是否知道已经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牺牲。一个个斗志昂扬的小伙用伟岸的身躯筑起储备坚实的脊梁,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他们在党的号召下,提出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大多数建设者还郑重地向党、团组织递交了入党(团)申请书。为了加快建设步伐,建设者们吃住在工地已成为常事。他们睡通铺、吃窝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没有明亮的灯光,他们就借着煤油灯发出的微弱光线研究图纸;没有水,他们就用马车或独轮车到2 公里外有水井的居民家中打水;粮食短缺,青菜也很少见,他们就用粗粮和土豆充饥。营养的严重缺乏,使一些同志患上了浮肿病。进入夏季,烈日当头,酷暑难当,他们在骄阳下挥汗如雨。有时中暑晕倒,经过简单的治疗后他们又会出现在建设工地。黑龙江的冬天风寒雪啸,冷气袭人,他们在寒冷的办公室里仅靠临时搭起的火炉取暖,连办公桌上墨水瓶中的墨水都结了冰碴。为了加快工程建设,他们给自己提出了“七进七出”(早七点上班,晚七点下班)、“三满”(干满点、出满勤、满负荷)和“四个一样”(节假日和工作日一样,夜间和白天一样,风雪雨天和好天气一样,领导在和不在一样)的严苛要求。在那艰苦而特殊的年代里,“我为祖国建储备,我为储备献青春”已成为他们共同的理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过360 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1952年11月,三座储备仓库按期完工。随后,大批量的物资接收拉开了序幕。

在当时缺少起重设备的情况下,物资的卸车、入库、码垛全靠人拉肩扛,劳动强度非常大。但是困难吓不倒这些经历过民族危难、渴望国家复兴的储备人。他们那些敢打硬仗、不计报酬、战天斗地的事迹至今相传。

富拉尔基储备处接收苏联进口汽车时,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把汽车卸下来,再雇用老百姓的牲畜,马拉人推往库里拖。在接收苏联进口橡胶时,苏联专家不允许使用夹钩,他们就使用绳套两人抬起橡胶,每包三百多斤的重量落在这些青年人的肩上。接收角钢、圆钢、钢板等物资,他们喊着号子,抬着上千斤重的钢材一步一步向前走去……

朱家坎储备处1953年首次物资大接收共接收各种物资60478吨,一昼夜最多卸过56 车货物。苏联进口的铁路道岔每根重达1.2吨,八个工人抬一根,每个人的肩上负重150 公斤。有的工人压肿了肩膀,磨坏了脊背,连砸伤了手脚都坚持不下火线。后来处里购置了一台吊车,在一次物资接收时,动力组组长、共产党员荣玉瑞连续三天三夜在吊车上工作,饿了就在车上啃几口凉馍,渴了就喝几口冷水,困了就利用工作的间隙在吊车上打个盹。领导见他年纪大了,就劝他回去休息。他说:“我在日本人的工厂学徒时受尽了打骂欺辱。现在我成了国家主人,又是共产党员,工作再苦再累,我心里甜啊!”

在那艰难多舛而又轰轰烈烈的创业时期,是什么力量支撑和鼓舞着他们度过那段难忘的岁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有共产主义信仰,有为党为国家献身的崇高理想,有为储备事业做贡献的豪情壮志。这就是老一辈建设者的家国情怀!

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黑龙江储备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储备仓库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功能完善了。昔日人拉肩扛的场面已被机械化设备所取代;职工的腰包鼓了,房子大了,车子有了。这来之不易的成就是多少前辈风风雨雨、历尽艰辛,靠艰苦创业精神换来的啊!黑龙江储备辉煌大业的征途上踏满了前辈们坚实的足迹。放眼望去,这是多么值得我们骄傲的一条沧桑大道啊!而当年那些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子,如今很多已驾鹤西去,留在世上的也早已鬓染秋霜,但他们那种艰苦创业精神已在我们的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这些年去二三二处出差时,每当在家属区看到那些沉默不语、步履蹒跚的老职工,我总忍不住向他们回头凝望。透过他们的背影,总使我想起一些人来。或许他们就是照片上没有留下姓名的父辈。

回顾风雨兼程的储备史,我们仿佛又听到了老一辈储备人英勇无畏的呐喊,好像又看到了老一辈储备人坚贞不屈的信仰。我们要从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故事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奋斗的力量,时刻牢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在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中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新担当新作为建功立业新时代,聚力再创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新辉煌。

猜你喜欢

仓库储备物资
募集52万件物资驰援东华大学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填满仓库的方法
四行仓库的悲壮往事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小猫看仓库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救援物资
消防设备
大陆援台物资遇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