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岭羚牛雷雨天气野外生存情景

2021-08-15

中国林业产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秦岭雷电集群

文 张 萍

(柞水县野生动物和天然林保护管理中心,陕西 商洛 711400)

0 引言

秦岭羚牛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由于该动物的体毛通常呈现为白色或黄白色,且迈入老年后整体呈现金黄色,因此又被当地人叫做“白羊”或“羊子”。其与四川羚牛、高黎贡羚牛和不丹羚牛同为我国所独有的4个羚牛亚种。它们普遍体型粗大,老年个体和幼年个体的毛色色泽都存在一定差异,且毛色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变浅。作为4个亚种中具有最美色彩的一个亚种,秦岭羚牛的数量大约在5000~5500头左右。

1 种群数量分布

此类羚牛大量分布于我国秦岭西段,主要产县为周至县,太白、柞水、宁陕、佛坪及洋县等县区内次之,除此之外,在略阳、镇安及蓝田等多个县区中都分布有一定数量的秦岭羚牛。无论是雄性个体还是雌性个体,都呈现为扭曲状角,头部状似马类,角类似鹿类,蹄部与牛类似,尾部则与驴相近,且其体型介于牛和羊之间,但是牙齿、角和蹄子则与羊更为相似,隶属于大型牛科食草动物。

无论是长且粗壮的前肢还是短且弯曲的后腿,亦或是分叉的偶蹄,都是其进化和适应环境的产物,使其充分适应高山攀爬生活。此类动物的生性十分警觉,且具有较高的听觉灵敏度,一般集群生活,群体数量在十几头到50头之间,聚集在秦岭山之中的羚牛体形一般相对较大,且白色毛发之间依稀可以金黄色毛发,其长相是多种亚形中最漂亮、最威武的一种,它们繁殖后代的时间通常在每年的2月前后,每胎1崽[1]。

2 栖息环境简介

作为秦岭山脉中的特产,秦岭羚牛主要分布在秦岭山脉的主脊冷杉林。由于常年分布在高海拔区域,需要在高山灌丛草甸、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等区域内进行采食。因为它们所需的食物会呈现出季节性变化的趋势,因此常发生季节性移动。春天,秦岭羚牛常常需要下到1500米左右的山谷中采集生存所需的禾木料、青草、竹叶及竹笋等,同时,也可以采集部分灌木类的嫩枝幼芽,以供食用;夏天,秦岭羚牛则需要集群迁徙到高处区域采取具有多种维生物和淀粉的草木,以供食用,同时,也需要寻找林荫处,以避免烈日直晒;秋天,它们主要采食各类植物的籽实;冬天,它们则需选择亚高山台地和向阳山地区域,以食用灌木嫩枝和秦岭箭竹等植物,同时,去往阳光充足的区域进行取暖。

3 个体集群行为

秦岭羚牛具有较强的集群性特点,常常出现十几只,乃至几十上百只羚牛统一活动的情形,冬季其集群数量更会出现显著增加。它们在行进时有着十分严明的纪律,通常由健壮的公牛打头阵和收尾,母牛及幼牛则分布在队伍中间。集群的羚牛生性较为温和,如果未感知到危险往往不会主动攻击人,独牛的性情却大不相同,危险性相对较高。

如果遇到危险需要逃跑,则群牛可能表现出分群的现象,羚牛会迅速做出调整,反身或向下坡沿某一方向逃窜。集群数量越多,则相应的分群逃跑几率也就越大。采取分群逃跑的方式,可以有效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以相应增加自身的存活几率。然而,若集群数量在10只以内,则它们通常不会采取分群逃跑的措施,它们普遍具有较强的奔跑能力,可以以较快的速度通过60°以上坡度地段,逃入到森林中以躲避天敌[2]。

4 适时规避敌害

秦岭羚牛在其活动区域内的主要天敌是黑熊、金钱豹和金猫等动物,在面临敌害时,羚牛的防御行为通常可以概括为如下阶段:

第一,发现阶段。借助听觉、嗅觉和视觉展开对周边情况的观察,其中静听是它们所采用的主要观察手段;第二,预警阶段。在发现人类或其他天敌接近时,它们会先站立不动,细致观察周边情况并针对危险的实际等级予以判定。若发现目标并未采取措施,则它们会继续之前的活动;第三,示警阶段。它们会结合具体的危险指数,借助鼻腔发出声音,以实现对同伴的警示;第四,御敌阶段。待同伴听到警示信号后,整个集群都会停止采食工作,由公牛进行守护,同时,亚成体和幼仔缓慢靠拢,通常由母牛带领它们先行逃走,并由公牛垫底。

若它们尝试了各类和平解决办法仍无法发挥作用,则会采取攻击的方式,充分发挥其速度优势,沿某个方向向敌害冲去,并在冲撞后迅速逃走。对于独牛而言,如果它们感知到危险源与自己的距离在5米以内,则会相应提升它们攻击人的可能。

5 极端降雨天气

秦岭羚牛所生存的区域为中山或亚高山山地地点,表现为秦岭山地地貌,该地的气候特征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且年降水量高达850毫米,全年温差和气候状态相差较大,夏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干燥。由于该区域内夏季降雨十分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滑坡和泥石流等事故的风险,可能对动植物的栖息地造成严重损毁,进而破坏羚牛的栖息环境。

同时,极端恶劣天气也会相应改变动植物之间的竞争和依存关系,打破自然界的原本生物格局。强降雨天气对秦岭竹类植物的影响最为突出,水土严重流失,使得竹子表面有机物被大量冲走,让竹子根部发生裸露,也因此加速了竹子的死亡,而竹类植物的安全性和成活率也相应影响了羚牛种群的正常成长和生活[3]。

6 高山雷电

雷电和大风与极端降雨天气相伴而生,因羚牛长期生活在与人们相距甚远的区域内,导致人们缺乏对于其居住区域的充分认知和深刻体会。一旦面临雷电天气,羚牛集群会选择进入林中躲藏,林地中聚集着大量食料,可以为羚牛提供充足的营养,以充分适应其生存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羚牛常聚集于含盐量较多的林地区域中,由于春夏秋三季是雷电高发季节,它们往往会在这些季节时采集各类禾木科和灌丛、淀粉等草本植物;至于不常发生雷电灾害的冬季,它们则常常会栖息在高山台地及向阳山地之中,食用箭竹和冷杉等灌木嫩枝[4]。

猜你喜欢

秦岭雷电集群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雨天防雷电要选对雨伞
避雷妙招
功能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贾平凹:从秦岭到秦岭
雷电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