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高铁旅客全行程智慧信息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
2021-08-15王雪峰董兴芝原非凡
王雪峰,董兴芝,原非凡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等先进技术的涌现与发展,世界高速铁路正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简称:冬奥会)是全球首次三赛区联动、以高速铁路为主要运送方式的奥运盛会,北京—张家口高速铁路(简称:京张高铁)承担着冬奥会交通保障功能。京张高铁具有客流构成复杂、运营服务标准高、运营安全要求高等赛期运营特征,传统的铁路运输服务已无法满足冬奥会赛事期间旅客出行服务需求,研究京张高铁全行程智慧出行服务势在必行[1]。
着眼于为冬奥会京张高铁旅客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全行程智慧信息服务,研究面向冬奥会的京张高铁全行程智慧信息服务技术,以提升冬奥会赛事期间旅客出行服务水平,为北京冬奥会提供科技支撑。
1 京张高铁全行程智慧出行服务构想
1.1 铁路旅客全行程智慧信息服务内容
铁路以完成旅客出行位移为主要运输目的,在旅客全链路出行过程中,以“点—线—点”出行方式完成从出发地至目的地的链条式出行。
通常,大部分旅客对列车晚点都心存焦虑,为了准时乘坐列车,往往提前数小时抵达车站候车,特别是对于发车时间较早、且处于公共交通运营时间之外的车次[2]。铁路客运站作为铁路运输的主要服务节点,出行旅客往往会在铁路客运站长时间停留,办理上车前的票检、安检、身份验证等业务。铁路大型车站站房面积大,站房内部结构复杂,服务旅客规模较大,旅客因不熟悉车站环境,常常在问询、探路过程中消耗很多时间。
如何快速、便捷、简单地引导旅客抵达目的地,以及到站后快速离站是铁路智能化服务亟需解决的问题[3]。为此,基于人脸识别、消息推送、站内导航等技术,为旅客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出行服务推荐,实现旅客全行程智慧信息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其主要服务内容如图1 所示。
图1 全行程智慧信息服务
(1)人脸识别:对于已购车票的旅客,当旅客到达火车站进站时,检票口的人脸识别设备会对旅客进行身份认证,并通过旅客的人脸信息关联到旅客的身份证号,进而获取到旅客的订票信息和行程信息。
(2)出行服务推荐:根据旅客当前位置和目的地位置,通过融合多种交通方式,为旅客动态规划最优的到站路线,为旅客节约更多的时间。
(3)服务信息推送:当旅客成功购票后,系统会为旅客推送购票信息和行程信息。当快要到达旅客列车发车时间时,系统也会为旅客提供发车提醒,以及建议出发时间的信息推送服务。
(4)站内导航:当旅客进入站内后,通过对站内位置点设置定位标签,为旅客提供站内定位和目的点个性化导航服务,同时提供站内服务场所的智能化推荐服务。
1.2 铁路旅客全行程智慧出行服务流程
针对铁路旅客出行过程中的痛点问题,以铁路旅客全行程出行引导为目的,设计如图2 所示的铁路旅客全行程智慧出行服务流程:
图2 铁路旅客全行程智慧出行服务流程
(1)当旅客打开铁路12306 互联网售票系统App(简称:12306 App)后,可通过人脸识别功能获取用户实名认证信息,若自动识别失败,也可由旅客采用手动输入方式录入身份信息;
(2)在用户完成核验和确认身份信息后,通过与票务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可获取用户车票信息和行程信息,在发车前系统会通过12306 App 或微信公众号,为旅客推送出发提醒信息;
(3)根据旅客行程及其当前定位信息,利用行程路线规划算法,分析当前点位和线路信息,为旅客推荐多种出行方式,并规划出每种出行方式对应的出行路线,再根据旅客所选择的出行方式及路线,为旅客提供智能引导服务;
(4)旅客到站后,系统会自动获取旅客当前位置,以及所乘车次对应的检票口信息,通过站内导航服务,为旅客规划快速进站路线;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为旅客推荐进站途中的候车、购物等站内服务场所,让旅客在候车期间,能够便捷地体验车站提供的各类服务,丰富旅客出行体验。
2 主要应用场景
2.1 进出站闸机人脸识别检票
铁路车站人员密度较大,室内环境相对复杂,为了方便旅客快速进出车站,铁路部门采用了人脸识别智能检票技术。目前,人脸识别闸机检票已在我国各大车站广泛使用,为旅客实现快速进出站提供了便利通道[4]。
在旅客进出铁路车站时,通过人脸识别进行身份验证,不仅简化了旅客进出站业务办理流程,也减少了排队取票时间和候车时间,避免旅客因进站耗时过多而晚点,有助于改善旅客出行体验,也是实现全行程智慧出行服务的技术基础。同时,进出站采用闸机人脸识别检票的方式,也极大地减轻了车站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显著提高了客运车站运营效率。
2.2 全方位站内导航服务
铁路客运站站内环境复杂,站内导航服务主要满足旅客预览站房布局和站内各类服务设备/设施配备,以及智能化站内导航等需求,方便旅客在车站内快速办理业务,高效获取所需服务。
目前,12306 App、中国铁旅App 等应用均已集成站内导航功能,如图3 所示中,站内导航系统已在京沪铁路全线、京张铁路部分高铁车站投入应用。
图3 站内导航效果
站内导航系统可为旅客提供室内三维地图展示功能,利用蓝牙定位为主的定位方式,实现地图浏览、缩放、平移等操作;提供车站公共服务和周边设施查询服务,通过检索目录或关键字搜索,可查询特定目标位置,在站内地图上查看该目标所在楼层及精确位置;为旅客提供站内点到点路径规划指引,还可提供不同楼层平面图的换层方案供旅客选择。
2.3 基于旅客行程智能化消息推送服务
信息推送是全行程旅客信息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旅客多元化、个性化、一站式的综合信息服务需求,需要基于客运车站导航应用,实现向旅客精准地推送客运服务和营销信息。
(1)适时向旅客推送所乘坐列车的安检时间、到站时间、检票时间、检票口等出行服务信息,推荐旅客从哪个进站口进站,在什么地方取票购票等,以及站内餐饮、购物等服务信息。
(2)依据旅客当前位置信息以及旅客行程信息,结合客运服务相关数据,智能化地推荐旅客出行方案、出发时间、以及出行方案的路书,并按不同优先层级动态显示。
(3)对采集的旅客出行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融合处理,以智能化方式,向出行旅客精准地推送列车正晚点、周边景点、交通指引等服务信息。
3 关键技术
3.1 基于MTCNN 模型的人脸识别
铁路车站人员密度较大,室内环境相对复杂,为了实现旅客快速进出站,减少旅客取票、候车时间,铁路部门采用了人脸识别智能检票技术,该技术采用 MTCNN 模型。
MTCNN 是一种多任务级联CNN,是用于人脸检测的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人脸边框回归和面部关键点检测,采用候选框加分类器的思路,实现快速、高效的人脸检测。如图4 所示,MTCNN包含3 个级联网络:快速生成候选窗口的P-Net、进行高精度候选窗口过滤选择的R-Net,生成最终边界框与人脸关键点的O-Net。
图4 MTCNN 级联网络结构
MTCNN 算法以从粗略到精细的方式,预测人脸及人脸关键点的位置,进行人脸检测与对齐;其处理过程如图5 所示。
图5 基于MTCNN 算法的人脸识别过程
确定脸部5 个基准点后,采用改进的特征提取网络Insightface,结合损失函数优化方法进行人脸特征提取;利用Faiss 检索提取的人脸特征,以完成人脸识别[5]。具体过程如下:
(1)不断地调整人脸图片尺寸大小,以生成图像金字塔;
(2)将图像金字塔输入P-Net,生成大量候选(candidate)图片,通过分类和NMS 筛选,剔除掉大部分假的候选图片;
(3)将剩余的候选图片输入R-Net 进行精调,再次通过NMS 筛选,剔除掉过多的候选图片;
(4)将其余的候选图片输入到O-Net,由ONet 对这些候选图片进行处理,输出准确的边框回归坐标和地标坐标。
3.2 旅客行程服务信息采集与融合
旅客行程服务信息采集与融合过程,如图6 所示:
图6 旅客行程服务信息采集与融合过程
(1)旅客手机上12306 App 的人脸识别功能获取旅客的实名身份信息后,从购票系统读取旅客行程数据信息,包括车票的出发到达时间、车次、席别、票种,以及乘车人信息等;
(2)读取由站内外导航定位模块采集的旅客当前动态位置信息,结合旅客选择的出行方式,如出租车、自驾、公交、步行、骑行等,由旅客行程智能规划模块计算生成出行线路推荐方案;
(3)在旅客所乘坐列车发车前6 h,12306 App会自动计算出从当前旅客的位置,采用不同出行方式,到达车站的最长时间X,以及从车站进站口到达检票口的时间Y;若当前时间Tnow+X+Y>旅客出发站列车开始检票时间Tck,12306 App 会主动向旅客推送出发提醒信息,并计算出不同出行方式下预估的出行时长及费用;
(4)当旅客进站后,12306 App 会自动读取旅客历史行程记录,分析出旅客的消费偏好,智能地向旅客推荐车站内的休闲和购物场所。
3.3 旅客出行服务信息推送
旅客出行服务信息推送是服务端主动将信息送达客户端(主要考虑移动端,如旅客手机),旅客出行服务信息推送模块采用HTTP/HTTPS 接口方式,可将不同客户端本地APIs 接口差异最小化。该模块以定时任务方式,自动获取旅客服务系统的列车正晚点信息,并采用变更数据实时推送的方式,达到与数据源的强一致性。
该模块采用Java 语言开发,JMS(Java Message Service)消息域采用发布/订阅模式的广播模式,消息确认支持本地事务和非本地事务提交,回滚时将重发消息,采用消息队列和缓存配合NIO 模型的方式,实现大流量的消息推送。
3.4 站内导航相关技术
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及车站实际情况,铁路客运站站内导航应用主要分为铁路导航应用公用基础应用、车站导航基础设施和移动端应用。其中,铁路导航应用公用基础应用统一管理全路地图数据,存储用户定位数据和导航数据。车站导航基础设施主要包括4 个部分:(1)站内定位硬件;(2)站内地图数据;(3)站内导航服务;(4)站内导航应用接口[6]。移动端应用是安装在铁路工作人员移动终端、铁路客服设备、旅客移动终端等设备上的导航应用模块,采用统一技术架构与个性化需求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开发。
3.4.1 站内导航底图绘制
现场数据采集结合站内引导需求、室内公共设施数据、室内路网数据等数据,结合三维GIS 技术绘制CAD 矢量图。对铁路客运站站内的建筑设施、商家、服务站点等场所进行现场测量,完成铁路站内导航公用基础数据采集和加工处理,使用CAD 完成现场导航底图的绘制,具体制作步骤为:
(1)绘制轴线,横纵向以3 m 为单位;
(2)绘制好轴线后,根据现场实况用测距仪进行现场图纸绘制;
(3)对初步绘制的CAD 平面图进行图像矫正和图像矢量化[7]。
3.4.2 站内蓝牙iBeacon 定位装置部署
基于不同定位载体的站内导航实验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综合考虑定位精度、成本、受环境干扰度,以及系统兼容性,铁路客运站站内定位载体选择蓝牙更合理。
表1 定位载体数据比较
在车站底图区域,按水平方向间隔3~5 m、垂直方向离地面3 m 的距离,部署用于站内定位的蓝牙iBeacon 定位装置。
车站内移动客户端的定位与导航程序定时扫描蓝牙设备信号,并数据库中蓝牙指纹信息进行匹配,通过定位算法计算出当前位置[7];此外,还可以将蓝牙iBeacon 定位信息与移动客户端上的惯导、地磁以及移动网络定位数据进行融合,实现站内无缝的、高精度定位和智能导航功能。
3.4.3 指纹定位
站内定位采用的是基于蓝牙的多源融合高精度定位技术,即以蓝牙定位技术为主,融合4G/5G、Wi-Fi、地磁、手机惯导等技术,实现站内高精度定位,将多种传感器采集的定位数据进行共享、关联和融合,以便获得覆盖范围更广、定位更为精确的位置信息。因受到站内现场环境的约束,蓝牙定位设备和Wi-Fi 设备的部署位置与密度会受到一定限制,导致站内局部区域的定位效果较差,需要利用其它定位技术进行弥补,如在站外区域利用4G/5G、GPS 等技术,以达到无盲区、连续顺畅的定位效果。
定位模块采用指纹定位算法,在定位区域收集很多的指纹数据(即无线信号的RSSI 值数据,定义一个个网格点来采集无线强度值)蓝牙模块作为已知节点发送广播,手机或者其它节点接收广播信息,从广播信息中提取已知节点的位置信息;当需要定位时,将手机采集到的无线信号与预先收集的指纹数据库进行对比,找出最相似指纹的位置,将其标注在室内地图上。
3.4.4 基于A*算法的站内导航
导航模块采用A*算法,通过不断匹配目的地址,当前地址与目的地址重合时结束算法,否则根据A*算法计算出引导路径并进行导航。A*算法的核心是估价函数:
其中,g(n)是已经走过的代价,表示在状态空间从起始节点到当前节点n的 深度;h(n) 是 当前节点n到目标的估计代价,表示节点所在地图的位置到目标位置的直线距离。
4 结束语
京张高铁全行程智慧出行服务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有助于提升铁路旅客服务质量,降低铁路工作人员的服务成本,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旅客在车站候车等待时间,降低旅客误车率,提升旅客出行效率和便捷性,方便旅客自主地选择最佳出行方案,为冬奥会赛事期间京张高铁带来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