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模”:主题班会课程建设策略采撷
——小学主题班会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实践
2021-08-15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戴彩娥
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学 戴彩娥
班会课程是国家制定的课程之一,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心灵交流的桥梁,更是学生思想成长的摇篮。班会课程的建设也随着课程的改革在不断进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优化,对学生既铸才又铸魂成为班会课的重要使命,因此主题班会课程建设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主题班会课程的建设应具时代性的基本模型:主题班会课程的目标多维、主题班会课程的实施多样、主题班会课程的评价多元。
主题班会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多维度的,学生在班会课上对知识、情感、价值观的习得,一般归纳为知、情、意、行四个方面,逐步上升,逐步整合。主题班会课程的实施是多样的,策划一个主题班会课,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整合家长资源,请家长进课堂,配合主题班会的开展;整合社会资源,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实践基地进行体验式班会课;还可以是以红领巾小队寻访汇报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班会课更有生机和活力。主题班会课程的评价是多元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家校评价等使学生成长更具多元性。
一、建立课程目标多维的模型
知、情、意、行分别是指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班会课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课堂,是学生提高认知、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和指导行为的课堂。设定知、情、意、行四维目标是达成主题班会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模型,也是基于学情需要的目标设定。结合笔者班级进行的主题班会课案例来看,目标设定从这四维出发具有较好的课堂教学指导功能。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指示以来,各级响应号召,我班也相机策划“惜物”主题班会。结合时代背景、关照学生基本学情,此次主题班会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珍惜事物的意识,知道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培养学生惜物的态度与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让学生学会传承与创新,力争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和好公民。通过课程呈现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主题班会课中提升认知:惜物是一种美德,叫勤俭节约;惜物是一种情怀,老物不随意丢弃,不用也可收藏,是留念也是对生活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惜物还是传承与创造,引导学生学会创新。
再如,在策划“长大我就成了你”父亲节主题班会课时,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出发,第一维目标知是通过自主探究和课堂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父亲节和父亲的角色;情和行的目标就是通过阅读绘本《我爸爸》,引导学生感恩父亲,策划陪父亲过节的方案;意的目标是通过邀请班级爸爸代表发言分享,激励学生从小立志,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国情怀。四维目标分别对应相应的活动内容,让班会课从教案设计到教学推进都有条不紊、清晰有序。
从对该模型的多次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基本建模有助于班主任设计班会课教学目标,更有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学习活动路径明确又有序。近期我班策划“丰收节”主题班会课,对应知、情、意、行思维目标,明确“知”——通过自主探究和课堂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丰收节的来历与意义;“情”“意”——收看纪录片《时代我》,走进“宝藏爷爷”袁隆平,使学生立志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行”——制定班级惜食公约,使学生争做节粮爱粮的宣传者和实践者。在上课过程中,行课过程非常顺利,学生交流由浅入深,各小队分工明确,知、情、意、行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最终课堂还落到实地,指导学生日常珍惜粮食、节俭爱粮。
主题班会课的设定目标是行课的暗线,让明线上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都有据可循、有理可依。因而建立基本的多维目标模型很有必要。
二、建立课程实施多样的模型
主题班会的实施形式要具有多样性,传统的或者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可能会使学生觉得单调和厌倦,推陈出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往往可以使学生在班会课之前就产生期待,激发参与的热情和合作的欲望,容易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强化的效果。结合笔者班级近期开展的主题班会课来看,多样化实施主题班会确实事半功倍。
1.神秘家长进课堂
前不久班级组织策划了“长大我就成了你”父亲节主题班会,课前笔者就告知学生,课堂上会有一位神秘家长出现,会是谁的爸爸呢?会在课堂上干什么呢?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和对课堂的期待。当课堂推进到高潮部分时,教师接通班级某学生爸爸发来的现场连线,这位爸爸此刻正在青海,他是一位支青工作人员。通过手机视频,学生们看到了这位爸爸身处青海湖,辽阔的水域一望无边,这位爸爸也通过屏幕对班级学生讲述青海支援的经历,并且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好好生活,长大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课堂也在此刻得到升华,学生们初步明白少年要从小立志,经受住生活的考验,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中国人。
2.户外基地去实践
现代儿童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大部分家庭中全家大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是名副其实的“六一”儿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早已形成,对食物来之不易的感受还停留在脑海里。班级策划的“惜食”主题班会就将课堂搬到了户外,教师组织学生到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佳农探趣”开展插秧活动。这一天,学生们脱了鞋子袜子,卷起裤管,撸起袖子,拎着秧苗,在现场农民伯伯的指导下学着插秧。乍一看挺简单,就是把秧苗塞进水田中,其实不然,有的学生没走几步脚就提不动,往后一仰,倒下了;有的学生刚把秧苗插下去,秧苗就浮了起来;有的学生插秧很快,走到最前再往后看,秧苗歪歪扭扭,三三两两;还有的学生脸上、脑门儿上都是泥巴,没走几步腰就酸了,背也酸了……
学生们在小半天的插秧活动中也收获颇丰:“原来绿油油的秧苗看着很漂亮,秧苗总是会浮起来,很不听话,我要非常用力它才肯“站”在泥里”;“我的腰非常的酸,真想半路回头”。学生发自肺腑的真实感受是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体验劳动才能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会劳动不分贵贱,尊重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3.小队寻访展风采
近期,“丰收节”主题班会课在笔者班级进行。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三支小队,三小队队员都进行了主题调研准备。课堂上,第一小队的队员们汇报他们的调研成果:丰收节的来历和意义。原来,丰收节就在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这一天,不仅具有当代意义,其文化传承意味更加浓厚。另一方面,对于有着数千年农业文明的中国而言,这个节日的设立极具一种仪式感:春种秋收,春华秋实,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时节硕果累累,最能体现出丰收的喜悦。第二小队带领全体队员走近“宝藏爷爷”袁隆平,讲述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农业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让学生们获益匪浅,他那“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的人生信条让“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逐步成为现实。“宝藏爷爷”是红领巾们的学习榜样和追寻目标。第三小队则呼吁队员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节约和珍惜每一粒粮食开始,向榜样看齐,并组织全体队员制定惜食公约,立下约定,做节粮爱粮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每一位小队员认真朗读自己的公约,声音格外洪亮,意志格外坚定……
主题班会课的实施形态丰富多样更易于学生吸收班会课的精华,既有思想教育渗透,又有美的享受。建立基本的实施样态,有助于班会课程的有效建设。
三、建立课程评价多元的模型
课程评价本身就是多元的,不同的主题班会课也应定制匹配的评价维度。从课堂实践来看,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家校评价等多元性评价的基本模型对主题班会课是适用的。所谓师生评价,简单来说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相互应答和心灵的沟通,一堂主题班会课的教学目标全部达成与否取决于学生反馈的好坏,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程度是对课堂和教师的最好评价。而生生评价应该是主题班会课程的延伸,如上文提到的“惜物”主题班会课,从课堂上学生分享老物件的故事,延伸出学生喜爱的故事评比活动,生生互评就自然形成了。家校评价是家校共育的一个方面,学校组织的主题班会,家长共同参与,如上文提到的“惜食”主题班会课,将课堂搬到了户外,家长也参与其中,就有了评价课程的直观证据,评价也就更加真实有效。
主题班会课于学生而言意义是重大的,建立基本模型于班主任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的。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和策划主题班会课的实践中,积累了课程建设的思考,在长期的课堂实践中形成了建立基本班会课模型的想法,课程目标多维、实施多样和评价多元的“三多”模型有助于开发和策划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班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