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南阳大调曲子的语音特征
2021-08-15刘一播单南王丹
刘一播/单南/王丹
在我国民间说唱艺术中,语言占有很大比重,而且,一般都以特定地区语言,也就是本地方言行声和叙事,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性语言的乡土特质。不言而喻,南阳大调曲子就是运用南阳方言演绎的,由于它是这一特定区域的说唱音乐乐种,因而,它自然与当地通行的共用语言——南阳方言相匹配,并存有因历史元音和地域差别而形成的语音音调、词汇语法,以及音韵结构等方面的方言特征,而在依字行腔上显现出独特的语言艺术韵味。
一、南阳大调曲子的语音系统
南阳大调曲子的语言运用,是以南阳方言语音系统为基础。南阳地区地处华夏中腹之地,南阳方言归属中原官话的南鲁片区,是河南方言小片数种方言之一。自古以来,中原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河南洛阳自周朝至唐五代后晋时期,乃是九朝古都。作为当时全国统治中心,各地语言向洛阳话集中,形成了以汴洛语为核心的“雅言”,也叫“通语”,它经过扩散和传播,又形成了覆盖广大的中原音语系片区,后来人们把以这种音系为基础的语言,称之为北方中原官话,又称为“中州语”和“河洛话”,成为了当时一种通用语言。即使时至今日,在中原官话的古文字里,保留着许多古音古字古词仍在当地民间沿用。而在该地域流传的南阳大调曲子中,那些韵文曲词的唱念发声,在语言运用、字音行腔、音乐表演等方面,不可避免地继续以在河南中部区域通行的北方中原官话为语音,而这种语音被当地曲友称之为“中原音”。因此,大调曲子在音乐语言组纽上,它的说与唱的语音系统,它的行声作韵,大体上仍归属于“中原音”音系。
在我国,汉民族语言是通用的共同语。而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尤其在汉语汉字发声上,有字头、字身和字尾之分。在字音上,存在着声母、韵母和归韵收声等环节。声母以唇齿舌牙喉发声,韵母有开口呼、齐齿呼、撮口呼、合口呼等四类开口元音口型。由于各地方在声调上表现出来的差异,决定了各地域方言的语音特征。另外,从南阳大调曲子语言形成要素来看,这种“中原音”直接承继了古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语法、词汇和语言系统,它的基本词特别是词根上与“北京官话”有许多共同点,所以,总体看来,在南阳大调曲子说与唱语音上,依然以中原官话为语音标准,除了部分俗语、俚语,以及个别词字外,其他大都与北方官话基本一致。
而在南阳与周边的邓州、内乡、镇平、淅川各县市,语音发声也大体相同,其内部音系差异不大,仍保持着较强的一致性特征,即:中原音的基本音调,在在语言语音系统上,体现出一种由来已久的大一统理念。
关于南阳大调曲子唱念语音问题,邓州大调曲子会长宋光生①老先生和民间艺人马庆萌先生结合亲身体会,对大调曲子依字行腔、音韵结构、腔与词关系等,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宋光生老先生认为,南阳一带的语音源于中原官话,大调曲子行声是依据中原官话的古汉语语音而来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大调曲子的发声,应以中原音的发声方法组纽后,坚持其口型不变,而后以此托声行腔;其二,大调曲子的行声与行气。在文字应声后的行声中,以声、气贯足各个音符应有的时值;其三,大调曲子的演唱,民间叫做“哼曲子”。因大调曲子是文人雅士之音乐艺术,故此,他们为了不失文人仕气,或曰避丑,从而口使半张,以唇、齿、喉、鼻的内在结合,来完成文字组织行腔。他们一直认为,北方中原官话为基础的“中原音”语系,是大调曲子说唱的语音根本,大调曲子唱念是以“中原音”行声步韵,字词句式,古朴典雅,音韵规范,从古至今,始终未有改变。
二、南阳方言调类与调值及语音变调
(一)南阳方言的调类与调值
据河南省志《方言志》记载,按照“河南境内的中原官话,在不同地区语音又有一定差异”②,全省共分成六个方言片区,南阳地区分属南鲁片区,其语音为北方方言中原官话音系,语音声调方面属于非入声区。南阳方言调类与中原官话音系相同,“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这和普通话语音调类是一致的。古入声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多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多读阳平”③,归结为“入派二声”④。
南阳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主要是在调值上。南阳方言四类声调调值为:阴平24、阳平42、上声55、去声312。⑤在调值的起音和尾音界定上,主要表现为阴平上声调与普通话接近;阳平为高降调,或下降调;上声为高平调;去声为降升调,或曲折调。
(二)南阳方言在大调曲子说唱音变
南阳方言在南阳大调曲子说唱中,也时常出现声、韵、调等语音变化,其主要表现在阴平和去声两个方面:
其一,阴平的变调。阴平同阴平、去声连续,调值不变;同阳平、上声、轻声连读,调值由24变为33。如:阴平同阴平以及阴平与去声连续,调值未发生变化。词谱:明清小曲《康熙词》[南罗]唱词:到春末,燕奔忙,春日暖,透纱窗,桃开杏谢梨花放。其中:“纱窗”[ʃʌ²⁴ʈʂuɤŋ²⁴]二字为阴平与阴平连接,调值不变。“春日”[tʂ uŋ²⁴ɹi³¹²]二字为阴平与去声连接,调值也不变。
其二,去声的变调。去声与非去声连读,调值变化不明显,与去声相连,前一个去声的调值由312变为13。如:去声与去声连接时,前一个去声调值下降。
词谱:《秋景》[鼓子头带垛]:秋景衰败,败叶落满台。台阶露冷冷冷香阶,阶前落叶黄花遍地,哗啦啦啦树叶被风摔。在这段唱词中,有三个词组属于去声与去声连接,分别是:“败叶”[pe¹³jeæ³¹²]、“树叶”[ʂu¹³jeæ³¹²]、“遍地”[piᴇn¹³ti³¹²],在说唱发音时,“败”、“树”、“遍”三个字的去声调值要由312变为13,读时要前轻后重。
南阳语音儿化后基本韵母的变化有许多种情况,在此,结合大调曲子唱念仅举两例:
例一:音节末尾是a[a]o[o]ê[ɛ]e[ə]u[u](ao[au]iao[iau]中的韵尾变[ɔ])的,韵母直接卷舌。如大调曲子《小寡妇劝坟》嫂嫂劝小佳人一段说白:我也跪到那坟头上,盘腿搭手坐那儿哭了大半晌。其中的“坐那儿”的语音是[zuo nar],韵尾直接变卷舌[r]。再如《残花自叹》[码头调带垛]:惹起奴的旧恨儿新仇,泪珠儿交流。其中的泪珠儿读为[luei zhur],韵尾直接变卷舌[r]。
例二:韵母是i[i]n[n]u[u],丢掉韵尾,主要元音卷舌。其发音也如例一,惹起奴的旧恨儿新仇,泪珠儿交流,其中的旧恨儿的恨[hen],丢掉韵尾[n],卷舌后读为[jiu her]。
(三)南阳大调曲子唱词尖团音
南阳大调曲子说唱存有尖团音之区分。从语音学概念上来说,“尖音”,是指精[ts]、清[ts]、从[dz]、心[s]、邪[z]五个古声母,跟[i]、[y]或以[i]、[y]开头的古韵母相拼而成的音节,如“精”[tsiŋ]、青[tsiŋ]、星[siŋ]。“团音”则是指见、溪、群、晓、匣五个古声母跟[i]、[y]或以[i]、[y]开头的古韵母相拼而成的音节,如“经”[tɕiŋ]、“轻”[tɕiŋ]、“兴”[ɕiŋ]。
区分尖团音,就是区分见组细音与精组细音两组发音的不同读法,见组细音颚化,精组细音不颚化而仍保持舌尖音的读法。中原官话大部分区域能够区分尖团音,南阳也属于区分尖团音区域之内。即精系字和见系字分别能和[i]、[y]或以[i]、[y]开头的古韵母相拼,两系声母不相混。在尖团音读音上,古精组字声母在细音前,读[ts]、[ts]、[s]。古见组字声母在细音前腭化,读[tɕ]、[tɕ]、[ɕ]。这也是汉语方言中分尖团的最常见的读音类型。
南阳大调曲子说唱区分和使用尖团音。如:“吉期、七期、西希”(声母为尖音z、c、s)和“剪剑、青轻、相香”(声母为团音j、q、x)等字的发音。
如:尖、团字唱词词谱:《西厢》[闹简]唱段[满洲]:小[siɔ⁵⁵]红娘无计[tɕi312]奈,叫声张秀才,狂读诗书你好不明白,你真真将人来磨坏。俺从来心[siŋ]肠窄,不敢见苦哀,左思右想[siaŋ]无良策,这不是俺姑娘的回书你看明白。
三、南阳大调曲子“说白”及俗语
说白,也被称为念白,只说不唱。在说唱音乐表演技法中,这种日常语言口语化的“说”,十分讲究,非常被看中。所以,在中国曲艺界常有“千斤说白四两唱”之说。在南阳大调曲子曲段中,时常加有说白。张长弓先生在《鼓子曲言》书中是这样表述:“明姜南抱璞记云: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元曲中有曲无白者甚多,藏晋叔序元曲以宾白系演剧时伶人自为。如以鼓子曲而言,五分之四以上之曲子,不带宾白,因为各种曲子和杂调,其曲中可以代言,虽不另加宾白,而曲中自有宾白⑥”。南阳大调曲子曲友们也都注重演练说功,如:闪、炸、腾、挪、高、低、迟、疾、软、硬、刁、憨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凸显语言艺术魅力。
南阳大调曲子的说白比较常用的主要有本白、道白、插白等三种。且都是以方言叙说,突出南阳方言的特色,字字连珠,一气呵成。说白同唱词一样,也讲究合辙押韵,其韵味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带有一定节奏和韵辙的“念诵”,念诵内容是叙述故事情节的一部分。有时在定场、开场时出现,有时穿插在音乐曲牌中间。说白的韵文唱念,一般均以“中原音”为规范,在语言上文白结合,使说白得以字正腔圆,节奏鲜明,更生动地描绘剧情。
例如:南阳大调曲子艺人夏金亭演唱的《李豁子开店》开场白(本白):说的是,四十五里柳树坡,集镇不大挺闹和,李豁子开了个大酒店,七间瓦房挺宽戳,前头三间做门面,后头三间光留客,“女掌柜”撑锅炒菜是能手,“男掌柜”站在门前正吆喝,是正吆喝。这段开场本白采用了韵散结合的形式,“说的是”作为镶嵌词在开头,起到引白的作用。唱词的前六句基本上使用了“二二三”七字句,说其“散”主要是表现在第三句“李豁子开了个大酒店”上,“李豁子开了个”从字数上,以“三三”充做“二二”的四个字,不仅将词义表达的更清楚,将本为八分音符平均拍的节奏变为前八后十六的长短相间节奏型,打破了“二二”字节由于节奏统一而产生过于平直呆板的感觉,更富有动感;第七句和第八句可以视为“巧十字”的“三四三”结构。在语言节奏上,除了在说第三句时,由于添加字的关系,语速加快外,整段语速平缓,只是在开场白尾的最后重复字上,采用了一字一顿的方式,加重了语气,进行了演唱之前开场白的收尾。
南阳大调曲子中的俗俚语言,主要在演绎生活段子里常见。如大调曲子《李豁子离婚》曲目中,李豁子伺候媳妇的唱段就用了许多南阳方言俚俗语言,如:“拐拐巴巴忙站起”、“克吞克吞撞两脚”、“盆坷喳硬硬格住我那肢老窝”等,语言通俗幽默,形象生动,极富有情趣。在大调曲子中用南阳方言中的俚俗语,对于局内人来说诙谐、亲切、自然。
结 语
南阳大调曲子是流传于中原地带的说唱艺术,它作为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具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而作为这一音乐形态所表现的语言上的艺术特征,也更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注释:
① 宋广生,板头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邓州市大调曲研究会的会长,著有《中国古代乐府音谱考源》一书。
② 河南省志《方言志》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篡,1995,11:3.
③ 河南省志《方言志》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篡,1995,11:10.
④ 刘雪霞.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复旦大学,2006:36.
⑤ 刘雪霞.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复旦大学,2006:37.
⑥ 张长弓《鼓子曲言》中正书局印行,中华民国四十六年十一月壹三版,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