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视域下太原民歌的现代传承探微

2021-08-15

黄河之声 2021年13期
关键词:太原民歌生态

刘 琤

引 言

山西享有“民歌海洋”之誉,纵观山西民歌发展的脉络,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地域的民歌在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其本土文化也随之得到了潜移默化中推广与认可,由此可见,传承与发展本土民歌,是一个地区文化能够绵延不断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文化生态视域的角度,对太原民歌的现代传承进行研究,旨在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中探索出一条传承保护传统艺术形式行之有效的道路。

一、文化生态之解

从字面含义来理解,文化生态即人类赖以创造文化的环境,或者是一定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文化生态是一种历史发展过程的动态积淀,是社会中所有成员共享的生存方式和区域现实人文状况的反映。文化生态环境这一词语的概念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宏观方面来看,其关系着这一文化生态系统里的任意一种文化,例如本文主要探索的太原民歌以及其他的艺术文化元素,都是需要依托着大的文化生态才能够活力永驻。从微观方面来看,其亦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以感受到的概念。例如我们生活中的说话方式、表达方式、对事物的认知也是文化生态的一种体现。

二、太原民歌概况

(一)太原民歌的发展历史

太原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的“唐风”和《乐府诗集》中的“并州歌”便是太原民歌的早期作品,也可以视为太原民歌的雏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受到秧歌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太原民歌逐渐成型。明、清至民国期间,太原民歌开始吸收沿海地区和其他外地传来的“码头调”,并将一些曲目结合了本地语言、民俗,形成了太原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传承至今。

(二)太原民歌的种类

太原民歌主要由传统民歌、新民歌、说唱曲、劳动号子、民间叫卖曲和码头调组成。据近些年的普查统计,太原民歌中的传统民歌现有80余首,新民歌有40余首,说唱曲有7首,劳动号子有2首,民间叫卖曲有9首,码头调有10首,共计150余首民歌作品。这些民歌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由于地域的差异,逐渐形成了河东和河西两个流派,河东的演唱风格多为粗狂奔放,河西的演唱风格多为细腻委婉,但无论哪个地域的民歌,都是社会生活最真实的反映,都有着重要的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三)太原民歌的特点

笔者根据前期搜集的关于太原民歌的文献资料,将太原民歌的艺术特点总结如下:第一,太原民歌题材丰富,其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多个层面,能够真实生动的反映群众的生活;第二,其体裁多以小调和码头调为主,曲中的旋律大多为级进或四五度跳进,给人以委婉细腻的感觉;第三,其节拍较为稳定,常以二句体和四句体为主;第四,其常用徵调式音阶和宫调式音阶;第五,其多采用太原方言来演唱,再加之一些口语化的装饰音和叠词衬词的使用,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第六,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太原民歌逐渐都市化,融合了山西各地区民歌的形式与特点,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

(四)太原民歌的传承状况

如同其他的传统艺术形式一般,近些年来,虽已加大加强了对于太原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力度,但传承力度与发展问题仍然迫在眉睫。具体原因如下:第一,以前太原民歌的传承方式大都以口传心授为主,因此,所能保留和流传下来的民歌样本并不多,出现了传承断流的问题;第二,传承人青黄不接,随着岁月的更迭,老一代的艺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又没有及时的培养出新的接班人,且由于就业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影响,新的传承人又很难培养,这也对太原民歌的传承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第三,从前的民歌文化大都是依托着乡村文化背景发展起来的,但随着城市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文化越来越淡薄,使得太原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发生了巨变。也正是由于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意识形态也产生了影响和改变,类似于太原民歌这样的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被各种“新音乐”和新的文化形式所取代,因此,群众对于太原民歌的认可度和喜爱程度也很大程度的受到了影响。笔者认为,这是导致太原民歌受到传承与发展的最大的因素,这也是本篇文章所要讨论的中心问题——文化生态的变化对于太原民歌现代传承的研究。

三、文化生态视域下太原民歌的现代传承

如前文所述,所谓文化生态是指人类赖以创造文化的环境,或者是一定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就本文而言,更倾向于研究的是一定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太原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起初就存在并植根于以往的乡村文化中,并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环境下成长。而后,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使得太原民歌赖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城市化建设使得人们更加向往城市的现代化生活,这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随着新的观念的产生,对旧的事物也不再过多的注重和喜爱;第二,城市化的建设无形中也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人们更倾向于寻找短而快的娱乐方式和艺术形式,于是类似于太原民歌这样质朴的原生态艺术形式也不再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第三,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在推动了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对文化的多元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的涌入,对传统的艺术形式(这里我们具体指太原民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第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追求商业利益,即使是要传播艺术文化,也要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显然太原民歌这类传统的艺术形式是无法满足利益最大化需求的。综合以上论述,无论是太原民歌受众群体的改变还是传播媒介的变化,都像镜子一般照出来太原民歌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要想将我们传统的、宝贵的艺术文化绵延不断的发展传承下来,就应当在当前的文化生态系统里另辟蹊径。

结合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加之对于当前文化生态的分析,笔者将在文化生态视域下太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途径阐述如下:

(一)老调创填新词

当下群众的意识和观念已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改变,对现代生活和现代艺术形式更加喜爱,因而我们可以请相关的专业人士在现有的太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改编,使得太原民歌的曲式风格,演唱特点及歌词内容更加贴切现代人的生活和理念,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太原民歌老曲新唱。

(二)拓展传播渠道

当前的文化生态系统中,传播艺术文化的途径也与以往大有不同。一方面,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传承太原民歌,因其具有变异性的特点,地域变异、口头变异、即兴变异等都给民歌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使民歌在传承过程中慢慢“变味”,甚至“变质”,故而可以采用录制民歌的方式保证其在传播过程中的本土性、生动性。也可以将太原民歌进行记谱并整理成册,使其得到书面化、永久性的保存和传承。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借助政府的力量,增加文化财政投入,设立一些公益性的班社、组织、协会,邀请太原民歌的传承人或民间艺人录制和拍摄原汁原味的作品,广泛招募学生、会员及兴趣爱好者,有意识地培养后备人才。定期进行排练和演出,推动太原民歌进工厂、进企业、进学校,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展演和宣传。此外,借助重大节日如元宵节、大型庙会等举行民歌会、民歌赛,或根据太原民歌的由来设立“太原民歌节”,在节日的气氛中厚植爱乡、荣乡之情,增强民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应该将翻创出的“新太原民歌”放置在与时俱进的文化媒体中进行传播,广播、电视、杂志、影视插曲、网络以及自媒体平台都是当代传播民歌的重要途径。例如央视栏目《民歌中国》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各类民歌;在“中国民歌网”“山西民歌网”等民歌官方网站上设置民歌分类、民歌人物、民歌体裁等主题词;运用抖音音乐、快手微视频等自媒体平台,让传统艺术以崭新的面貌和形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让传统的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再次登上百花齐放的舞台中央,真正做到让城市留住乡音、记住乡愁。

(三)挖掘文化内涵

传播传统文化旨在挖掘和追求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精神涵养,这也可以成为能够吸引人民群众、媒体平台和众多企业愿意为之行动的重要缘由。太原民歌中蕴含着深厚的太原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例如太原民歌《小赶会》和《挑菜》。从《小赶会》的歌词内容“日出东山,天气晴嘞哼嗨,热闹庙会王家村,关王庙真红火……”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庙会画面,这真实的反映了太原人民对于生活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在传播过程中,如若将这种积极向上,朴实无华的人文情怀得到充分的彰显,增强受众群体的文化观念和文化自信,迎合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的审美要求,从精神上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太原民歌也必然会再次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追捧。

(四)浸润各类教育

太原民歌多层次的传唱,主要体现在各阶段的教育过程中。如:幼小阶段、中学阶段、高等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阶段都可以将太原民歌进行渗入式的普及和传播。太原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代表,如果单单只在某个阶段进行学习教育,那么无论是从情感认同还是观念意识植入的角度,都无法对太原民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这也就更无法谈及传承与发展。如果可以将太原民歌编写成不同风格和版本,分为幼儿版(曲调简短活泼)、中学版(曲调朗朗上口)、高校版(尽可能学习原版民歌)等,将民歌教育(艺术教育)贯穿在人生成长的不同阶段,那么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对民歌的理解和认同上都会形成各自“天然的文化生态”,这必将对于太原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能够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会在点滴浸润间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

(五)保护民歌地域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水土便是文化的“产床”。因而要想保护好一方文化,必须将孕育滋养这方文化的土地。民歌一般产生于田间地头与深山村落,但随着商业化、信息化的发展的趋势,人民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往往忽略的文化及其原始土壤的重要性。伴随着城中村改造、易地搬迁、农民进城打工、集中建楼等现象的频频发生,孕育文化的土地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演唱号子的广阔农田逐渐减少,演唱歌曲的艺人也逐渐外流,年轻人也不曾听过长辈哼唱民歌,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便“凭空消失”了。因此,对于文化地域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在逐渐改造、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所节制,既能够看到经济的增长,又能对地域进行有意识的保护。

结 语

在我国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文化中,无论是哪一种文化,都需要有可以滋润和培养它的沃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态也随之产生变化,这是不可控、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只能在不断变化的文化生态中,不断地去探索适合传统艺术文化生存的方式,在保留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做到开拓创新、不断更迭,这样才能让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在现代艺术发展的大潮中永放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提出了“文化自信”战略。弘扬、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之策。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因此,在新的文化生态系统里,探索各项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猜你喜欢

太原民歌生态
印记太原《并蒂菊》系列文创产品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太原工读驾校的品牌之路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