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教育背景下教师社会角色的转变

2021-08-14王强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15期
关键词:多元化课堂教育

王强

[摘           要]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教育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凸显,我国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发生变革。近年来,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原本的双边课堂变成了教师主导的单边课堂,这无疑是对我国教育的挑战。通过对传统教师的定位,剖析传统教学背景下教师的社会角色存在的问题。并基于静态的角度将我国教师角色重新进行定位,并为教师社会角色转换提出策略。未来,教师社会角色的转变也是大势所趋。

[关    键   词]  多元化;教师;社会角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216-02

21世纪背景下,教师社会角色也要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过渡,这也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一个教育大国,务必会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传播者”“表演者”的社会角色转换到“研究者”“学习者”和“服务者”的角色,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化互助教学,从而更好地打造“师生共同体”。

一、传统教师社会角色的定位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基于传统教育背景,将教师简单定义为“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貌似已经是多元化,但在笔者看来,这仅仅是教师社会角色的同一纬度。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1],因此,教师作为一名传播者、授业者,将枯燥、乏味的知识通过一系列的媒介进行传播,最终,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教育思想无疑是受“旧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影响。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知识传道、授业、解惑。与此同时,叶圣陶将教育比作为农业,表达出教育是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换言之,就是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规律,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倘若教育是农业,是否可以将教师隐喻成农民,不断地将知识作为种子,种植在田地里,通过养分促进其增长。

教师——“解惑者”这一角色也在教育系统中有一定的作用,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产婆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谈,苏格拉底通过诱导的方式从一侧激励学生,并在对话的过程中为学生解惑。这无疑是对教师“解惑者”最好的阐释。

二、传统社会角色中教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是一种单边主义,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是配角,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压制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还缺乏学生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传统教师社会角色的定位已然不能适应当代,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师主导性过强,师生互动不足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活动的结晶,往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校把教学的重点集中于“教”,将教学的任务下放给教师,教师通过一言堂,将重点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殊不知,学生的接受能力、认知水平不同,会导致教学效果也不乐观。诚然,教师的认知是受“旧三中心论”的影响,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是以“教”为中心,才形成了学生的“学”,并围绕“教”转的单边关系,充分显示出教师课堂上的主导性。久而久之,学生很难与教师进行互动,也很难对问题有所思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这样看来教与学的独立打破了原本和谐的双边关系,这无疑是对教育的一大冲击。

(二)形式主义严重,内容泛泛空洞

一些学校教师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过度考虑如何设置一堂给人良好的视觉效果的课程,而忽略了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这种表面上的在乎,实际是热衷于形式上的热闹,典型的有名无实。这样的教学使知识技能脱产于教学内容之外。往往给一些年轻教师眼前一亮,但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看来,这是典型的教与学的本末倒置,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参差不齐。一堂课,倘若只在乎眼前华而不实的形式,而不考虑教学的内容,这似乎是教育的悲哀。

三、现阶段教师社会角色的定位

大多数学者曾经做过教師,但基于不同学者的思考,“教师的社会角色”这一论题也就形成了对立的学说。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始终要明确:搞教育、做教师,是要做教育的接班人,而非简单地作为一名教书匠。由此看来,就要求教师要转换角色定位,从传统的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型,从传播者、演讲者向辅导者、选择者转型。

吴康宁教授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承担选择者、辅导者、表演者等角色。[2]这一多元化角色可以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以做人的道理;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文化知识;还要作知识与技能的择定者等。

四、多元化教育背景下教师社会角色转变的有效举措

在教与学这一双边关系中,学生仍然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仍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尊重,这无疑加速了教师角色的转型。

(一)权力下放,加大师生互动

教师始终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但由于教师主导性过强,学生很难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给学生更多发展的空间和表演的舞台。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教书的权利下放,一直是教育界的难题。在我看来,教师应多给学生搭建一个主动发展的平台,给学生更多机会展现自我,将知识以另一种形式呈现。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教学阶段,教师会将培养出一代代优秀的教师,为我们教育界做贡献。

为学生提供一个主动发展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潜力,凝聚一种舒心自由的成长环境是很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社会角色从以往的“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协助者”“督促者”“服务者”等;彻底改变“旧三中心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着实打造师生共同体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应为学生抛砖引玉,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不轻易对学生的结论贴标签。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等策略,保证学生加入课堂的讨论,也可运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放下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使命。

“翻转课堂”的出现,充分地发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从教育的另一側面出发,印证了教师角色变化的必然趋势。教师的角色也从原本的“传播者”“主导者”等角色转变成为“参与者”“服务者”。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彼此更加相互理解。

“新三中心论”的出现,形成了师生、生生多元化的互动教学。[3]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形式、内容两不误,打造“T”型教师人才

诚然,教学的规章制度是显性的,教学形式、内容是隐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思维、价值观念、对待课程形式的“审美”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需要讲解一定的技巧,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更多的是凝聚一种舒适、良好的学习氛围。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会促使教师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

因此,教师要学会反思,基于个人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进行微格教学。同时,教师还应从课堂教学中走出去,从课外活动教学中走进来。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化,变为学习型教师,学习其他教师的讲课特点等。学校合理打造“T”型教师社会角色,打造一种具有深度及其广度知识的教师社会角色,不仅仅在形式上博人眼球,在内容上也无懈可击。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教师仍需加强自我角色的转变,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这种“T”型教师社会角色就是创造型教师、全能型教师、人格型教师等。[4]不仅仅教会学生知识,还应塑造学生的品行,提高他们的人格魅力。

教师在进行审视与反思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维度:教学前,应针对接下来所要讲授的课程进行预演,按照教学规定大胆进行创新。教学课程中,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实施情景式教学。教学的同时,一方面要清楚明确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同时,要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从容地解决课堂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要进行大胆想象,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创新,从而打造一种学习氛围,并适度调节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诚然,这种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结果,是受课堂的一系列因素所影响的。因此,教师从照本宣科的演讲者转变为课堂气氛的创造者是很有必要的,“T”型教师角色也许是未来教育发展大势所趋。新时代的教师更要合理引导学生,针对教学的需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5]

(三)教师个体化向团体化过渡

良好的教育并不是靠个人单打独斗完成的。正如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更有力。”这就需要教师从个体角色变成整体角色,需要教师间的互动,打造强强联合梯队。“怎么办”成为每个教师团结协作的考验。显而易见的是,教师对待学生的要求与原则是一致的。

教师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把握教学方向是必不可少的。引导教师进行相互欣赏,相互理解与帮助,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找出主次矛盾。一方面可以加深教师间的友谊,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师的教学主导者向学习指导者过渡

教师在传授教育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仍需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多动脑、多提问、多反思,这就要求教师下“基层课堂”,走进学生的世界。

若仍单方面强调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那么21世纪的教育就会有失偏颇。诚然,课堂上教师的权威会使师生关系一度尴尬。这要求教师试图放下自身的地位,与学生交朋友,多听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以“朋友”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指导。倘若教师的社会角色仍不改变,教师的“满堂灌”将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的缺失,因此,教师的角色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五、结语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将原本的双边课堂变成了教师主导的单边课堂,针对这些问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授者、解惑者向学习者、倾听者转换。教师进行有效的角色转换,互动教学,增进团体化教学探讨,加强教师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保障教学开展的有效性、灵活性,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实施这种有效性方法,一定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卫东.我国教师现状与教育角色改革[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86-88.

[2]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徐斌.论研究性学习方式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多元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8(1):120-121.

[4]张卫东.论当代教师角色的多元化[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4):116-118.

[5]诸昌武,谢承佳,左志芳.“多重性、多元化”教师角色转换在现代有效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219-220.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多元化课堂教育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欢乐的课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写字大课堂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