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研究
2021-08-14徐超
徐超
[摘 要] 中、高职-本科贯通教育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能否实现中、高职-本科课程的顺利衔接是推进贯通人才培养顺利进行的核心所在。从构建中、高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出发,从顶层设计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等方面,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衔接路径。
[关 键 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本科;课程体系;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19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江苏省在《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现代教育体系。
中、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自2012年开始试点中、高职-本科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其以学制贯通为突破,以课程衔接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模式,旨在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继续深造的上升渠道。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试点专业建设发展的成果和经验,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江苏省中、高职-本科教育试点开设较早的专業之一,两校在合作办学之初,就对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衔接等问题进行了沟通与探索,并制定相关指导意见,从而更有力地推进中、高职-本科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
一、中、高职-本科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否实现中高职阶段与本科阶段课程的顺利衔接是贯通培养顺利进行的核心所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系统部署、统筹规划,明确不同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学重点,科学、有效地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一系列有机衔接。
立足地方发展需求,准确定位各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中职、高职、本科各阶段人才培养方案,是构建职业教育院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也是为地方发展需求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别,要根据地方发展对人才职业能力的不同需求,形成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使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为地方发展服务。
对标职业岗位需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必须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现实,对标社会所需的职业岗位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中、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的探索,最终是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探索和改革上,因此,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等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各层次的职业院校要联合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形成主干课程体系架构,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调整,以保证该核心课程体系在职业教育发展课程体系中的稳定性。在确立核心课程体系基础上,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特殊需求设置专业选修课,作为连接核心课程和就业岗位需求的补充,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满足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对于关系紧密的专业课程,合作学校应针对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细化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制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构建课程评价体系,促进中高职与本科教育教学有序衔接。
二、中、高职-本科课程体系衔接路径探索
(一)顶层设计课程体系
中、高职-本科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调动教育主管部门、中职学校、本科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参与进来,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协商课程衔接相关内容,制定课程衔接与开发机制。省教育部门要为中、高职-本科院校搭建交流平台,使双方沟通交流通道能够畅通无阻,随时、及时针对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等核心问题进行协商交流,促进中、高职-本科贯通式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成立中、高职-本科课程体系研发小组,针对具体的专业制定核心课程、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材选用及新课程开发,在此基础上,研发核心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结构和内容的设计方案、编写课程的使用教材等。制定出台中、高职-本科课程衔接相关文件政策,建立课程衔接制度保障机制,确保课程衔接政策落实到位,加大中、高职-本科课程衔接经费投入。课程衔接涉及中高职、本科双方院校多个部门共同推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保障,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持难以开展相关工作。
(二)在课程结构方面的衔接路径
中、高职-本科贯通教育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中高职院校侧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中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例很高。本科院校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就很容易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文化基础课脱节现象、专业理论课部分重复、专业技能课程倒挂等诸多衔接不合理问题。因此,在课程结构的衔接上,必须坚持灵活、均衡和整体规划的原则,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重技能、宽口径、厚基础”为目标,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化的阶梯式衔接设计,采取“两兼顾”和“两加强”的柔性措施,兼顾中高职和本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导向,加强双方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同名称重复的课程双方共同协商并对其优化和调整。
(三)在课程内容方面的衔接路径
中高职院校课程内容安排上更加强调职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对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要求相对较弱,部分学校文化课程学时设置相对较少。另外,中高职院校招生对象是初中毕业未升入高中的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因此在中高职阶段要重视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转段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后,有助于对大学英语、专业理论知识等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内容方面,中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的训练,实践能力课时所占的比例很高,比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阶段的素描、色彩、速写、计算机软件设计等课程,优点是可以缓解传统本科教育对学生技能培养的不足问题,缺点是必然减少了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时间。因此,中、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衔接要分配好各阶段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重心,课程一体化设计,贯通培养且相互补充。
(四)在课程标准方面的衔接路径
课程标准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课程标准的制定关乎中、高职-本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其规定了同名称课程在相应培养阶段内外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以及同名称课程在不同培养阶段教学内容的侧重与衔接。首先,确定课程标准一体化设计的组织。由中、高职-本科课程体系研发小组牵头,组织教育主管部门、中职学校、本科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制定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与开发,研究确定专业课程标准设计的各项原则与思路。其次,明确专业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和内容。课程标准的制定原则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职业岗位的强实践性特征与职业能力,对具体的专业课程标准进行整体化设计,确保中、高职-本科课程标准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体性。根据中、高职-本科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编制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能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再次,编制与开发专业课程标准。针对中、高职-本科不同阶段的职业能力对课程标准进行划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编制与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实现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内容与课程标准相统一,职业技能标准与课程考核标准相一致。最后,课程标准的执行和落实。课程标准能否执行和落实到位,取决于制度保障。必须通过制定相应制度来确保一体化课程标准认真执行和落实到位,结合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对中、高职-本科课程标准执行的效果进行检查评估,设立奖励机制,对于不达标的课程要整改。
(五)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衔接路径
由于中职、高职、本科培养的人才定位不同,所开设的课程也相应不同,因此,要实现科学地构建中、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体系,就需要开发连接各不同层次的新课程,以打通中、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壁垒,使贯通式人才培养更加畅通。课程开发是根据各层次院校的性质和教育类型来决定的,中职-本科、高职-本科各自的课程衔接要从根本上对课程开发模式进行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打破学科课程壁垒,建立贯通式课程体系。负责课程开发的老师要从就业岗位入手,分析岗位特征、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将这些要素转化并融入课程教学中去,使课程学习任务和具体工作任务一致、课程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一致、职业能力和岗位特征一致。课程开发要整体化设计,在核心课程、职业能力和就业岗位方面充分考虑中职、高职阶段培养的学生能力不断地向应用型本科阶段层层递进,纵横拓展,做到课程有序深化,真正实现中、高职-本科课程的有效衔接。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本科贯通教育的核心是课程体系衔接问题,中、高职-本科合作院校要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对标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从顶层设计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开发等方面,整体设计构建中、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探索贯通式人才培养路径,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黄良永,佘少华.中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课程体系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5):75-78.
[2]谈向群,陈桂梅.基于学校发展的江苏省中高职与本科衔接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15):53-59.
[3]李强.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18(12):5-8.
[4]曾冬梅.课程体系优化的三个层面[J].高等理科教育,2003(2):35.
◎編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