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体系研究
2021-08-14张立刚张海川
张立刚 张海川
[摘 要]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综合突破口,越来越得到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方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培养高层次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进一步提升。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114-02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不仅事关民生国计,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全国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程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主动对接以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为特色的新业态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支持和鼓励毕业生多元化就业。
因此,根据创新教育和创业精神的培养理念,对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适当的探索与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模式创新:以提高学生多项综合能力的教育效率为目标
就业能力是经过教育与教学使学生获得某项工作岗位全部能力的总称。教育效率是指教育对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贡献率,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显性表征。
教育经济学对大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就业要求,是指大学生毕业后能在一个已有的社会组织中,通过“寻业”而找到一个相对固定的职业。创业带动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市场中拓展就业的新模式,其核心是提高大学教育效率,增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自己当经理人,创办新企业,为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新的寻业空间和就业机会,它成为建立在高校毕业生素质差异基础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新渠道之一。
大学生就业的同时面临着“下岗”另谋职业或改变工作岗位的机会与可能,因此,学生在校阶段必须提高自己的“就业可能性”,每个人都要努力掌握两门以上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掌握快速学会不同技能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打造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为本,另外,在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结合教育效率的培养目标,建立以“创新型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一)把“创新型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作为核心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这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把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作为先导,把握“一带一路”“1331工程”战略机遇,把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当作核心,把改革大学生培养模式当作重点,把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当作目标,积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培养质量。
(二)把“创新型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作为切入点
大学应根据自身定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等,充分挖掘和丰富各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优化课程,实现文理渗透、相互交叉。结合先进的国外教学理念,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学课程体系,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重视创新创业教学教材建设,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和经验,编写实用性强及特色鲜明的高质量、高水平教材。
(三)把“创新型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教学形式改革作为保障
教学形式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环境、教学语言、教学结构等。各高校在紧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遵循“秉承以人为本、践行助人成功”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作为目标,鼓励将人才需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结合办学定位,在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热点问题视频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上创新完善,深化成果,作为高等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突破。
(四)把“创新型就业为导向”的创业辅助体系构建作为抓手
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应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服务和指导。学校的就业部门应与教学、科研、学工、团委等部门合作挖掘社会资源,积极联系校内外企业、科技园区、孵化器、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等,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打造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与社会性资源有效整合,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搭建平台,使其得到资金支持、实践机会、实习岗位以及可行性的项目或课题等。
二、方法创新: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抓手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目标相同,并且与传统教育体系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高校中运行,需要有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特色的创新创业类实践平台、丰富的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活动或竞赛三个方面的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一)加强创业队伍师资力量建设
和国际创业教育对比,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仅在部分沿海省市取得了较好成绩,所以高校要把握创新人才发展需要的新形式,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互联网+”等国家重大战略,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的原则,依托“百人计划”“三晋学者”支持计划等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分批引进“高精尖缺”的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本校自身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着力提升政策理论水平和职业指导能力。
(二)设立“大学生创业园”,在实践中强化创新思维
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部分高校成功建设了“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创业实践平台。“学生创业工作室”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载体;“学院创业中心”为学生创业平台提供了专业指导及帮扶;“学校创业园”为科技创新类及具有市场潜力、竞争力的工作室提供孵化平台。
各高校可以借鉴相关经验与学校自身特点结合,成立自己的创富中心、创业园、项目孵化基地等,为大学生提供空间及技术支持。创业导师结合高校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生素质水平等,指导学生选取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创业项目。
(三)定期举办学校创业沙龙、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
美国是创业大赛的发源地,1983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成功举办了全球首个商业计划大赛,一大批世界著名企业如Yahoo!,Excite,Netscape等就是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氛围中诞生。1998年,清华大学成功举办中国首届创新创业竞赛活动。随后,国内部分高校都根据各自实际情况,举办相应的创业沙龙、创新创业大讲堂、创业竞赛等,掀起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各个高校可以互相借鉴其他高校创业竞赛成功方法,举办校级竞赛等,评选优秀作品鼓励参加更高级别竞赛的方式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三、效率创新:以管理创新和激励机制融合为动力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使思想处于激奋的状态,并通过不断地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来实现目标的心理全过程。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如果能够合理运用激励理论,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模式,对有效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表现作为学生综合测评重要内容的激励机制
综合测评是指在学校每学期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表现情况进行的一个汇总。其中,可将创新创业单独列项进行测评计分,其表现作为学生评优评先、评定国家奖助学金、推荐入党、硕士研究生推荐、工作推荐中的重要评定条件。
(二)建立和优化创新创业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记录管理:
一方面从学生思想意识、行为变化、成长成才等方面记录其动态,方便精确的考察分析。
另一方面结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动态管理档案。通过建立和优化,可以实时从源头上管理,进一步强化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大学生教育激励质量评价体系
该体系是通过学业成绩、违纪、评优等方面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定期检查、评估、跟踪调查,对激励措施、效果和后续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建立科学、公正、规范的评估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四)建立大学生激励补偿保障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主要职责是制定激励补偿保障体系的相关制度;核对指导教师和创业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工作表现;联系企业提供奖学金,做好奖学金的使用、总结等工作。
总之,只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自身的特点相结合,把握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機遇,探索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教学实践,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就业反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学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激励创新创业的“新方法、新模式、新亮点”。通过以上各项措施,把“就业+创业”工作有机结合,一定会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率与创业率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4-71.
[2]郭庆,海莺,赵中华,等.打造线上线下大实践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5):4-6.
[3]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33-35.
[4]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5]孙静月.我国高校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22.
[6]夏小华.国外高校创业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德国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4(6).
[7]王丹.新疆喀什地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