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功能的探索研究

2021-08-14陈毓虹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美育意境古诗词

陈毓虹

语文课堂充满着魅力,是诗情画意的花海,是灿烂星光的夜空,尤其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更是美的缔造者。本文将分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功能,通过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进而提升美育教学质量,优化美育教学策略。

古诗词能够让人感受到古人的想象力,潜移默化影响自身的审美品质。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通过古诗词强化美育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美育的重要作用

小学是最具想象力、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审美能力发展最为迅速、最自由的阶段。小学时期的学生在没有规划、教导的前提下也能进行创作,每位学生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因此,在小学时期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帮助学生激发艺术天性,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助力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帮助学生进行创造,开发学生的思维,进而实现其全面发展,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二、古诗词美育功能的探索

(一)语言美

古诗词中的语言大多优美、多变、精炼,不仅对仗工整,平仄相间,且其中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每每阅读后都令人十分向往诗歌中描绘的美好世界。例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曲项”“歌”等词汇将鹅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孤帆远影碧空尽”更是将这一极美的景致搬至眼前,留于纸上。阅读后仿佛耳边便是风声,眼前便是绿水。

由此可见,古诗词语言中的美具有极强的美育功能。如此朗朗上口的语言,和谐优美的声调,在各个年龄段都能发挥出高超的美育作用。低年龄段的学生在朗诵时如甘甜山泉,3、4年级学生朗诵时让人感受到志比石坚,5、6年级学生朗诵时铿锵有力。而在朗诵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人创作时的情感,结合情景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词汇的韵律。无论是秀美的风景,还是优美的事物,都能够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例如,在诵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当读到“彩云”“猿声”“万重山”等词汇时,可以配合图片将秀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壮阔。又如,《浪淘沙》一诗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期望。诗的第一句从上至下描写,“万里沙”“自天涯”为人们描绘出黄河气势磅礴、奔腾入海的画面。在阅读到第二句时,“直上”一词将视线转移到天上,并由现实景色延伸至神话世界中,好似沿着黄河,便能去往银河,与牛郎织女相见,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而《江南春》一诗,诗人通过“绿映红”“水村”“烟雨”等词汇,向人们展示出江南春景丰富多彩。再如《枫桥夜泊》一诗,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些词语构成孤凄悲凉的场景,但“渔火”却能给人带来一丝温暖。诗的前两句营造出意韵浓厚的情景,而后两句中的“钟声”“船”等词则构建出空灵广阔的场景,动静结合,明暗相交,景色画面的契合以及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共同营造出了一种艺术境地。

在小学阶段发掘古诗词中的语言艺术,列出其中优美且独具韵味的词语,可使学生体会到诗句营造出的美感,逐渐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意境美

古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感的外化体现,诗句中的意象是诗人主观思想和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诗人在创作时往往饱含着一种情感,或是微妙的心情,或是对美景的感慨。而意境便是作者渗透在诗词中的方式,感受意境便是阅读、学习诗词的最理想状态。在小学语文诗词的学习中,大多为千古流传的名句,不仅有扣人心弦的奇幻大作,也有丰富多变的奇趣语言,或含蓄表达,或唯美直观。通过意境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诵读“奔流到海不复回”时,总能让人感受到黄河奔腾不息的滔天气势;“大漠孤烟直”仿佛让读者置身于苍茫的大漠;“落霞与孤鹜齐飞”似乎又将读者带到了夕阳之下。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有残云晴雪玉门关,有暗香浮动山间梅,有日暮黄昏溪间水,有水天一色滕王阁。诗中有画,诗中亦有景,诗中有仙境,诗中亦有人间烟火。诗歌,能够让人感受到文学的意境美,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学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在字里行间便能让人感受到一幅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教师可带领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清晨茅店的鸡鸣声,感受清晨旅客纷至沓来的情景,感受动与静的结合,感受复杂与细致的思想感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注意联系同类型诗词,不必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比如,《从军行》中便包含三种意象。一是“月”,在古诗词中,“月”是很多诗人的情感寄托,既可表达思乡之情,又能体现离别之苦。《从军行》中的“月”,在该系列诗词中多次出现。在《从军行(其二)》中的“月”展现出边关宁静的场景,表达出战士对故乡及家人的思念。而《从军行(其六)》中的“月”,表达的是一种喜悦,似乎今晚的“月”是为“我”而圆。二是“胡乐”,在《从军行(其一)》中的《关山月》,表達的是边城游子的情感,在特定的音乐中,诗人未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反而是通过阵阵笛声体现出一种深深的无奈。“胡琴琵琶与羌笛”借助蕴含边关风味的琵琶,反衬出将士的感触。三是“孤城”,营造出肃穆悲凉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战场无情。王昌龄的《从军行》巧妙运用意象,从不同角度构建出边关的景象。

通过意境进行美育教育,让学生与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情景,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效果。

(三)情感美

古诗在创作初期便已经蕴含着传情达意的效果,在阅读时我们总能够被美轮美奂的文字触及心灵。诗歌蕴含的情感或感伤、或壮烈、或喜悦、或激情。古人将丰富的情感蕴藏在诗歌中,每每阅读都给人精神上的洗礼,心灵上的享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儿都为离别留下眼泪,鸟儿的心灵都随之震荡。诗人将悲伤的心情与景色结合,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产生共情,心生哀情。这深深的悲哀通过文字传达出来,感染读者甚至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

诗人有感而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文字碰撞交融而成为诗歌。文字是情感的迸发,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在字里行间表达内心的感受,用最为真切的文字传递情感,将自身细微的情感描述出来。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词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时,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融于“相见不相识”以及“客从何处来”等文字当中的悲哀与无奈。或许在阅读后,我们也想替诗人回答一句:我本是此乡人。又如,《江南春》中的下半句和第一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欣赏江南美景的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杜牧身处晚唐,原本的大唐盛世也战乱不断 ,渐渐走向衰败。此时的统治者未将心思放在治理国家上面,而是效仿南朝,期望神灵保佑。在古诗词中,有大量借古讽今的诗句,其中蕴藏的情感极为丰富,有对于现状的不满,也有对人生的感叹。小学生对于诗句中情感美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需重点引导,或者使用理解难度较小且蕴藏类似情感的诗句替代,借此提升学生对某类情感的体会,达到美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古诗的美育功能十分强大,主要包含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三个方面。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可通过这三个因素加强美育功能培养,提升学生美育教育的水平,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魅力,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

猜你喜欢

美育意境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春色满园
猜诗词
美育教师
一朵花的意境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