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1-08-14陈晓军孟莹梅
陈晓军 孟莹梅
[摘 要]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多年试点实践为样本,分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涵和构建意义,阐述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要素,并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组织实施和长效合作机制形成三个方面来实践,为其他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及后续研究提供可借鉴经验。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066-02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基本内涵和研究意义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它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在企业生产活动中进行学习,接受教师和师傅的教育[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方法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之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用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科学的管理机制及评估形式,施行各专业人才教育全过程的总称。其基本要素包括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学徒教育的有机结合,重要特征是学校和企业双主体育人。
本文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探索为样本开展研究,结合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实际需求,努力构建适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保障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培养出企业和社会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
二、“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
“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明确了育人的两个主体及人才培养的四个递进阶段。企业和学校是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两个育人主体,二者结合即“双主体”[3]。“双主体”理论首先明确了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的关系,它更希望校企双方能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以学校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以企业的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其次,“双主体”理论重点强化了校企双方对等的主体地位和责任,强调了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建设以及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全程参与的职责。
校企双方经过合作调研、协商讨论,在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教室搬到了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构建了以提高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为目标的四段式人才培养总体思路。根据认知和技能成长规律,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职业体验、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四个阶段[4],打破电力施工行业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使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得到质的飞跃[5]。
三、“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南通开放大学与江苏永达电力电信安装有限公司自2015年开始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探索,“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现代学徒制致力于培养理论和实践兼擅的新生代技工。因此,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更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能力。我们通过邀请电力行业及合作企业的专家,与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研究团队,深入企业和行业进行调研分析,确定了本专业“培养能适应自动化设备及供配电系统技术支持与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构建新型课程体系。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行业基本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需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重新构建以问题解决为抓手的新型课程体系。行业专家、学校教师和企业師傅共同参与,三方协作,研究探讨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及内容的必要性、课程开设逻辑序列、课堂教学与企业学徒的有效衔接、教学任务的承担分配等问题,制定出一套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将专业分解成了5个主要就业岗位(电力线路巡检员、电气设备维修员、电力设备安装调试员、电路及设备检修员和电子产品图制版员),再将每个岗位分解成若干个技能元素。根据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将主要课程模块划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又根据教学主体不同,再次区分为以学校为主导的学校本位课程体系和以企业为主导的工作本位课程体系。
3.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培养途径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形式,从使用方式角度看,可分为基本途径和综合途径。从高职教育特点考虑,培养的基本途径主要指课程教学、实验与实训、社会实践三方面,综合途径就是“产教融合”,而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
(二)精心组织教学实施
大力革新教学组织形式,推行“双师授课”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现场中学。课程的教学由专兼结合的教师和师傅来共同实施,“以产促教,以产兴教,产教融合”助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6]。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职业体验→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岗位能力”四段递进式育人模式。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的学徒,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的实施,确保学生切实掌握实习岗位所需的技能。
1.职业体验认知阶段。安排在第1学期入学初期,时间为一周。一是作为电力行业的一员融入行业中去,观摩企业技术精兵的技能比武,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技术崇拜,感受到师傅们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的精神;二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生产岗位,增加其职业认知,辅以职业道德、产业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划等宣传培训。该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帮助其树立职业理想,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同时企业和学徒进行双向选择,学校配合把关,满足全部条件方可进行后期学徒工作。
2.专业技能学习阶段。主要安排在2、3、4学期,每期4个教学周,校企通过“课程内部交替衔接”模式,完成培养方案中工作本位课程的教学。工作本位课程在设计时不再关注学科课程的内部体系,而是使用企业生产实际中适合教学的项目,融合横向关联课程,让学生以逐个解决实际问题、完成项目为抓手,进行生成性教学,帮助其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基础原理部分的解释和引导启发由学校专业老师承担,实践技能的示范和技巧,以及关键问题行业内部的理解和约定则由企业师傅在岗分组带教(每组5名),每组每周在四个岗位接受学习,以此循环。本阶段结束后,对学徒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核通过的学徒方可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3.职业技能培养阶段。本阶段安排在第5学期,为期8个教学周,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将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高电压技术、工厂供配技术和工厂供配电技术四门工作本位课程进行融合。积极推进企业、行业高度参与学徒“高压电工入网证”必备理论及实操的培养。根据“高压电工入网证”的取证需要,学徒先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再到企业岗位上进行真实操练和技能优化,最后到行业接受专家指导考核。学徒的职业技能水平不断螺旋上升,通过鉴定的学徒今后才能在企就业上岗。
4.岗位能力培养阶段。本阶段安排在第6学期,为期10个教学周。根据前三个阶段的学徒综合考评情况,将学徒安排到适合的岗位进行顶岗工作,培养其适岗工作能力。同时,在师傅和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关注产品特点和生产过程,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开展毕业设计工作。顶岗实习结束后,现代学徒制工作小组联合开展学徒评价,对能否出师和出师学徒的岗位分配进行商洽,对岗位考核优秀的学徒,可提前带薪上岗[7]。
(三)完善长效合作机制
教学运行机制是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如何突破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重点是要建立好组织机构和定期会商机制。首先是要建立起由校企领导、产业高管、校企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做好项目的顶层设计、分类指导和政策保障。其次是要建立由学校专业骨干与企业技术、业务骨干等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会商(每学期至少一次),搭建交流平台,负责落实合作方案、优化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教学等专业建设指导工作[8]。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合作机制,逐渐形成了“培养目标共商共定、课程体系共研共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组织共施共评”校企协同培养机制。
四、小结
基于现代学徒制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实行“双主体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强化了校企“双主体”育人意识,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了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晓晖.财经类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2):6-10.
[2]李雪峰,陈晓军.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究:基于江蘇开放大学与江苏永达电力的合作为样本[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2(6):9-13.
[3]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70-72.
[4]陈晓军,吴长贵.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7,31(2):11-15.
[5]吴长贵,陈晓军.现代学徒制下“企业课堂”的组织与实施: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7,31(4):18-21.
[6]蔡元萍.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契机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高教学刊,2016(18):203-204.
[7]陈晓军,孟莹梅,吴长贵,等.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的实践探索: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0(2C/3C):97-101.
[8]伍建海.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5):262-264.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