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分析
2021-08-14董亚君徐东升
董亚君 徐东升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手机移动网络技术日渐成熟后,高校网络舆情逐渐形成,并深刻地挑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需要高校深入分析,科学引导,以持续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鉴于此,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 键 词] 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5-0012-02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通了校园官网,高校学生基本都能熟练运用网络时代的各种新媒体,阐释他们的观点,发表他们的意见,并通过网络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校园网络舆情。这种舆情在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可用传播方式的同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顺应网络科技时代,创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业已成为目前各高校需要重点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校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积极影响
(一)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
在过去很长时期内,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普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老师在讲台上讲授非常抽象晦涩的内容,因为口授教学的局限性很少涉及实践层面,这种教学方式让大多数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可有效充实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内容及形式,网络舆情的内容更是涵括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具体形式不仅有过去常见的图片,还有各种视频、音频文件。更为关键的是,网络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多,甚至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态势。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而言,这些网络信息资源是其创新的素材源泉及发展契机,高校老师应该灵活利用,锐敏把握网络中的热门事件,以更好地引导、教育在读大学生。例如,2020年12月13日的国家公祭视频及相关图文资料,通过微信、抖音等得到广泛传播,大多数大学生都比较仔细地进行了阅读和观看,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度
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近年来手机移动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幅度地提升了民众使用网络的频率。如今的大学生是世纪之交出生的人,普遍是独生子女的他们虽然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不过因为缺乏兄弟姊妹和伙伴,他们的情感长期被压抑,没有倾诉途径,苦闷情绪长期得不到发泄。微信、抖音等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为他们毫无顾忌而且比较彻底地发泄情绪提供了机会和通道,同时也会引来更多网友的回复和反馈,形成程度不一的互动,其中大多数网友带着善意给予理解,甚至进行指导帮助,形成相当可观的网络正能量,在有效纾解个别大学生苦闷心理的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营造了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氛围,让他们实际上接受了更为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
过去,高校传播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只有教材、宣传栏及校内广播等少数几种可用方式,这些方式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长期得不到更新,宣传效果不容乐观。而网络时代的可用信息资源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不仅在形式上让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方式方面有了更多的新选择,传播范围更为广泛,还突破了时间和渠道等相关要素的局限,大幅度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时效,拓展了大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时间、空间。
二、校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了信息监管难题
和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相比,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特征,网络世界的信息数量庞杂,信息质量泥沙俱有,对于目前的社会民众而言形成了明显的选择性障碍,青年学生也概莫能外。这种情况加大了高校网络监管的难度。因为网络信息的广泛性及信息渠道来源多样性,基本上不可能全覆盖监管[1]。网络世界中存在很多低俗内容,网贷骗局在最近几年也此起彼伏,沉湎于网络世界中的青年学生在选择失当的情况下,不仅身心健康严重受损,还可能做出不合法的事情,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行为。在这种环境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痴迷于网游,荒废学业,让高校网络监管工作防不胜防。
(二)影响了大学生法律道德理念及价值观的正常形成
目前,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他们随手可触的网络世界,网络在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现在,国家层面在网络监管方面的机制还不健全,网络世界的隐蔽性特征却为大学生放纵自我提供了不当机会,因此导致了很多网络新问题的出现。大学生虽然在年龄上普遍已成年,但在心智上依旧不够成熟,社会阅历非常简单,辨别是非能力及自律意识相對有限,在信息选择方面容易出现偏差。在网络世界中的部分不良思想内容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虽然能抵制过于低俗的思想,不过也产生了负面倾向,导致他们弱化了原本应该强化的法律意识;而且,年轻、富有激情的他们,自律能力很弱,对他律的依赖感非常强,在网络世界的诱导下特别容易贸然冲动,甚至不惜触犯道德底线。另外,受诸如“看到老人跌倒扶不扶”等网络世界广泛讨论的问题及相关现象的影响,尊老爱幼等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传统道德意识在青年学生心目中变得含糊起来,这实际上就是道德意识弱化的重要表现。另外,在虚拟网络世界负面内容的影响下,极端的爱国主义及个人主义抬头,正确的价值观也受到了严峻挑战。
(三)致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趋于淡漠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大学生的主要生活范围是所在班级,特别是住在宿舍的学生,他们一起上课,一起讨论,课后在宿舍和教室里一起聊天,三五好友不时一起在陌生的城市里逛街、爬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特别亲密。互联网普及之后,相当一部分学生变得不愿意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交流,他们把互动的激情释放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现在的大学宿舍和教室里,经常看到的场景是大多数学生抱着手机看影视、玩网游。在这种情况下,青年学生之间的联系大幅度减少,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也有所降低,彼此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交际能力在现实世界中长期得不到有效锻炼,人际关系越来越淡漠。
三、强化网络舆情引导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健康平台引导正确方向
在网络逐渐成为高校舆情主阵地的如今,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人员应该顺应形势,依托高校的技术优势,在网络世界中建立健康平台,引导并把握舆论方向。对此,可以在微信、豆瓣甚至抖音等青年学生普遍使用或浏览的网络新媒体中,建立专门的校园网络服务平台,灵活发布积极且能激发学生浏览阅读兴趣的动态内容。持续推进专门的网络舆情教育,让规范、科学的“三观”理念在青年学生思想世界中扎根。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充分发挥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内容的积极作用,利用这些内容和学生思想之间的共鸣,提升并巩固网络舆情教育的效果。注意监测并观察青年学生出现的错误思想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疏通引导,及时矫正,强化他们的网络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另外,高校还应该激发部分青年学生的领袖潜质,助推他们引领网络舆论,推动网络舆论向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与时俱进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团队的胜任能力
各高校应该根据引领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需要,与时俱进地打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团队,进入该团队的人员不仅政治思想道德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到位,还应该有高超的网络技术,应该熟悉并熟练应用目前的网络新媒体。这样,他们才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传播到各网络新媒体平台,为净化网络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重点强化提升高校辅导员团队的胜任能力[2]。在高校教师团队中,和学生距离最近、接触最为频繁的是辅导员,他们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最为关键。因此,高校应该根据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具体需要,适当调整辅导员的责任定位,并对辅导员团队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以便在他们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的舆论引导作用,由此提升所负责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致力净化网络环境
负面内容过多的网络文化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而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因此,解决高校网络舆情造成的系列问题,最为关键而彻底的路径是致力于净化网络环境。对此,各高校首先依托已经普遍设置的校园官网,构建内容充实的校园网络。现在的高校官网功能形式相对简单,内容相对呆板,仅限于高校官方新闻动态等信息的发布。其次,根据高校舆情引导工作的需要,应该拓展高校官网的网络功能,为师生之间的沟通、联系甚至研讨辩论设置专门模板,提供专门空间。对此,应该重塑整合目前的校园官网,在设置相关论坛的同时,将微信、微博甚至抖音等网络新媒体植入其中,在充实其内容、形式的同时,引导更多的学生关注、进入并喜欢校园官网,接受校园网络环境的熏陶。另外,国家层面应该根据新的形势情况,思考建章立制,制定专门的法律文件,为网络舆情引导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四、结语
高校网络舆情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时代挑战。对此,各高校应该构建健康平台引导正确方向,与时俱进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团队的胜任能力,在此基礎上致力于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国家层面应该强化法律制度建设,为之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允,乌日汗.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8(6):33-35.
[2]赵冀叶.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侨园,2019(12):2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