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2021-08-14袁超丰
袁超丰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 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
(1)利用惊奇实验导入新课。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
(2)利用实验引发新的问题。例如,在浮力的授课中,为了引发浮力的产生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而形成的,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验:用1只塑料可乐瓶剪去底部(瓶颈的截面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的直径),把1只乒乓球放入瓶内,从上面倒入水,观察到有少量水从乒乓球与瓶颈缝隙中流出,但乒乓球并不上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问:乒乓球是否受到了浮力?有的学生认为受到了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浮力。这时让一位学生用手堵住瓶的下部流水处,观察到乒乓球浮起,学生感到好奇,也坚信此时乒乓球受到了浮力,那第一次实验为什么没受到浮力呢?学生感到疑惑。再慢慢引导他们,学生很快理解了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使他们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或者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
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約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以常见实验知识为基点,并进行引伸,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创新分析,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测定盐水的密度。方案一:①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②用量筒量出50ml盐水;③把盐水倒人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④求出密度ρ。方案二: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②倒入量筒中50ml盐水;③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④求出密度ρ。比较两种方案,方案一量筒中的盐水倒人烧杯如果质量减少了,方案二最佳。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倒人烧杯中,所以选择方案二。这样,让学生去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了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建立实验教学评价中的创新意识
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呢?没有!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出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的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种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成了其中的重点。笔者认为新的评价观点应该重视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做法。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锻炼的机会,增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创新教育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为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