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城区空间的适老化更新研究

2021-08-14崔秋漾

工业设计 2021年7期
关键词:适老化更新

崔秋漾

摘要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与城市发展,城区改造在着眼于城市的整体布局时,忽略了旧城区空间的适老化更新。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旧城区空间的适老化更新策略。以期打造蕴含文脉的养老环境,为旧城区空间的适老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旧城区空间 ;适老化 ;更新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 :1672-7053(2021)07-0104-02

Abstract :With the aging trend of society and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reconstruction focuses on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city, while neglecting the aging renewal of the old urban space.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the aging appropriate renewal strategy of the old urban space. It is expected to construct the old-age environment containing the contex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aging sui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old urban area.

Key Words :Old Urban Area; Aging Appropriate; Renewal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发展现状

国外在社会养老方面较中国发展的更为完善,具有完备的社区养老模式,且公寓养老类型丰富,主要有介护型、介助型、大型老年养老等方式。此外欧美及日本的适老城市发展思路也值得中国学习。

日本早在 1970 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其后近 50 年的相关研究中,在居住设计方面,由机构养老的单一模式逐步过渡到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为辅的养老模式,并建设了适老型住宅,即指针对随年龄增加、身体机能下降而事先采取特殊构造与设备的住宅 [1]。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通用设计导则》,考虑到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人们的多种养老需求,多渠道筹资增建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使适老化设计得以普及。

日本高根台介护型养老社区面向所有老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护理。入住者可以自主选择所需要的服务,并灵活调动,如果感觉身体不适需要临时看护,可以入住社区提供的“临时看护室”。如果病情恶化,还可以转到介护型老年人区,不用大费周章转到其它养老社区。高根台介护型养老社区的外观设计有利于医护人员看护,以不同的护理需求为划分标准,将建筑分为三大空间,三面相连,中庭作为公共空间以供老年人活动。

1.2 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多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不少家庭会选择在此基础上雇佣保姆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养老服务体系根据提供服务的主体可以分为 :家庭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根据老人生活地点的不同可以分为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其中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指由社区提供的设施、人员、服务站等一系列为满足老人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形成的有机体系,包括硬件上的设施和软件上的服务这两个方面 [2]。

发展较前卫的一二线城市,纷纷推出社区养老模式,利用社区资源为居家老人提供专业服务,并在平日生活中提供便利,对于不想住进养老机构,也不想请保姆,且日常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来说,社区养老是最合适的选择。

对于生活无法自理的高龄老人,大多被送进专门的机构养老,虽然解决了生活问题,但机构内提供的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区别,且费用收取也有很大落差,因此老年人参与意愿并不强。在大多数老年人看来,进入养老机构就等同失去了家庭温暖,同时社会关系也被迫中止。营利性机构养老质量参差不齐,公益性养老机构数量极少且设施配备一般,所以养老机构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养老方式。

上海 YJ 社区建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区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开始尝试一种新的方式――“楼宇养老工作室”,专职人员可以通过上门家访登记或者电话预约等方式,为老年人进行有偿的上门服务,此外工作人员还提供一些暖心的服务。集约化管理降低了很多成本,且楼宇工作室的服务费用远低于市场价格。服务效率也更快,由于距离近,可以在最快时间内上门服务。同时也为老年人保留自己的空间,顺应大多数老年人不服老的心态。工作室对于楼内老年人生活状况十分了解,服务更加人性化,更有家庭氛围。

2 旧城区空间适老化更新的必要性

2.1 可持续化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可供建设的土地面积逐年递减,以老旧城区为首要对象的环境改造和土地资源再利用为核心的“城市更新”方式,将成为我国城市的主要发展路线。“城市更新”具体是指在综合考量后對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城区进行拆迁重造、原有建筑改造、合理化的投资建设等,从而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 [3]。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旧城区公共场所的建筑因为场地有限、外表破旧、旧城区交通不便等问题,愈发无法承担其职能,而新的城市建筑正在快速发展,如此一来,原有建筑的社会职能将被取代,将其纳入城市更新的范畴是最好的选择,而将其改造成什么类型的建筑才能与周边环境相匹也十分重要。

2.2 人口呈老龄化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老龄办预计,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1980 年的 4.7% 上升到 2015 年的 10%,并将上升到 2030 年的 18%、2050 年的 33%。其中独居和空巢老年人数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 [4]。老年人比例持续增高,社会及个人所要面临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关注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满足老年群体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建设智慧社区适老化公共服务设施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年轻人随着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向往而逐渐搬离,旧城区长住居民多半为老年人,人口抚养负担逐渐加重,但这些现象还与少子化、空巢化等诸多问题有关。此外很多旧城区内缺少大型公共休闲空间,可供老年人休闲娱乐的设施十分有限,城市随处可见老年人在路边结伴娱乐消遣。

3 旧城区空间的适老化更新策略

在进行城市更新设计时,应当科学制定更新模式,同时促进文化传承的多样化发展,基于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文化创新实践,实现城市更新中文化的传承,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3.1 建设具有针对性的养老空间

旧城区的中老年人口远超学生人口,为实现就地养老,充分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必要的活动场地,可以融合当地特色文化,以本土化、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打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养老建筑。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身体情况的老年人,适老化设计的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60 至 64 岁的老人身体大多健朗,生活能自理,不需要家人太过操心。65 岁至 74 岁的老年人,应变能力不如以前,动作或反应迟缓,很多老年人都会在家中增加夜灯或夜壶等便利设施。75 至 84 岁的老年人大多走路没问题,但是上台阶会不方便,起身站立也往往需要人搀扶,老年人卫生间有必要增加扶手。85 岁以上的老人通常要借助工具移动,即使可以自由行动也因障碍物出现或空间过小很不方便。多数养老机构多以照顾老人起居、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为首位,很少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选择适合旧城区定位、满足人数规模的养老模式机构同样重要。

将原先职能已经弱化的旧建筑改造为服务当地老年居民的养老场所或机构,不仅改善了旧城区的破旧外观,同时也保留了建筑或整个街区,对于当地市民具有重要意义。

3.2 打造蕴含文脉的养老环境

地域文化是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应尽量保留城市历史文化的遗留痕迹,并通过具体的表达方式和手段将其融入设计。城市经过大规模的建设,独有的传统生活痕迹、城市历史风格的各类遗产随即消失,许多古老的文化风貌经翻新修复后也失去了历史韵味,一些错误的引导导致地域文化的丧失,城市风貌千篇一律。

场所精神是由场所结构和场所的总体气氛共同决定的,它是自然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有精神和情感交流的整体,同时也具有地点特性。

养老环境着重以人为本,主张将当地独特文化融入设计,并参考城市历史文脉,留存老年人珍贵的回忆,针对性的加强老年人居住及内心的舒适感,也使得建筑的表达形式更加具体与丰富,充分收集场地中的自然资源与该地域的人文历史性资源,挖掘其价值及内涵,将场所精神最大程度地渗透在设计中。不仅加强了城市居民的文化自豪感、老年人的归属感,同时也向游客展现了当地独有的文化。

3.3 规划服务老年人的室内组织空间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首先要确定空间秩序的合理性,即建筑结构与人流动线的整体关系。在设计空间秩序时,静态节点的效果以及老年人对空间的使用顺序,需要设计师兼顾考虑。合理的空间秩序能够有效服务老年人在室内空间完成各项活动。使用者的功能活动决定了空间布局,因此室内结构有一个相似的空间序列 :出入口空间、中心空间 [5]。

从出入口空间至中心空间需要有直接或间接的外部通道或平台与内部空间相连,此共享空间必须保证其空间形态完整、功能复合、交通便利等。廊道是划分、组织整个空间的重要联系方式,直接影响着交通流线的布置,需要保持良好的照明,设计不同高度的扶手、增加过道宽度,同时放置一些座椅以便老年人休息或交谈。

在空间序列的组织中,可以运用多样的设计手法引导空间、打造视觉中心,形成空间节奏,通过空间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给人以舒适的感觉。考虑到老年人不同程度的记忆功能障碍,在功能相同的区域节点处,可以设计统一或类似的标识进行引导。色彩可以直接影响体验者的心情,因此可以灵活运用,从而活跃空间氛围,用以打造视觉中心。由于老年人视觉退化和其心理特征,室内空间的舒适度、环境气氛、使用感受对老年人具有很大影响。运用绿植或家具布置起承转合、富有节奏的室内空间,使空间更具趣味性与辨识度,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老年人的使用感。

4 结语

当前我国旧城区空间的改造工程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进一步深化,旧城区空间改造是城市发展的未来导向,着重关注旧城区中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及自我需求显得十分迫切。舒適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氛围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高龄者适合型住宅设计 · 施工手册 [G].中日政府技术合作项目.中国住宅新技术研究与人才培训中心,1997.

[2] 周燕珉,陈瑜.养老设施空间设计的实践经验总结 [J].建筑学报,2019(02):38-43.

[3] 王林,莫超宇.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的城市设计与城市治理实践 [J].规划师,2017,33(10):135-141.

[4] 梁玮男,曹阳.基于社区养老模式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132-134.

[5] 陆峰,开先洪.住宅室内空间的组织 [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10-12.

猜你喜欢

适老化更新
城市社区“适老化”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浅析
基于“适老化”理念的复合型养老社区探索
适老化居住空间设计
城市建设莫忘关注老年人需求
养老社区建筑中适老化设计研究
燃烧驱动连续波化学激光器的喷管发展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基于使用者行为心理需求的适老化公共座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