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形势下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2021-08-14刘超原媛丁毅仁祝宇桐郭莹莹
刘超 原媛 丁毅仁 祝宇桐 郭莹莹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医学类专业课程设置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医者精神,在培养其精湛医术的同时,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识,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引导医学生实现“中国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医学生承担着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使命,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关乎着医学发展的未来、人民健康的保障和医患关系的和谐。
(一)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在医学教育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有利于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其形成“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具有深刻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中心环节,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交叉协同的新时代教育教学新体系。
(二)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
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引导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和价值观,还能引导其树立崇高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为未来整个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职业特征,也是医学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原因。医学类专业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还应该对其进行医学人文教育,帮助其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职业理想。
(三)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的健康发展
医学类高校是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摇篮,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职业观,为医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及精神指引。将医学知识与职业道德培养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获得感、满足感,还有利于医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将医学史、爱国主义教育等融入专业教育中,并结合在“医者仁心”教育中的实践积累,不断增强医学生未来献身医学的坚定信念以及“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
二、上海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本研究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对上海五所医学类院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医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共计发放电子问卷1331份,回收有效问卷133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笔者通过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目前,高校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较为单一
医学类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具有学制长、学业任务重、临床实习时间长等特點,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手段单一,课程内容陈旧,繁重的学业压力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相关内容的学习兴致不高。长此以往,这种教育模式会影响医学生的思政学习积极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理论教育
根据调研不难发现,目前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停留在以理论授课为主,以政治理论学习、爱国主义教育为辅的层面上,鲜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需求相挂钩,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精神的培养相结合的情况,缺乏创新性、实用性、针对性。新形势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医学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多以“大水漫灌”的形式教学,而非“精准滴灌”。目前,思想政治教学中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较浅,思政教育难与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相结合,缺少“精准”的引导,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三)没有发挥“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根据调研可知,目前医学类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政教师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应该局限于某个人,或者某类人群,应该协同多部门,树立“全员育人”教育理念。高校思政教师多为辅导员,导致思政教育存在局限性、片面性,不能及时满足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的需求;缺乏部门协同,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三、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以课程教育为载体,构建思政教育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大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及渗透力。作为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贯穿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医学生思政教育还应该遵循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思政教育纵深发展,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着力促进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交叉融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二)以医学生教育为中心,提升日常思政教育实效
学生是思政教育的接受主体,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教育要逐步从“灌输”走向“互动”、从“经验”走向“科学”、从“封闭”走向“开放”。探索“育人为本,知行合一”的思政课程建设模式,将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爱国等理论相结合,构建“多方位、立体式、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作用,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将医学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互融通,将思政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方法,灵活选择教学手段,将网络课程、专题讲座相结合,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内课外相联系的、积极向上的育人文化。
(三)以高校教职工为主导,发挥全员育人引领作用
在党委统一领导下,齐抓共管,建立“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全员参与”模式,形成“全员育人”、多部门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各部门的协同优势,创造“协同发展”的工作模式,打造“大思政”工作格局,整合高校教职工的力量,体现“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着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及针对性。
(四)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拓宽思政教育阵地
信息时代的到来带动了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网络思政的发展,着力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灵活性、开放性。充分发挥网络思政的育人功能,协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搭建多元化信息平台,发挥其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作用。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公社”等融媒体平台,拓宽网络思政的教育空间,深化学生主体意识,加强碎片化学习。在医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促进其实现“自我教育”,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使其全面提升。
四、结语
新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之一,还承载着引导意识形态的功能。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深度推进的新要求。对此,要推动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要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着力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灵活性、开放性,使学生真正爱上思想政治课,提高课程学习的抬头率,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建研究课题“进一步提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编号:2020GX129);2020年度上海交通大學医学院思政教育研究基金“医学史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及其途径探究”(编号:SZ202004);2019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思政教育研究基金“新媒体医学高校思政教育影响现状分析——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例”(编号:SZ201903);2020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的新时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编号:2020-D-09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教育部网站,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王立仁,张小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26-29.
[3]杨志昌.新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2(33):25.
[4]朱翠明,王炳程.从德育到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发展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20(Z1):24-26.
[5]吴晓兵,张巍,刘霞.大健康人文理念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8):90-93.
[6]张志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8(2):107-112.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