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情绪学习”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2021-08-14王瑞

中国教师 2021年8期
关键词:情绪心理健康青少年

王瑞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复杂性与多发性的态势,青少年的情绪情感问题日益凸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受到了广泛重视,但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对特定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普遍性心理需求认识不足,课程整体系统性、科学性建设不充分,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够。我们亟须借鉴新的研究成果,以学科性、综合性及本土化的视角,构建需求指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心理品质优化提供保障。

目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掀起了以提升学生社会情绪能力为目标的改革浪潮。国外研发了系列化的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SEL)课程,通过课程教授学生情绪、社会和生活技能,引导学生完成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联结,发展个体的社会与情绪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关键能力。这在青少年社会性及品格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能够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指导。

一、社会情绪学习概述

1. 社会情绪学习是社会性能力习得的过程

社会情绪学习旨在应对日益严重的儿童青少年社会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品质的提升。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费兹研究院主持的学术会议上。1994年,学业、社会与情绪学习合作组织(CASEL)成立,它致力于社会情绪学习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探索,促进儿童甚至成年人发展基本技能,进而提高生活效率。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这一概念内涵进行阐述。维兹伯格认为,社会情绪学习是获取知识、态度和技能以认识和管理情绪的过程。丹尼尔·戈尔曼认为,社会情绪学习是指认识及控制情感,能够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美国耶鲁大学情感智能中心研究者认为,社会情感能力主要是情绪智力,包括感知、理解、标记、表达、调节等能力。综合来看,社会情绪学习帮助青少年学会建立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情绪调节与社会技能的结合,能有效帮助青少年应对成长困惑,习得健全人格。

2. 社会情绪学习涵盖五维度的能力结构

不同学者从系统、个体等视角探寻社会情绪学习的结构模型,尽管存在差异,但普遍认可五维度的能力结构,即自我管理、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负责任地决策和关系技能。其中,自我管理与自我意识是自我导向,指对自身的认知及自我情绪、行为的管理;社会意识、负责任地决策、关系技能是社会性导向,包括同理、同情,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能够就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做出建设性的选择。五维度包括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和不可观察的内部感知与信念,具有整合性、全面性、系统性、长期性等特征,有利于个体社会意识、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统一的体现,能够驱动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与积极心理品质养成息息相关。

3. 社会情绪学习指向学生心理发展核心品质

社会情绪学习主要聚焦个体积极建构对自我、他人和学校的态度,以及培养亲社会技能意识及行为的重要方面。它面向全体学生,帮助青少年获得贯穿一生的促进个人幸福感和积极关系的必要技能,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必备品质,发挥预防及“治未病”功能,预防并校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对于提高学生的逆商、情商,培养积极行为,改善学习、生活态度,降低心理行为问题都具有积极作用。社会情绪学习与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紧密联系,是新时期育人改革的基础性内容,必将对深化育人方式,创新、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发挥积极作用。

4. 国外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形态丰富

国外的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充分根据本国教育需求和文化特色,进行从问题儿童的校园危机应对到学生发展的优化与促进的探索,发挥其对学生学业成绩、多元发展的积极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学校课程实施模式。美国中小学的社会情绪学习课程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独立课程、学科渗透、项目式活动三种实施方式。英国通过学校支持性环境的营造,培养学生的社会和情绪技能。澳大利亚则将社会情绪学习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纲中,将其作为个人和社会能力课程,融入思维训练内容,通过思维练习建立积极情绪体验。国外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学校实践的系統性参考,但由于文化视角不同,社会情绪学习在内容上存在适应性问题。在课程建制上,我国的课程开设及实施评价与国外存在差异。我国社会情绪学习还处在理念引入与课程本土化探索期,研究对象单一。现实需求倒逼应用性实践的迅速开展,本土化的教育实践迫在眉睫。

二、社会情绪学习的启示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处在改革发展的深水期,广大青少年面临着学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自伤、自杀等个别极端事件。同时,校园欺凌、校园暴力近年来频繁发生,其严重性、隐蔽性危害到青少年身心健康。目前,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已无法满足日益严峻的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聚焦,抓住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的关键因素—情绪能力及社交能力,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进而赋能学生社会情绪的发展。在这里,美国社会情绪学习从实践层面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1. 基于情感培养视角进行课程设计

社会情绪产生于社会互动及社会行为中,在个体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脑科学研究表明,情绪中枢在神经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思维、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容易出现情绪冲突、波动等问题。情感培养是中小学生的急需提升点,也是实践痛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并未细化、具体化,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现实需求。社会情绪学习聚焦学生的情感世界,能够整体促进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与变化,能够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

2. 基于问题解决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国外社会情绪学习课程以实证研究的结果为依据进行开发和完善,目标明确,贴近现实生活,兼具科学性和实效性,有利于解决学生具体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一种系统的、可操作的实施体系。这启示我国中小学心理课程内容在学科逻辑基础上更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与行为练习目标,使学生知晓课程要传达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化生成,强化基本技能的习得练习。国内研究表明,问题行为学生人际关系较差且欠缺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控制信号挂图、教会学生“冷静三部曲”等,让学生学会处理心理行为问题的办法,减少高危性行为,增强亲社会行为。

3. 基于系统思维丰富课程形态

美国社会情绪学习既重视重点性干预,也重视学校系统的支持性策略建设,形成了模块化、整体化、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样式。课程包含教师手册、各式海报、情绪脸谱及各单元教学所需图片等,配套资源丰富;细化了全体教师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如自我社会意识、同情心、换位思考能力等,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在家长层面,建立学习社区部落,促进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开展持续性合作,营造关爱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倾听、欣赏、参与和相互尊重,并在实际生活中练习相关策略。这启示我国中小学心理课程全方位推进需要进行整体性、框架性、标准化的设计,要有具体的切入点与实施点。

三、优化中小学心理课程建设的建议

社会情绪学习不仅能改变学生的自我意识、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提升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对现今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应该列為今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系统深化的重要内容。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应从普及化走向专题化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近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普及化的课程建设思路已经全面展开。心理课程的开设必须符合时代需求,在普及化基础上进行专项突破,进而解决不同阶段学生不断增加的心理压力。社会情绪学习为我国解决青少年情绪问题提供了参照。它提示我们心理课程的深化构建必须与时俱进,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需求作为课程设计的落脚点,专题切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应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一直在探索自身的学科定位、学科特性及实施策略,突出了知识化探索,而在课程综合上略有欠缺。社会情绪学习提示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也可以走综合化路线,将有利于维护学生情绪安全的知识、策略作为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同时突破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本位,强化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心理调适、情绪调节的基本策略,在保持原有的尊重、支持氛围基础上,帮助学生学有所用,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做准备。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重点学段应下沉到小学

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在困难期,师资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应该着力加强研发更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免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因欠缺基本的调适能力而出现更大的心理行为问题。我们应在课程建设上强调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设计小学低学段到中学层层递进的教学内容,打通学段衔接,突出情景化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在真实的情景中调适身心。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应加强课程支持系统的开发

社会情绪学习的推广应用是系统性工程,包括前期试验、标准化实施与评估等多个方面。本土化课程建设开发应该考虑系统建设,包括教师课程培训配套知识体系,家庭、社会参与的课程内容,对课程实施的及时反馈和指导等,整合多种课程资源,整体构建课程体系,进而确保课程实施的效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赵继莹

724132105@qq.com

猜你喜欢

情绪心理健康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情绪认同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