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护理配合在急诊心脏复苏术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效果观察
2021-08-14陈小霞斯艳萍
陈小霞 斯艳萍
(四川友谊医院 四川成都 610011)
心脏骤停属于危急病症,主要是指患者的心脏出现突发性的停止跳动,并且排血终止,导致心脏射血功能出现异常,引起全身性疾病。心脏骤停会在短时间内让患者出现缺氧缺血的情况,并对机体组织造成严重的危害,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影响,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确保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所在[1],本次研究分析,护理配合在急诊心脏复苏术对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中的效果。
一、资料和一般方式
(一)患者资料
研究对象:我院收治心脏骤停患者,患者均符合心脏骤停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和家属均享有知情权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研究时间: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
研究对象人员:92例。
研究方式:随机分组对照实验,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46例,年龄跨度在24~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43±3.37)岁,其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患者为25例。
实验组:46例,年龄跨度在23~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67±3.58)岁,其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例数比为24∶22。
(二)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
实验组患者加大护理配合干预:1.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为平卧位,并及时对口腔以及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进行清理,保障患者的呼吸通畅,并准备好相关的急救药品以及相关器械,及早开展急救,并且在抢救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特征进行密切观察,并掌握好抢救时间,利用心脏按压的方式进行抢救,另外护理人员需要予以人工呼吸进行加压给氧,确保相关药物的顺利输注[2]。2.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患者的血压稳定,并确保药物的及时性。3.抢救工作结束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变化情况,如果存在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主治医师,予以相应的抢救治疗,在患者心脏恢复跳动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脑部进行降温处理,保证患者的脑组织体积在正常范围内,减少耗氧量,减缓肌体代谢[3]。4.术后需要定时检查患者情况,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避免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三)观察范围
分析抢救时间以及急诊停留时间。
比较护理满意度。
(四)统计学方式
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一)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
实验组患者的抢救用时、急诊停留时间较低,和对照组相比较,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情况
(二)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实验组中,非常满意的为31例患者,而满意的为13例患者,不满意的为2例,满意度为44(95.65%);而对照组中,非常满意的为21例患者,满意的为17例,不满意的为8例,满意率为38(82.61%),结果明显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
三、讨论
由于心脏骤停患者发病较急,其死亡率较高,对于患者而言,急救时间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所在。医务人员需要及早地对患者情况进行判断,并且要尽快地进行急救系统,做好每一个抢救环节,从患者被发现到急救人员开始心肺复苏术的这段时间也是抢救的最宝贵时间。因此,第一个发现患者的人员实施心肺复苏术,则非常重要。传统的护理抢救措施没有秩序,缺乏规范性,容易耽误患者的抢救时间,在进行急诊治疗的过程中,加大护理配合,将相关的护理措施规范化,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提升临床护理质量[4]。
护理配合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将护理配合应用在患者急救过程中,能有效保证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并且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在心脏复苏顺利后,其生命体征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出现休克以及低血压等情况,所以实施护理配合就非常重要[5]。
而在本次研究中,我们也发现,实施护理配合的实验组患者抢救时间为(40.36±3.36)mins,急诊停留时间为(8.96±1.01)mins。而对照组患者抢救时间为(55.86±4.29)mins,急诊停留时间为(15.58±4.79)mins,同时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实,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在实施急诊心脏复苏术中加大护理配合可以提高抢救时间,缩短急诊停留时间,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