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党旗下,科学家精神熠熠生辉
——参观“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有感

2021-08-14王绍超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7期
关键词:工作者科学家科技

文/王绍超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5月24日,由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的“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以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伟大指引为主线,以科学家精神内涵为框架,设立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题的六部分展区。展览将“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融会贯穿其中,立体呈现百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救国,科技报国、兴国、强国伟大事业的感人故事,特别是着力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肩负历史重任,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奋力前行的时代壮歌。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为积极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6月22日,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全体人员赴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通过学习广大科学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百年征程,全面领略了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深感震撼,倍受鼓舞。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党中央向海外留学生发出了“祖国需要你们”的号召,表达了对中国海外人才的渴望和尊重。在党中央的感召、进步团体的推动和爱国情怀的感染下,海外学子纷纷回国,掀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规模宏大的归国潮,为中国教育、国防、科技及外交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回到祖国发展,他的伟大爱国情怀可以用“争”和“让”两字高度概括:“争”是指争先、争光,争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地位。为中国人争气,是钱学森的毕生追求。钱学森回国后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调研时,面对陈赓将军关于“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的问询,他毅然决然地反问道:“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在钱学森的积极推动下,横空出世的“两弹一星”,打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让”指谦让、辞让,让的是个人名誉、地位和金钱。钱学森一贯反对别人称他为“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他将党和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总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大家,像“两弹一星”这样的大科学工程,不是一两个人能干成功的,“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

“两弹一星”功勋

主题展第一部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

主题展第五部分“集智攻关,团结协作”

一代代胸怀祖国、情系人民的中国科技工作者汇聚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情怀,书写了一段段彪炳史册的人生篇章。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中央号召中国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是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研制团队的顶级专家。2004年,叶培建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在他的大力推动下,2007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全新航天器——“嫦娥一号”卫星首飞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航天深空探测领域的空白。2013年,在规划“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时,面对其他专家对探测器落于月球背面的质疑,叶培建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的探月事业总要向前走,只做别人做过的事情,怎么能创新。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走,到月球背面去!”在叶培建等人的努力下,2018年,中国自主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代表全人类首次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叶培建投身我国航天事业数十年,他敢于质疑,不断攻坚克难、谋求创新,对我国卫星研制、遥感观测、月球与深空探测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为国家繁荣富强提供战略支撑力量。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1967年,中国启动旨在研究防治疟疾新药的“523”国家项目,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她广泛收集历代医籍,查阅群众献方,在第一轮药物筛选与实验中,发现包括青蒿提取物在内的很多药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并不高,研究一度陷入僵局。屠呦呦面对挫折,没有轻言放弃,而是作出“重新埋下头去,看医书”的论断,鼓励大家从历史文献中寻求解决办法。借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提示的线索,重新设计出青蒿的低温提取方案。课题组夜以继日地研究,终于在1971年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100%的青蒿提取物,并在次年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屠呦呦以实验为依据,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经历数百次实验失败后,仍积极寻求问题所在,潜心钻研、敢于创新,最终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脚踏实地、严谨治学,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他们的事业功在当代,他们的精神垂范后学。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一代代科学家胸怀大局、忠诚于党,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为科学事业舍身探索,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

中国地球物理学家、石油地质学家、预测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翁文波,是我国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石油地球物理测井、石油地球化学事业的创始人之一。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翁文波受周恩来总理的重托,与李四光先生分头探索地震预测这一高难度领域。在明知现有地球物理理论和预测学难以作出长期预测的前提下,他毅然决定选择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预测论研究和地震预报事业。20多年来,他在这个几乎空白的领域中不懈奋斗,先后发表《初级数据分布》《频率信息的保真》《可公度性》等专著,这些理论被应用于预测地震、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方面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翁文波甘坐冷板凳,在未知领域刻苦钻研、执着追求,不计工作上的得失,无惧条件上的艰苦,以不达目的誓不休的精神为党和国家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广大科技工作者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践行着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可贵品质,把自己对科学的追求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推动中国科技事业成功实现新的伟大跨越。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挥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广泛进行社会分工、密切各方协作,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科学协同的战略力量。

当今世界,科学研究以集体智慧为根基,倡导团队精神,建立协同攻关。身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靠着自己的团队而不是孤身奋战,她将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的成果归功于整个团队的力量;在20世纪50年代,肝脏外科手术死亡率极高,1960年肝胆外科学家吴孟超、张晓华、胡宏楷组成的“三人小组”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取得突破性成果,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随后完成中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

放眼当今世界,在中国共产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下,国际科技合作必将是大势所趋。1979年,为加快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联合中国物理学界创办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组织美国著名大学在常规的研究生招收计划之外,在中国联合招考研究生。40多年过去,当年优秀的CUSPEA学子现多就职于海内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所,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学术领军人才和骨干。科技工作者必须坚持全球视野,增强国际合作,秉承互利共赢的思想,才可以为推动科技事业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百年科技史一再向我们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中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提出“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首次建立原产中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2017年,他和夫人徐雪宾将毕生积蓄880余万元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用以奖励后学,这是华农建校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著名动力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长期研究和关注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与节能问题,大力推进燃气轮机在中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他先后培养了硕士、博士、博士后84人,包括3名院士学生。倪维斗常教育学生,一定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这样大家相处的时候就能和谐,并相互取长补短。多年教学生涯里,倪维斗桃李满天下,学子尽乾坤。对他而言,这一生最大的价值和贡献就在于发现和培养了很多优秀青年学生,让科学事业薪火相传。

科学家们不仅在科研和学术上亲身指导学生,更是在生活和精神上以身作则,春风化雨地传递着优良学风和科学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和造就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一代代中国科学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倾毕生所学,育国之栋梁。

众心向党,自立自强;科技强国,振兴中华。广大科技工作者,无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火热的和平建设时期,都汇聚在党的旗帜下,以自己的智慧乃至生命,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谱写了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对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我们要从党的百年科技奋斗史中汲取历史经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汇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工作者科学家科技
关爱工作者之歌
假如我是科学家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