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缘何错用马谡
2021-08-13沈栖
沈栖
三国时期,在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中,诸葛亮被称为出类拔萃者。倘若没有他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确立联吴抗魏的外交格局,并在具体战役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备恐难成气候。
然而,犹如大树总有阴影,伟人也不免有失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误便是看错人,错用马谡而失街亭,使蜀汉的首次北伐转胜为败。虽说“挥泪斩马谡”给诸葛亮的这一失误画上了句号,但分析其用人不当、授任无方还是会给后人一些警示和启迪。
诸葛亮提拔和重用马谡,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受刘备托孤后,诸葛亮深感军内精英奇缺,人才危机颇为严重:“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于是,他急于物色和提携新秀,马谡便进入其视野。马谡之兄马良与诸葛亮过从甚密,私谊深厚,他曾辅佐关羽镇守荆州,后死于刘备征吴之役。裴松之认定马良“与诸葛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马谡被提拔,必然存在着这一层关系。马谡临刑前与诸葛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可见他们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首领与僚属的关系。
说实在,马谡并非赵括式人物,只会纸上谈兵。史称马谡“才器过人”,与其兄马良“并有才名”。他也有一些政历,担任过成都令,曾为蜀汉立过两次功劳:一是施反间计,使得敌将司马懿一度失去曹魏的信任;二是诸葛亮南征少数民族,他建议平定孟获要以“攻心为上”,即被诸葛亮采纳且获得成功,“终亮之世,南人不复反”(《襄阳记》)。诸葛亮委马谡以重任去守街亭,犯的是一个“小材大用”的失误。刘备对马谡的能量有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评判,临终时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而诸葛亮则是失察了,他“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甚为器重其才识。虽然马谡能说会道,“好论军计”,但他缺乏“兵团作战”的指挥能力和实战经验。诸葛亮派如此一个尚无统兵打仗经验的参军(丞相的参谋)去守战略要塞,委实太轻忽了!
街亭之战至关重要,双方都想赢。曹魏名将张郃领兵五万前来攻袭,志在必得。据《三国志·马谡传》:“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皆言”者,众口一词也。诸葛亮麾下都公认魏延、吴壹“宜令为先锋”,独有诸葛亮听不进公论,“违众拔谡”。其原始动因无非是以往两人“自昼达夜”的谈论,马谡的口头“军计”博得诸葛亮欣赏,“深加器异”。殊不知,光凭印象,独断专行,诸葛亮“违众拔谡”,终于铸成大错,悔之晚矣!
街亭失守,使南安、安定、天水不得不弃,箕谷之兵不得不撤,征伐之功毁于一旦,马谡罪不可赦。更令人切齿的是,兵败之后,马谡竟然未敢投案,仓皇逃亡。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全然将马谡逃亡一事“虚”了,连《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马谡传》也只字不提,倒是《向朗传》记载了此事:“向朗素與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这个步兵校尉因“知情不举”而导致“亮恨之,免官还成都”。因街亭失陷,除了马谡伏诛外,还有一些将领和文臣受到牵连,如《王平传》云:“丞相亮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文臣李邈也因谏言而“失亮意”,被免去太守官职。
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十分自律。街亭失守后,他在“戮谡以谢众”的同时,上疏刘禅:“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遂“自贬三等,以督厥责”。如此坦承自己的过错并引咎责躬,深受时人及后世感佩和钦慕。陈寿评论诸葛亮:“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其“挥泪斩马谡”足以佐证后者。
图:王恒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