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课微写,拓展寻多样
2021-08-13方沫
方沫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教师,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理事。
七年级下册的随课微写作题目很多,方老师阅读教材之后提炼出一个话题:多样性拓展微写作。
“拓展”一词,和课后习题“积累拓展”的定位契合,是统编教材“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拓展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其目的是让我们不只关注这一篇中这一人这一事,还要关注与之相关的更多篇更多人。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课后第五题:
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教材的选文,需要考虑到经典性。《邓稼先》一文的经典性体现在“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质、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教材的选文,还需要考虑到多样性。经典篇目毕竟是少数,教材选文体现不了的多样性就需要我们向课外拓展学习。习近平主席说:“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邓稼先是功勋卓著的两弹元勋,但参与了“两弹一星”研究的科学家不只有邓稼先,他们也是值得铭记的英雄。题目的设计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并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用课后习题的方式引导我们建设文本多样性,是对课文主题、单元学习的有效补充。
这样的练习还比较多,来看一看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课后练习第四题: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这道习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文外,在感受人物人格、体会故事主旨的基础上,思考其现实意义。”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习题五:
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本题设计意图是:“引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并在了解《山海经》的基础上,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练习五:
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其实还有多种相关的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并相互交流。
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拓展,阅读探究,并书面表达,交流探讨。这样可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同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梳理这一类题目和它们的设计意图,我们可以提炼以下几个特点:
基于文本的任务。这些题目都是教读课文的课后习题,任务的设置是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比如问题表述中的“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等等,都独具这一篇课文的文本指向。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的活动一般包括“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课文学习是起点,自主开展语文的实践活动,提升综合能力自我表达是终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借助这一类任务驱动的习题达成语文深度学习,是一种有价值的盘活。
联系现实的拓展。题目中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我们所处的社会中”“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等语句,都在提醒我们语文和现实的联系。习题是一座桥,引领我们从一个看到一类,从一角看到四方。因此,我们要读懂题目要求,才能回到生活中寻找到语文的材料,把生活变成语文学习的不竭源泉。
信息搜索和整理。《邓稼先》习题中有明确要求,“搜集并整理”。其他题目中搜索要求也暗含在题目中,比如“你认识或听说过”“试着查找”“课外搜集整理资料”等等。信息时代,信息检索能力尤为重要。信息的搜索,需要提炼概括关键词,以便于我们迅速找到所需要的资料。不同习题有不同的检索关键词,比如“两弹一星”科学家、“种树”的人、《山海经》等等。
指向写作的交流。有的题目中有明确要求,完成任务之后要写短文,也有的并没有明确指出写作。但搜集和整理之后一定要有成果,成果呈现依靠写的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隐性写作:我不说,但你也要写一写。搜集来的材料都是写作的素材,素材的裁剪靠的是平时积累的写作思维和技能。由读到写,读写互动,完成多样性拓展微写作,这才算是真正实现了语文综合实践学习的价值。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去训练能力吧。
随课微写:
请从本文所列举的课后习题中任选一题,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任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我们仍然以《邓稼先》的课后习题为例。课文學习中,我们了解到了邓稼先的工作取得的成就和价值,体会到他身上所具有的质朴平实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敬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以此为基点,有助于我们认识杰出人物的高贵精神品质,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后习题五中,可以找到的搜索关键词有:两弹一星、杰出人物、成就、奉献等。根据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找到大量的人物资料,但我们只需要确定其中的“一位人物”即可。对于所确定的人物材料,我们的整理就相当于利用材料写人物的事迹介绍,就像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要选好材料,既要突出人物性格,也要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从单元学习的角度来看,多样性拓展微写作是对这一单元中“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学生的理想与抱负”单元学习要求的延伸。我们不仅要“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还要在拓展任务中找到更多有着同样成就和襟怀的人,找到自己的精神偶像。本单元的单元写作《写出人物精神》也可在这个话题基础上进行,将人物的内在精神先提炼出来,然后寻找身边与这种精神内核相符的人物去进行选材描写,也是一种新的写作尝试。
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的成果展示。
微盘点:
大约在6500万年前,古老的地球上发生了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导致了恐龙的灭绝。
恐龙灭绝的假说有十几种,《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给我们提到了火山说和撞击说,被人们普遍接受。除此之外,恐龙灭绝假说还有很多,比如气候变动说:因为大陆板块漂移运动,恐龙无法适应气温的巨幅变化,导致其灭绝;植物中毒说:由于大量被子植物出现,有些被子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没有的毒素,恐龙大量食用后无法将其中毒素排出,因此恐龙灭绝。此外还有海洋变迁说、物种争斗说,甚至还有外星人入侵说等等。
现在,我们已经无从得知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但我们在不断寻找和追溯导致恐龙灭绝的蛛丝马迹。我想,除了人类具有探寻未知的好奇心,还因为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助于我们从中获得启示,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未知的自然灾难吧。
(海口市五源河学校 刘畅祺)
在恐龙灭绝假说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在恐龙年代末期,出现了早期的小型哺乳动物,这些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物,很快就将恐龙蛋吃完了,于是最后恐龙灭绝了——“物种斗争说”。
捕食关系是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也是“自然选择”学说的原动力。我们都知道恐龙蛋有坚硬的卵壳保护,又比普通蛋大很多,一般生物对它威胁不大。即使有,也很难把所有的恐龍蛋都吃完,所以这种假说并不现实。但我们可以引出一条新的思路:因为环境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与恐龙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竞争关系的生物。它们和恐龙竞争水、领地等资源。在漫长的时间里,导致陆地恐龙失去了基本的生存资源,无法适应环境而灭绝。
(海口市五源河学校 伊清杨)
微点评:
当你基于课文主题做了另一个角度、另一些材料的拓展补充,是多样;当你的拓展补充和别人的拓展补充不尽相同,也是多样。两位同学基于恐龙灭绝假说不仅有材料的搜集整理,还有自己观点的阐释,符合题目要求,也完成了题目设计目的,语文学习方式和外延都得到了拓展。
微链接:
今天的话题中提到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在七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的学习目标中也提到:“掌握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是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要的学习目标”,“能按主题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检索、搜集资料,并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好的资料搜集、整理的方法”。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我们不妨在完成任务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在活动中积累自己的写作经验。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写作是《议论要言之有据》,从语文学习的全局来看,这种任务型写作的过程就是论据积累的训练,多做一做这样素材搜集和整理的练习,多落于笔头积累,对我们写好议论文也是大有好处的。
最后还是念起我们的微口诀吧!
微口诀
文本出发做拓展,联系现实寻多样。
材料搜集要整理,积累应用长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