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课程建设的昆山实践
2021-08-13张凤良
张凤良
教师开展地域性推进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背后是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回归和真挚情怀。课程建设,上承办学思想和愿景,下辖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更重要的是,行动带来了一批具有课程领导力与建设力的校长和教师,其价值更是地方教育的宝贵财富。
昆山地区的教育者一直在努力,课程建设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一批眼光卓越、视野开阔、智慧非凡的校长、教育行家和教育能手们一直孜孜以求,他们不断扫视全球发展动态,求教于各路专家,从学校实情出发,刻苦钻研、努力推动,经过积累积淀,已有不同程度的卓越成效。2018年至2020年,在昆山地域性推动下,基础教育品质课程建设更是如火如荼地发展,在市局的统一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各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发动力量,统筹资源,投入阶段性的梳理、拓展,成效明显。
一、昆山品质课程建设的背景
首先,各校的课程建设思想和体系于反复梳理与进步中“芙蓉出水”,为全校的教学场域亮起明灯。各校的办学思想、育人目标、课程体系和支持保障等各大板块内容清晰,它们之间的逻辑严密起来,且不断在修正、创新,也更完整、更科学。
其次,各校的课程建设战略因校而异,以差异性实现优质发展,并向着地域性教育优质均衡进发。有的学校由特色项目走向特色教育,逐渐形成特色办学,带动“特色+”全课程大格局,这是一条办学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径;有的学校从底蕴文化挖掘、奠基,建好框架,整体出发,各课程全面出击;有的学校从课堂走向课程;有的学校从课程走向课堂。
最后,各校课程建设在追求品质上自律自省。第一,适切性。这是各校首选的自律自省之举,从本源上追寻学校的土壤文化,从校情出发,定好基调,放眼长远。第二,前瞻性。这是各校的自觉追求,以极其负责的态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行稳致远,虚怀守正。第三,从何切入,何处发力,有何功效,各校不一,也各呈异彩。课程建设育人的本质、办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一致性、办学水平提高中的真正效能,是各校在品质建设的着眼点、落脚点。昆山区域推进课程建设,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段,成长了一批课程队伍,这是一支蓬勃的力量。
二、昆山品质课程建设的路径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再攀升,更加具有课程基础理论的底蕴,在反复厘清中展开批判与前进,并从教育规律出发,紧紧依托课程体系建设,当好航船的舵手,把好方向;教师的课程力再发展,提升课程意识和能力,由意识发展能力,再由能力强化意识,如此循环,与国际教育发展协同起来,提高了地域教育竞争力。
昆山品质课程建设最核心的问题是优质实现国家课程标准,不断提高校本课程质量,坚持推动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在实施国家优质课程、实现国家标准过程中,基于地域特征文化和校情实际,各校又予以延伸、拓展、提升、重组,创造出了与国家课程一体化的优质校本课程,从而提高了校本课程的质量,其关键是建设一支具有课程热情和不断创新的教师队伍,发动教师的课程力,校本课程的质量才会蒸蒸日上。
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质量和校本课程的建设质量不是两个问题,也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對立面,它们携手相扶,应该互相支持并走到一起,为了共同目标,也有交互的内容和方法。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觉发展,是学校建设课程的终极指向和评估始点。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基于办学理念下的,也是学校育人目标实现和教学思想实践的经验、文化累积。
课程建设要想走得更远,需走向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政治紧密相连,与大事件捆绑起来,也需走向人的终身发展,走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繁荣和挑战。它是历史文本,更是未来蓝图,是专业领域,更是哲学视域中的共同追问。它关乎每一天校园里的每一个生活细节的走向与变化,更是所有师生与一切相关人的成长路径和希望之光,是所有相关人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切社会文明的生动演绎和展示,气象万千,风起云涌。
基于课程平台视域中的教学更彰显其效,而更有效的教学能不断创生新时代更优质的课程,所以我们需要在不断自省和批判否定中获得前进,获得真正的成长。昆山课程建设一直在路上,集聚队伍和力量,努力再出发。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