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唐代边塞诗的胡乐意象

2021-08-13丁泓睿

新作文·初中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羌笛鼓声边塞

丁泓睿

闻一多先生认为唐朝是“诗的国度”,由于其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外交开放,鼓励文人从军边塞、立功边塞,使得边塞诗在唐朝达到了鼎盛。边塞诗的意象、语言、情感历来为人所称道,尤其是胡乐意象的运用,构建了边塞诗雄浑悲壮的审美意境与审美意味。

一、唐代边塞诗胡乐的意象运用

(一)渲染战争氛围,烘托边塞生活

唐代边塞诗常常使用“鼓、胡琴、琵琶、羌笛、芦管、胡笳”等胡乐意象,表现征人从军、边塞战争或者思亲怀故、送别酬答等主题内容。

或表现个人层面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借“鼓”侧面描绘了大雪茫茫、狂风呼啸、鼓声阵阵的战斗画面,既有声又有色,传达出诗人渴望奋勇杀敌、坚强不屈的无畏精神。

或表现社会层面边塞战争的苦难生活。如高适《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通过鸣金击鼓、扬旗前进的场面,反衬将军不可一世的情态,讽刺主将的好大喜功与庸碌无为。再如李颀《古从军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幽怨的琵琶声哀伤凄厉,巧妙反映出边塞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的艰苦。

或表现国家层面戍边卫疆的昂扬激情。如王翰《凉州词·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侧面运用“琵琶”描写战前紧张气氛,夸张深化战争的残酷后果,表达征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卫国之情。再如李贺《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以沉重的黑色配艳丽的红色,以哀怆的角声配喑哑的鼓声,将萧瑟悲壮的氛围突显到极致,体现出将士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与决心。

(二)借胡乐曲调特点,表达思怀之情

或抒发浓浓的思乡愁绪。如王之涣《凉州词·其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边地之景转入杨柳哀愁,“羌笛”与“杨柳”相结合,“柳”“留”谐音故折柳贈别,以《杨柳曲》化虚传情,拟人化手法生动表现了征夫思乡的苍凉感情。

或抒发绵绵的怀亲感伤。如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勾勒出一幅衰败凄凉的边塞秋景,更鼓声与孤雁声更是加重了冷寂的气氛,战事仍然是那么频繁与激烈,暗示诗人与亲人长久分离的现实状况,举头望月而低头思念,流露出诗人对亲弟的深深怀念与忧虑。

二、唐代边塞诗胡乐意象的文化内涵

胡乐意象的运用反映边塞风物。西北边塞的自然景物、独特环境、民俗风情与胡乐意象结合,融入深切的感受与浪漫的联想,描摹其季节、天气、动植物、地名、习俗等等,呈现出苦寒、恶劣、险远、荒芜、热情、淳朴、刚劲、豪壮的基本特点,充满地方文化特色与人文气息,成为唐代边塞诗独有的生活符号与情感代码。

胡乐意象的运用抒发边塞情怀。在胡乐与胡舞的感染作用下,借物而抒情,调动多种感官,有日月风云、雨雪冰霜、杨柳征蓬、葡萄归雁、瀚海榆关等自然景象,也有烽火铁衣、角弓刁斗、戍鼓旌旆等战争干戈,还有匈奴单于、龙城飞将、都护短兵等历史人物,声中有色,色中有味,使情景交融,悲怆中蕴含着对战争的认识体悟,哀切中蕴含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眷恋,音乐描写与情感活动的有机组合,为唐代边塞诗涂上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唐代边塞诗中胡乐意象的运用,将边塞之曲、戍守之人、家国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渲染出苍茫深远、哀婉悠长的抒情意境,具有独特动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指导老师:王  俨)

学会探究,主动学习

初中生用论文来研究问题很难得。而且胡乐在中学生接触的唐诗里确实很常见,这个切入点很亮眼,有这样的思考也非常好。文章引用了大量的唐诗,在我们平时阅读与学习唐诗的时候,也可以对这样的一些普遍的意象加以注意与分析,研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胡乐与胡琴还有西域的食物,这样的探究性精神,对于学习,是非常宝贵的。(寒云)

猜你喜欢

羌笛鼓声边塞
鼓声越千年
苗鼓声声
羌笛悠悠
羌笛为武汉吹响
一面鼓
肚子里的鼓声
梦回边塞
羌笛一汽连千古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多元文化共存的边塞古城:右卫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