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掌舵,驶向思维纵深处
2021-08-13王志平
王志平
摘要:《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常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环节。本文以“备学”“互学”“问学”“研学”“展学”为途径,阐述了为学生精心准备学习素材,让学生自我研究和自我展示的方法。
关键词:备学 互学 问学 研学 展学 思维纵深处
中国有句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累学习能力,获取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一、“备学”启航,巧设素材
皮亚杰用很多实验证明:儿童学习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精心为学生准备一系列需要课堂探究的学习素材,感悟学习新知。课堂教学前,教师要精心“备学”,为学生精心准备学习素材,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思维闪光的细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打造精彩课堂。
如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时,笔者先让学生完成两张表格,如表1、表2所示。在完成表格前四列后,学生已初步感悟了商的一些变化规律,再根据前四列的规律自主创造第五列,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商变化的规律。基于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利用教学素材,自主感知商的变化规律,总结商的变化规律。
在学生掌握了商的变化规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商除了变化规律,还有什么规律。教师出示第三张表格,如表3所示。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先独立填写表格前四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到了雏形的商不变性质,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时,有的学生说:“如果在最后一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都变成0的话,这个结论好像就不成立了。”接着,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觉得填上0就不成立呢?……看来这个相同的数不能为0,你觉得刚才的发现该怎么补充?”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因此在“备学”时,教师需要多空出一列,让学生填写。有些学生会依照前几列填写,而有个别学生会创造出其他的填写方法,这正是教师所需要的创新。
二、“互学”互助,对话点拨
同学只有与同学不断切磋、不断挑战,才能激活自身思维。“互学”指的是把想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同学,并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见解,达到共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众说纷纭,面对有疑惑的学生,教师应集众人之力给予学生帮助。
如在教完工程问题后,有这样一道习题:“工地需要运来1200吨沙子,一辆卡车5天运了这堆沙子的 。照这样计算,这堆沙子还要运多少天?”学生学习了工程问题和分数解决问题后,创造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解题方法:
方法1:1200÷(1200× ÷5)-5=15(天)
方法2:(1200-1200× )÷(1200× ÷5)=15(天)
方法3:1200×(1- )]÷(1200× ÷5)=15(天)
这时,突然有学生说:“我有一种方法,算式特别简单,5÷ -5=15(天)。”
把这堆沙子看作单位“1”,5÷ ,表示全部运完要多少天,再减5,就是还要运多少天。这时,全班学生脑洞大开,创造出了方法5、方法6、方法7。
方法5:1÷( ÷5)-5=15(天)
方法6:(1- )÷( ÷5)=15(天)
方法7:5÷ ×(1- )=15(天)
在前3种方法中,学生把1200吨沙子看作单位“1”。当出现5÷ -5=15(天)时,学生顿时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创造出了方法5、方法6、方法7。这样一来,想出某种解题方法的学生就可以先清晰阐述解题思路,假如该学生无法清晰阐述,其他学生可以补充或者教师可以加入进行点拨。通过“互学”,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让学生主动创造发挥,得到更多解题方法。
三、“问学”促思,质疑求新
“问学”促思可以启发学生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停留在“怎么教”的阶段,对于“教什么”缺乏深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追问发展学生的异向思维,使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问学”恰恰要问到关键,引领学生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教师可出示这样一道题目:“有一张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从中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余部分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可以根据题意画图,先找到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种定势思维很容易让学生的思考模式化,陷入僵局,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从深度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追问:“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学生陷入沉默,突然有位学生站出来,说:“剩下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短2个‘宽。”学生结合图形,利用线段旋转平移,发现剩余图形的周长与原来长方形的宽无关,而是原来图形长的2倍,如图1所示。
这样的“问学”启发了学生在“异”中推进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还在求异思考中渗透了转化思想,深度推进学生思路,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本质的理解。学生逐步学会“自问”,对解决问题产生了求异和创新思维。
四、“研學”探究,突破关键
“研学”指的是学生针对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自己研究创造附加一些条件,从而解决问题。数学知识本身就抽象,教学时教师需要主动搭建一系列知识台阶,让学生不停研究学习,产生思维火花,突破学习难点。
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有这样一道例题:“某种商品六月价格比五月下降20%,五月价格比四月增长20%,那么六月价格和四月相比,是涨价了还是降价了?变化幅度是多少?”这题没有具体的量,学生束手无策。教师帮助学生研究题目的具体条件:六月价格比五月下降20%,把五月价格看作单位“1”;五月价格又比四月涨了20%,又是把四月价格看作单位“1”。那最后研究把哪个月的价格看作单位“1”,完成题目更方便?学生回答:“四月。”然而,这里的四月没有告诉学生价格是多少,因此可以假设一个具体量来解题,对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四人合作进行研究。
教师出示学习单:假设四月价格是( )元,那么五月价格是( )元,六月价格是( )元。
学生进行列式解答,通过小组研究学习后,反馈时有各种情况如下:第一,假设四月价格是100元,100×(1+20%)×(1-20%)=96元,(100-96)÷100=4%;第二,假设四月价格是10元,10×(1+20%)×(1-20%)=9.6元,(10-9.6)÷10=4%;第三,假設四月价格是1元,1×(1+20%)×(1-20%)=0.96元,(1-0.96)÷1=4%。
教师分别展示学生小组学习的成果,这时,有学生回答:“可以把四月假设成具体数量,直接把它看作单位‘1,1×(1+20%)×(1-20%)=96%, 1-96%=4%。”这样一来,貌似很复杂的例题,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就可以展开假设,讨论解题方案,把四月产量看作单位“1”的最佳解题策略。
五、“展学”交道,感悟升华
“展学”是学生在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后,在练习中展示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本领。学生之间互相介绍学习成果,遇到思维碰撞,获取知识,使认知得到升华。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道选择题:“以下四个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哪个?①1994×1999+1999;②1995×1998+1998;③1996×1997+1997;④1997×1996+1996。”经过讨论后,大部分学生通过计算结果来比较乘数大小,只有个别学生觉得计算太麻烦,认为一定会含有某种隐藏的简便方法。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在形式上完全相同,用乘法分配律把原算式进行变式:①1995×1999;②1996×1998;③1997×1997;④1998×1996。”面对选择得数最大项的问题时,学生联系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关系可以发现:“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直到长和宽相等,变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学生把长方形的相关知识迁移到题目中,猜测两数之和相等,相差越小则积越大。学生运用数形结合,得出和相等的两个数,相差越小则积越大。因此,答案应选③1996×1997+1997。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学会学习是学生的终极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互动交流,自主学习模式渐渐成为主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掌舵人,使学习之舟驶向思维的纵深处。
参考文献:
[1]徐颖.数学题特殊性思考[J].中小学数学,2018(3).
[2]杨念庆.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天津教育,2010(4).
[3]钱学锋.沟通内在联系,完善知识结构[J].小学教学设计,2018(5).
[4]黄海燕.让一切回到原点[J].小学教学研究,2018(1).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市陈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