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实现以生为本的策略
2021-08-13刘慧敏
刘慧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普遍在全国中小学推行并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施,改变了目前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境况,克服了唯分数论的弊端,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关注学生,以生为本,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下面,笔者针对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以生为本,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观点与想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學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即关注和探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观点和想法。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尊重学生的观点,重视学生的思考和形成对问题看法的过程,有助于教师改进备课的思路和方式。在备课前,教师要充分预测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以便课堂上更好地组织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重点思考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点?二是学生可能有哪些学习思考的方式?三是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四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要想把握好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想法和思路,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如此,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引导他们向优化问题解决的方向探究思维。
二、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有能力和学习经验,无论他们学习基础如何,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而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理解和引导。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基础,重视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充分考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可能性,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为学生排忧解难。无论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课下的自主学习,教师都需要时刻掌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情况,了解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识情况,做到合理调整教学方法,以便及时引导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和探究方向,不让学生的思维偏离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三、注意课程教学与学生的适应性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课程教学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才能实现高效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清楚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状况,如学生想知道或还不知道什么,学生已经会或还不会什么,学生愿意或不愿意学什么,学生有能力或没能力学什么。对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并在备课时稍加注意,这就是备课要备学情。备课是教学的级阶段,是取得高效教学效果的关键一环,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掌握状况都要胸有成竹。为了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可以在备课前可以采取个别谈话、课前小测试等方式,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习惯。实际上,在当今信息社会里,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面远比教师所想象的要高。如四岁小孩说出“荡然无存”“兴高采烈”这样的成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一年级学生知道“宇宙飞船”“袋鼠”“白色污染”也不是少数;在七八岁孩子的言谈中,时时可听见反问、推理、总结性的语言。
四、因材施教,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认知学法等方面因材施教,甚至连课后作业的布置都要量体裁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既要照顾全体学生,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长,帮助学生掌握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尤其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事实上,学困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独特的潜能,教师要遵循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促进学困生向着正确方向发展。同时,教师要随时捕捉并表扬每个学生的优点,让学困学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对学困生的教学,教师要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充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困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这一理念,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最终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北辛庄乡第四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