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浸矿山企业文化与景观方案研究

2021-08-13程文娟汪嘉吾张发平

铀矿冶 2021年3期
关键词:厂区矿山景观设计

程文娟,于 坤,汪嘉吾,李 岩,张发平,王 剑

(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21)

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工业企业的景观环境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本身是指地形地貌、风景、山水等物质空间与生活在规定区域土地上的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综合体[1]。工业景观属于景观范畴,体现的是人在自然中的工业生产活动[2]。目前有关工业景观的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城市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对于地浸矿山工业景观的研究较少。为此,针对地浸矿山工业景观的文化承载力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地浸矿山的识别性,展现地浸矿山工艺先进、生产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企业特点,建立地浸矿山示范性景观新形象。

1 地浸矿山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地浸矿山企业是指采用地浸采铀技术,将溶浸剂注入含矿砂岩,再将产生的含铀浸出液提升至地表,并输送到车间进行铀产品提取的矿山企业。第三代地浸采铀技术采用CO2+O2原位浸出工艺,具有工艺先进、生产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企业特点。

以通辽铀业某地浸矿山为例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该矿山地浸采铀工程,对地浸矿山工业景观文化承载力进行研究,以“新模式、新标准、新形象、新效益”的四新精神为指导,以景观设计为着眼点,打造现代化地浸矿山示范性窗口。

2 矿山工业景观设计思路

结合通辽地浸矿山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及其独特的地域特色,确定了该地浸矿山工业景观的设计定位。

2.1 打造休闲与工作结合的新型矿区

在厂区及生活区的景观设计中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将地域文化与矿区环境相结合,展现企业“新形象”;力求通过工作场所的景观设计坚定员工的信心,激活企业活力,创造矿山“新效益”。

2.2 形成生态复合的海绵园区

因地制宜打造山水高地,结合渗滤措施、转输措施、调蓄措施,充分利用阳光、自然通风以及降水等自然资源,运用绿色基础设施实现雨水资源的收集、净化、储存与再利用,形成生态安全的复合型海绵园区,打造矿区生态“新模式”。

2.3 建设文化交流的未来科普基地

历史不仅属于博物馆和文献资料[3],工业场地本身就是一座开放的博物馆,创新性地将地浸矿山工业景观打造成普及推广核安全理念、清洁能源知识和地浸新技术的载体。在地浸矿山工业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场地生产期和退役后的科普基地意义,以“新标准”建设充满地浸矿山特色的科普园地。

3 矿山景观文化承载力研究

地浸矿山是采矿活动的生产场所,同时它也是企业文化的展台,员工安居乐活的基地,担负着地浸知识科普和技术创新交流的使命。本研究通过特定的文化资源处理手段,将这些功能和使命完美地融合于地浸矿山的景观之中,使之具备了成为未来工业遗产宝藏的条件。

3.1 地域文化传播

独特的地域文化是景观设计的灵魂所在,是矿山景观特色塑造的基础。场地设计融入当地的文化更能彰显其独特性[4]。通过解构地浸矿山景观需要表达和承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融入地域文化,可以构建地浸矿山特有的企业形象。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其草原风貌和历史建筑是最具吸引力的人文资源。综合考察了通辽地区的传统建筑、民族服饰、常见符号等内容,选取了蒙古族文化的典型代表——蒙古族传统吉祥纹样作为突破口,探索地域文化在地浸矿山景观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及路径。

对蒙古族传统吉祥纹样的造型特点和色彩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其不仅拥有典雅美观的图案造型,还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对其视觉传达、造型程序和表达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后,根据图形的表意方式和对称性特点,最终提炼出几组特有的形式符号进行景观化处理,将蕴含美好寓意的蒙古族文化符号融入到了矿山工业景观布局中(图1~2)。

在水冶厂入口处铺设水景,以门前活水为引,厂前聚水,灵动开阔;将内蒙古传统吉祥纹案融入喷泉口装置的设计中,彰显地域文化(图3)。

蒙古包是牧民草原上的家,更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象征。生活区入口处,选取了蒙古包的设计要素,并将其改良成景观亭,供员工休憩,是厂区民族化形象的重要标志之一(图4)。入口交通广场的铺地采取抽象化的处理方式,选取了酷似蒙古包外形的铺地形式,呼应蒙古包“HOME”的吉祥寓意,象征“归家”(图5)。

图1 蒙古族传统吉祥纹样的提炼

图2 蒙古族传统纹样在景观平面布局中的应用

图3 入口水景处文化元素的运用

图4 改良后的蒙古包休闲亭

图5 生活区入口处的“HOME”铺装设计

3.2 未来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5],其保护和发展受到国内外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目前,一种全面、生态环保的改造方式被广泛应用到工业遗产改造中[6]。

地浸矿山工业景观设计引入绿色低碳的理念,在景观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景观使用的整个过程中,尽可能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图6)。设计过程中,主要从以下方面实现绿色低碳要求:1)节能设计。对现有建筑设施进行改造,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地热资源,如利用太阳能照明、地热采暖等。2)节水设计。设计雨水收集利用、中水回收系统,采用透水透气的生态材料进行地面铺装,使用节水设备等。3)节材设计。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可循环材料,对废旧工业部件进行改造再利用,栽种易成活的乡土植物等。

考虑到该矿区退役之后的发展方向和作为未来工业遗产的可能性,在生态景观处理方面,引入了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在厂区建筑、绿地及道路旁侧,设计了科普轴、工业风雕塑,采用经久耐用的环保材料,避免了矿山退役后厂区废弃或者二次改造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绿地设计中,引入“海绵城市”[7]设计理念,运用草原台地景观形式(图7),厂区50%的绿地用于雨水就地消纳,能够有效避免厂区路面雨天积水现象的发生。

图6 “绿色低碳”实施途径

图7 草原台地景观设计

3.3 企业文化展台

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的灵魂,更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重要核心竞争力,也是提升企业软实力水平的重中之重[8]。考虑到厂区不仅是员工工作的场所、生产流程的载体,也是企业最直观、最有效的展示地,在景观设计中运用展示牌、景观雕塑、模型作为载体,对企业文化进行充分展示。在水冶厂区每个建筑的必经之路上,设计文化学习展示牌,如核知识展示牌、主厂房工艺展示牌、采矿历史展示牌等;在连接水冶厂与生活区的道路上,设置宣教展示牌,通过丰富有趣的图文内容,传播地浸采铀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当地群众对核工业铀矿地浸的了解。

3.4 员工安居乐活

厂区和居住区作为2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功能与使用上有各自的特点,厂区空间重点体现“交流”,突出办公景观空间的现代、大气;而居住区空间重点突出“静谧”。因此,在设计上注重完善空间的功能性,解决员工日常生活需求,如在生活区为员工、群众设计了运动健身区域;同时塑造具有地方特色、个性化的宜人景观,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居住地。

图8 生活区运动健身区域

3.5 地浸科普基地

地浸矿山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肩负着地浸科普的使命。地浸矿山景观承载着核安全以及地浸采矿技术等科学知识普及的重要使命,是上级部门、核工业系统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当地群众关于地浸采矿和核文化交流的窗口,在平面中心对称线上设置科普轴,分别展示企业成果、地浸采矿技术、工业遗迹、采矿历史发展等内容(图9)。

图9 科普轴的设计

3.6 企地和谐发展

地浸矿山坚持企地共建、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理念,不断加大对地方的支持力度,改善生活质量,促进企地和谐,提高企业职工满意度和矿区群众满意度,实现“办矿一处,造福一方”。地浸矿山景观设计不仅通过融入地域文化,积极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来促进企地和谐;还秉承绿色低碳的生产理念,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积极巩固企地和谐。在景观设计中,厂外道路的修筑结合了地方需求和规划,实现企业与地方共建共享,建设了具有高识别度的企业大门,增强了矿山景观的可识别性[9]。

地浸矿山设计理念是与大自然协同工作,旨在模拟大自然循环与工厂生产循环相契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10]。根据水冶厂功能,将地浸矿山划分了4个区域:生产区、辅助区、动力辅助区、办公区(图10)。在景观设计手法上采用“3+”模式,即“植物+动物+人文”的综合设计手法,力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在绿地设计中,除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外,融入了“小鸟之家”等设施,丰富整体生态系统,结合鸟笼音箱、动物雕塑等园林设施,展示了一幅鸟语花香的生机景象(图11)。

图10 水冶厂功能分区设计方案

4 结语

在对地浸矿山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进行提炼的基础上,对地浸矿山文化承载内容进行了研究,将“新模式、新标准、新形象、新效益”的四新精神融入地浸矿山景观方案设计中,着力打造具有人情味的科技地带,具有场所精神的低碳厂区,建设成企地和谐的地浸采矿技术科普基地和草长莺飞的生态工业园区。在景观设计的推动下,将地浸矿山建设成休闲与工作结合的新型矿区、生态复合的海绵园区、文化交流的未来科普基地,为地浸矿山树立一个富有“四新精神”的企业形象。

猜你喜欢

厂区矿山景观设计
旧厂区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思考——论团山钢厂土地盘活
在矿山里耕耘(国画)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智能化矿山建设在中小型矿山的应用探讨
繁忙的矿山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厂区保护中的适应性消防对策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
王彦军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