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新常态,准备好了吗?

2021-08-12谢勇

南方周末 2021-08-12
关键词:样貌常态矛盾

谢勇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随后,各地政府高效落地执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张志勇评论,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一是对公益属性的坚守,二是对教育观念的纠偏。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40年,课程改革20年,提倡素质教育28年,基础教育依然如一团乱麻,混沌且焦灼。一方面,蛋糕越做越大,特别是教育产业化带来了众多创富机遇。另一方面,每个局中人都满腹牢骚,就没有听到哪一个方面表示满意。甚至,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视野里,教育已经成为影响民众幸福感、放大阶层分化等系列问题的“麻烦制造者”。

最近一系列政策出台,下重手猛药,可以说,就是为了解决“麻烦制造者”带来的麻烦。

与此前应急式、解决问题导向的施政不同,目前教育领域多管齐下式的措施,有其终极目标,也就是教育必须服务于未来中国发展的大局。此前,强调五育并举,立德树人,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都在勾勒中国基础教育的样貌。中国基础教育,也在迎来自己的“新常态”。

有个说法,中国基础教育的矛盾,从来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而是“人民都想要成为教育竞争的胜利者和竞争选拔机会有限的矛盾”:只要顶尖名校的毕业生能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机会,而顶尖名校每年的招生数量只占全国考生的不到万分之一,这种矛盾就会长期存在。

这与中国社会在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社会重塑相关:整体财富增长与分化带来的对家庭未来的预期,而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机会公平”更是让崛起的中产阶层必然陷入“鸡娃”与“内卷”。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确认基础教育的核心矛盾是“人民内部竞争矛盾”,就可以明确,单纯增加供给并非真正的解决之道,合理的稳定的分流、加大职业教育等举措,可能才是更靠谱的举措。

所以,教育改革指向的,肯定不会仅仅是满足哪一个特定人群的教育需要。

当然,在论述新常态的时候,目前我们更多还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理解,意指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等。但随后的政治实践和社会变化都指明,新常态、双循环等表述,不仅局限在经济领域,有力的大手正在塑造中国社会的新样貌,教育自然也在其中。

对于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主体——学校而言,教育双轨制终结后,学校要承担的责任不再是单向度的,未来政府加大投入,考核指标会更丰富,学校提供更多社会服务供给就顺理成章。

至于首当其冲的教培产业,融入这一格局,与学校合作形成新的生态,已是生死攸关的转型。在未来,一个中产家庭的孩子可能去教瑜伽,也可能成为一个厨师,他们都应该拥有光明和美好的生活。

这种变化,中国社会准备好了吗?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教师)

猜你喜欢

样貌常态矛盾
40岁后的样貌靠自己
学天鹅的鸭
矛盾的我
时髦美术馆
“矛盾多发”可怕吗?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