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 东海第一胜境
2021-08-12刘安沐
刘安沐
連云港市位于我国万里海疆的中部,江苏省东北部,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北扼齐鲁,南达江淮,与日本及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因面向连岛、背倚云台山,又因海港而得名。
它不仅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而且是《镜花缘》《西游记》文化发源地和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2000多年前,孔子曾到此登山观海,“问官于郯”。当地景观众多,素有“东海第一胜境”之美誉。
向海而兴
连云港,古称朐、东海、海州、郁洲、海宁州,别称港城,集“海”(连岛海滨浴场)、“古”(海州古城、民主路老街、连云老街、六朝一条街)、“神”(花果山)、“幽”(海上云台山)、“奇”(渔湾)、“泉”(东海温泉)于一身,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拥的城市。不仅如此,当地的花果山玉女峰还是江苏省最高峰,海拔624.4米。
距今六七千年的古海州周围是一个面积为3000多平方千米的海湾,今天的灌云、灌南、滨海诸县大多在海水的怀抱中,整个云台山,包括吴山、朐山、大伊山、羽山、孔望山等,都为临海的岛屿。这片海湾就是《山海经》中记述的“东海之外大壑”。
连云港在春秋时属郯子国,战国时为楚地;公元前221年,秦首设“朐县”,立“秦东门”;三国时期,朐县隶属东海国(魏国境内);晋时,朐县亦属东海郡;南北朝时期(470年),设青、冀二州;梁时,改东海郡为北海郡;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始称海州,治所在龙苴(今江苏灌云龙苴),辖六郡十九县。海州的诞生,标志着本区域从此有了独立的州级行政中心。唐代以后,除元代一度称海宁州外,其余各代基本上延称海州。1953年,划归江苏省。1961年6月,更名为连云港市。
作为一个古海港,从秦至清,连云港历经千年兴衰,其最清晰的历史烙印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秦代,徐福受秦始皇之命东渡入海求仙,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航线,并将连云港这座城市同世界航海史联系在一起。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起,连云港成为大唐与新罗、日本交往的重要城市及繁忙的海运线上的重要港口。《太平广记》中记载了当年海州港的空前繁华:在李邕任海州刺史期间,日本使节曾率500人、10条船至海州停泊,船上“载国信”及“珍货数百万”。清康熙年间,取消海禁,连云港与广州、漳州、宁波一起成为清廷指定的通商口岸。清乾隆年间,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连云港、漳州和宁波三个通商口岸被撤。
▲ 将军崖岩画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连云港也留下了东西方频繁贸易往来的诸多历史遗存,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证明连云港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状况的,当属陶瓷器皿。连云港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长沙窑瓷器,这在当时属于出口瓷器。景德镇瓷器、越窑、邢窑、白窑等瓷器在连云港也都被发现过。
千年文脉
如果说山水资源是大自然给连云港的馈赠,那么丰厚的人文积淀则是连云港的千年之魂。这里有江苏省最大的天然优质海滨浴场以及孔望山、石棚山、白虎山桃花涧等组成的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也有海州古城等诸多历史古迹,特别是在海州古城,当地的石刻艺术堪称国宝,新石器时代的将军崖岩画、汉代的孔望山摩崖造像等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这里还有众多古人类遗迹,最具代表性的有旧石器时期桃花涧文化遗址和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石棺墓——距今6500年前的大伊山石棺墓。藤花落遗址则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内外双城结构的古城,具备了原始城市的基本特征,属于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古城由城墙、城壕、城门等组成,面积约为仰韶文化姜寨聚落的4倍。城内居民有分工,手工业已成为独立的部门,原始宗教也有了新的发展。我国发现的早期城堡,如小屯的商都等,其历史都远在藤花落城堡之后。藤花落古城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史前当地社会组织结构、人的精神信仰、社会生产方式与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丰富的内涵。该遗址考古发现的重大成果,还在于将古史传说中以鸟为图腾的“羲和之国”变为现实,并确切地寻觅到“羲和之国”的都邑——扶桑。这处遗址由此成为连接中华神话传说与现实的节点。
神话盛传的地方,往往是古代文化特别发达的地方,也是历史遗迹、遗存最早、最多的地方。人们耳熟能详的鲧窃息壤、舜葬苍梧、十巫采药、羲和浴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皆出于连云港地区。随着田野考古学取得的进展以及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那些曾被认为是虚幻的上古传说在这里成为史实。
连云港的郁洲山(即云台山)还是国内道教的第71福地。晋代学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了于吉的《太平经》于东海曲阳(今东海县曲阳乡)泉水上所得,把郁洲列为“可以合药”的名山之一。被唐王朝封为“西华大法师”的成玄英结庐郁洲20余载,写下《道德经注》《南华经注》等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
“江苏九寨沟”——渔湾
渔湾自然风景区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东南,距市区约20千米,以瀑布、峭壁、怪石叠化而成,自然景观十分优美,被誉为“江苏的九寨沟”。顾名思义,渔湾就是渔船停泊的港湾。200多年前,渔湾只是云台山脉延伸到大海中的一个岛,偶有渔船停泊。
景区内风光怡人,胜景颇多,有明代顾乾描写的云台三十六景中的“三潭汲浪”;有传说中三龙戏水的老龙潭、二龙潭、三龙潭,藏身的水帘洞,绝壁相映的神仙崖;还有灵气十足的小瀛州等。因其自然纯净、淳朴险峻而广受游客喜爱。加之涧内潭、洞、汪、瀑、林,景景相连,因此,每到夏季,无数游客来此避暑。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长篇小说《镜花缘》中对山林风光的描述多取材于这一带。
游览渔湾以“三潭、一洞、三汪”为主线,按照三龙潭、二龙潭、老龙潭、藏龙洞、绿水汪、清水汪、黄水汪的顺序游览。
▲ 神蟾观云
进入山谷,首先碰到的是三龙潭,它也是渔湾三个龙潭中最美的。潭水清澈,游鱼可数,旁边巨石斜立如棚。沿山间石板小路上溯,但见怪石无数,虽都被涧水冲刷得圆润异常,却各具形态,排列有致。潭上,瀑布从20多米高的地方直泻而下,在岩壁上冲击出层层雪白的浪花,如同漫天飞雪一般。三龙潭西侧的石壁上有清末海州翰林姚士章的“飞雪”题刻。
从三龙潭直上约30米就到了二龙潭。二龙潭一带山势平缓修长,涧水迂回曲折。涧中有块巨石宛若海螺,故此地被称作碧螺滩。二龙潭面积不大,深不见底,水寒彻骨。传说潭底有一石洞直通东海龙宫,每年农历六月初三,小白龙探母就由此出洞。一条溪瀑流入清澈的二龙潭。潭边有石阶通往景区深处。沿着湿滑的山路继续上山,便是龙棋洞。
▲ 渔湾风景区
继续上行,两岸山崖笔立,人如在狭巷中行走。几经曲折,便可看到飞流直下的老龙潭瀑布,潭水暗蓝,深不见底,水沫横溅,若雾若烟。这时除来路外,三面都是峭壁,是一个无路可行的死胡同。
雨季的老龙潭最为壮观,周围三面峭壁,似刀砍斧劈,一条瀑布自高40米左右的峡口直泻而下,击在潭西侧一块2米多高的巨石上,声如奔雷,飞珠溅玉,形成层层水雾,在阳光下折射成道道彩虹。老龙潭半山腰的藏龙洞此时成了名副其实的水帘洞。
孙悟空家乡——花果山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可谓家喻户晓,孙悟空的老家——花果山就在连云港。
花果山在唐宋时被称为苍梧山,亦称青峰顶,为云台山脉的主峰,是江苏省诸山的最高峰。李白诗中的“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以及苏轼所咏叹的“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写的都是这里。
花果山自古就有“东海第一胜境”和“海内四大灵山之一”的美誉,集山石、海景、古迹、神话于一身,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历史科学研究价值。当地的自然景观呈现山海相依、崎峭与开阔呼应对比的壮丽景色。山里古树参天、水流潺潺、花果飘香、猕猴嬉闹、奇峰异洞、怪石云海、景色神奇秀丽,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植物种类17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就有1190种,金镶玉竹、古银杏等都是省内罕见、国内少有的树种和古树名木,是江苏省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库。
▲ 花果山夕照
▲ 玉女峰
花果山的人文景观亦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千百年来,古建筑、古遗址、古石刻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踪手迹遍布山中。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人们先后在这里筑庙建塔,使其成为香火旺盛的佛教胜地。早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万历皇帝朱翊钧已颁旨称花果山中的主庙宇三元宫为天下名山寺院;清朝的康熙皇帝亲题的“遥镇洪流”四字被镌刻在花果山主峰玉女峰上,以表达对花果山神灵的敬仰。
花果山景观特色鲜明,具有迷离神奇的色彩。《西游记》里描述的花果山水帘洞以及神话中女娲补天遗留下来的娲遗石等种种神话和民间传说,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风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引人遐想。
水簾洞景区是来花果山的游客们最为向往的地方。明代海州人张朝瑞在为三元宫古刹写的一块碑记里,记载着水帘洞就是香客必游之处。石壁上“高山流水”四个大字为海州知州王同所题写,时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那时,《西游记》还不曾出书。
现实中的水帘洞其实是一个天然裂隙洞穴。洞门前有许多珍贵的题刻。“印心石屋”是清道光皇帝赐给两江总督陶澍的手书。1832年,陶澍奉旨来海州改革盐政,成效卓著,使清廷国库转亏为盈,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因此皇帝给予他亲书室名的殊荣。三年后,陶澍又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再次来海州巡视盐政改革的成效,并发起对云台山庙宇的修缮工作,使这一带面貌一新。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当地人便将御书“印心石屋”刻于水帘洞旁。“灵泉”二字则是清嘉庆年间知州师亮采的手笔。“灵泉”指的是洞里那口方形小井,井虽不大,却常年有水,大旱不涸,民间传说通往东海龙宫的海眼就指的是它。
从水帘洞景区再往下便是三元宫景区。从停车场顺着陡峭的石阶登上三元宫,这里是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刹建筑群之一。附近的照海亭、一线天、小蟠龙、九龙桥、南天门、义僧亭、玄奘纪念堂等众多景观各有特色,神奇迷人。山中有著名的郁林观石刻。苏东坡有诗赞曰:“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莱方丈有无间;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孥守市阛。”
▲ 水帘洞
▲ 三元宫
海州古城
连云港市区还有一个好去处——海州,它蕴藏着极深的历史文化底蕴。
海州位于市区西部,历史悠久,曾经显赫一时。在清代康熙朝以前,现在繁华的市区新浦、墟沟一带仍是一片汪洋,还未成陆,前后云台山还是孤悬海中的小岛,海州已是统领数县的政治中心——州城了。
▲ 海清寺塔
已知海州地区人类最早活动的历史约在距今1万年前,以后,人类在该地区的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春秋时期,海州属郯国,《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记载了郯国国君在鲁国与孔子的一段对话,说他的祖先是四五千年前活动在海州地区以鸟为图腾的少昊氏。
海州地区的早期文物古迹以摩崖石刻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孔望山汉代摩崖造像。孔望山相传为孔子登山望海处,故名“孔望”。此山山体为花岗岩,在半山腰有一组摩崖造像,刻于东汉时期,共有110多尊造像。还有许多和佛教有关的石雕,比敦煌石窟还早200年,是研究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及历史极有意义的实物。石雕中还有许多世俗的内容,如演奏乐器、跳舞的场面,叠罗汉杂技表演的场景以及贵族宴饮的写照。在摩崖造像的东南有一尊利用天然巨石略加雕饰而又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的巨象,艺术价值极高。
海州还有一可看处,它为北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建成的海清寺塔(又名阿育王塔)。塔高40.85米,九级八面,每级四面各辟一券门,其余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面各砌一扇直棂窗,塔的外观呈抛物线形,十分秀丽。塔里的楼梯砌于塔心柱内,可直达塔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塔建于山麓斜坡上,至今没有发现有不均匀沉陷,塔身亦无明显的倾斜。清康熙七年(1668年),海州地区发生7级以上(据灾情测算)的大地震,海清寺塔未受损坏。
▲ 海州古城
▲ 孔望山汉代摩崖造像
曾经的海州古城已经湮灭,今天的海州城是近几年开发建设的仿古街市,从“秦东门”雕塑起至“朐阳门”,全长800米,再现了明清海州古城的風貌。在这条仿古街上,由知名雕塑家采用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秦始皇东巡到朐界时的历史场景。
仿古街中间路东有一座鼓楼,鼓楼基座的门洞东西相通,有别于一般鼓楼跨建于十字大街的中心或南北向大街上。原来,这座鼓楼原是海州城的老西门城楼,因明嘉靖年间海州城向西扩建,老的西门楼恰好立于扩建后的城市中央,就改成了鼓楼。
路的最南端为新建的“朐阳门”门楼。现在沿街建成16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在庙会时更是人山人海,被誉为“苏北的夫子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