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的三重逻辑

2021-08-12钱昌照刘宇岚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组织路线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钱昌照 刘宇岚

摘 要:党的组织路线的历史逻辑表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组织路线的继承发展历程;理论逻辑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组织工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理论;实践逻辑表现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落实组织路线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组织路线;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党在确立正确的组织路线上进行了长期探索,组织路线呈现出了历史、理论、实践的三重逻辑。在建党百年之际,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深入探究其三重逻辑,对贯彻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推进组织路线深入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组织路线的历史逻辑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组织路线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经历艰难曲折的探索后蓬勃发展。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确定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为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早在中共一大的党纲中得以明确,在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得到详细规定,但在陈独秀的“家长制”和王明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下,基本形同虚设[1]。“七七事变”后,我们党对党员进行了组织思想教育,把组织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最终,中共七大对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的系统规定,实现了二者的统一,为党的组织工作奠定了基础,对组织路线乃至政治路线的贯彻实施有着深远意义。

第二,提出并阐释组织路线。中共六大首次提出“组织路线”的概念,并指出组织工作中的主要缺点:“没有建立全党由上至下的明确的、坚定的组织路线”[2]。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提出,红军“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3],体现了组织路线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重要性。同时,会议在“党的组织路线问题”部分中提出“党员的发展路线”,重申“支部建在连上”,组织路线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明确。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第一,整顿和发展党组织。1950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强调党的发展工作重点首先在于工人阶级。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谨慎发展党组织的方针和整顿基层党组织”的要求。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指出,必须对党的基层组织进行一次普遍的整顿。从此,党的整顿工作逐步展开,该工作使党的队伍得到扩大、战斗力得到加强。

第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可以促进组织路线的认可度并保障其实施。1953年,出现了“高饶事件”,即高岗、饶漱石分裂党的活动。为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进而利于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高岗提出警告,同时就加强党的团结提出建议。此后,党中央一直强调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及其作为马克思列宁主義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第三,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宣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4],并提出其已经是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的观点。知识分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属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归入工人阶级,体现出党注重在组织上对其进行吸纳。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既有利于发挥其知识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又有利于在组织上团结与其密切联系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党派人士,进而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

第四,管理和培养干部。党的八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干部要做到“又红又专”,即培养政治敏感性和技能专业性。1964年7月,在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背景下,毛泽东同志在《人民日报》中指出,要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这是在正确判断国际形势的前提下对组织路线的正确论断。只有将接班人培养好,“又红又专”的干部队伍才能后继有人,组织路线才能得到进一步落实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第一,管理和培养干部。改革开放后对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视,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依据“四化”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组织路线内含干部问题,因此加强干部管理培养的过程亦是加强组织路线的过程,同时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也能更好领导党的组织建设。

第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十四大强调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解决好不合格党员问题,能促进党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进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包括党员队伍建设;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重点,包括造就高质量党员。党员与干部构成了党组织的全部主体,党员队伍建设与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对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5],规定了加强组织建设的根本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其中包括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而体现出组织建设与执政能力建设的关系:加强组织建设,可以为执政能力提供组织保证并促进其提高;进一步,执政能力的提高可以为组织路线与组织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最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党的组织路线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组织工作的思想,规范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建设;我们党将其与中国实际结合,形成了自身的组织理论。

1.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和组织工作思想

第一,强调组织工作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把无产阶级组织成为独立政党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条件[6],指出“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变成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7]。保障支部的核心地位,能够确保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为组织工作赋能。列宁强调,“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8]“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9],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10],将组织工作的重要性推向新高度。在阶级斗争中,加强组织工作能集聚无产阶级的力量,进而发挥其先进性,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第二,按照民主集中制实行严格的组织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实行严格的组织和制度,他们同时强调民主和集中。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用“民主集中制”代替“集中制”,并在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这一原则。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特质,既能够同时保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又能够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多方意见,充分体现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优势。

第三,注重党员质量以维护党的先进性。注重党员质量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一条重要原则[11],直接关乎党的先进性。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由最彻底、最坚定的先进分子组成[12]。《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了盟员的条件,“盟员如果不能遵守这些条件即行开除”[13]。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规定,“每一支部应对接受的会员的品行负责” [14]。列宁指出,要注重党员质量而非数量的提高,“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15]党的特性取决于党员的品行特征,因此维护党的先进性取决于党员质量的提高。

第四,突出党的权威性和纪律性。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政权的权威性,“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一致的行动”[16];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性,“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17]。列宁指出,“全体党员不分上下都必须无例外和无条件地承认党的纪律”[18]。因此,无产阶级政党既需要维护党的核心地位,在组织上坚持党的领导;又需要保证全体党员在思想、政治、组织上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加强党内治理,进而加强党的领导作用,为实施组织路线乃至总路线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五,坚持党的团结统一和正确进行党内斗争。以斗争和批评促进团结是党内团结的辩证法。恩格斯指出,“没有批评就不能互相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19]不仅民主是促进团结的方式,而且斗争批评与团结之间也能形成相反相成的效应,使矛盾双方地位发生变化,团结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党内团结与斗争的关系,列宁强调将争论、批评与团结、帮助相结合。对待犯错误的同志,列宁反对只讲妥协,不讲斗争;也反对只讲斗争,不讲妥协。[20]将斗争与团结相结合,换言之,在斗争的基础上进行团结,能更大程度促进党的团结统一。

2.内在规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理论

第一,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發刊词》指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内含“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由此可见,组织建设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不可或缺。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21]因此,组织建设能为党的思想建设以及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提供物质保障。

第二,组织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的可靠动力。党的组织工作始终与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心工作的开展,为其提供组织上的路径和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22]。当组织工作促进正确的中心工作时,对推进党的事业起积极作用,反之则起消极甚至阻碍作用。因此,要确保党的中心工作的准确性,进而使党的组织工作发挥其正面效益。

第三,组织路线是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保证。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23]。组织路线始终为政治路线服务,是保证该路线的必然要求;组织路线为思想路线提供实施路径;组织路线为群众路线提供必要的实施条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四种路线协同演进,组织工作发展的同时推进政治工作、思想工作和群众工作的全面深化发展。

党的组织路线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组织路线的实践逻辑表现为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逻辑。

1.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组织路线在实践层面的坚实基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二是坚持正风肃纪、严惩腐败;三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同时发力。全面从严治党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四大危险”“四大考验”面前,党的组织不纯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必须把党锻造成深得人民拥护的强大政党,才能推进组织路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

2.注重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针对党员队伍建设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指出,在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总要求的基础上,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其凸显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意义,为解决党员数量大幅增加的问题提供了重要指示,为优化党员队伍并使其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提供了鲜明指引。二是针对干部标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关于干部培养的新标准、新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好干部的殷切期望,是组织路线随着时代发展在实践维度上的创新。

3.高度重视人才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凸显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会议还从组织路线的高度,确定了组织干部人才工作共同推进的工作布局。把人才工作纳入到基本路线之中,是组织路线的一大贡献。

4.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党的组织体系包括党的组织架构、组织制度和组织纪律等。从组织架构看,各级党组织注重組织架构的发展和完善;从组织制度看,党中央修订党内组织法规、民主集中制等制度也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实施;从组织纪律看,党中央制定修订一系列规则,对其进行深刻阐述和严明规定,并强调坚持党性原则。党的组织架构、组织制度和组织纪律的发展服务于组织路线的实践,为其提供架构体系、制度和纪律上的保证。

5.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我们党首次对组织路线做出完整表述。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内涵,要求全党在实践中遵循“五个抓好”:一是要抓好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二是要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三是要抓好执政骨干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四是要抓好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是要抓好党的组织制度建设,这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有力保证,要抓好民主集中制根本制度、完善组织制度体系、注重制度的落实执行。

参考文献:

[1]李君.再论中共七大的历史贡献[J].广西社会科学,2006(10):123.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四册(一九二八)[M].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1989:443.

[3][2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303.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39.

[5]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94.

[6][12]习近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J].求是,2020(15):4-7.

[7]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9.

[8][9]列宁.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1.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11]邸乘光.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建党原则[J].学习论坛,2014,30(1):22.

[13][19]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572,423.

[14]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4.

[15]列宁.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7.

[16]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68.

[17]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13.

[18]列宁.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2.

[20]柯士炎.学习列宁关于党内斗争的辩证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4):71.

[21]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0.

[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3.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组织路线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逻辑、价值、实践: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与组织力关系的三重维度
明确标准,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