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1-08-12宋晶
宋晶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协同育人概述
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思政教育是一项针对“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关心人的内在感受,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更要立足于人的本质,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帮助他们,为大学生心理疏导提供有效途径。因此,为了更好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作用,必须从大学生内心深处出发,了解其所思所想,特别是心理问题。
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内涵 思政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和政治两个方面。在思想层面,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和思考方式,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在政治层面,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高其政治站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科学内涵,明确制度优势,提高政治觉悟。心理疏导就是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疏通和引导。具体来说,大学生心理疏导包括“疏”与“导”两个方面。“疏”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打开心结,直面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解决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症结。“导”就是在“疏”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科学规划人生,重新塑造自信,明确发展目标,有效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问题。
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灌输是思政教育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传统教学能解决思想从无到有的问题,但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传统理论灌输面临的阻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填鸭式的单向说教中,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了一定的厌学情绪,逐步对主流价值观产生一定质疑。对此,需要通过心理疏导来解决。事实上,心理疏导与理论灌输有着明显的界限,但也相辅相成。缺乏心理疏导,理论灌输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因此,开展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以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可通过主动、常态、积极的心理疏导增强思想灌输的针对性与渗透性。在实施心理疏导中,科学把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发展规律,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的疏导方法,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困惑,结合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导向,唤醒其正确的价值观念。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的构建原则
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把握两者的界限和共同之处,坚持正确的实施原则。
目标性原则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建立机制先从打开大学生心结开始,以唤醒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融入社会生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思想基础。对此,可以对目标进行细化。一是主动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二是找准大学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做好心理监测和追踪工作;三是帮助大学生循序渐进地摆脱思想束缚,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产生的挫折,勇于面对问题;四是树牢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做好后期保障。总之,坚持目标性原则就要始终把心理疏导贯穿于育人机制中,把握大学生思想规律,科学制定目标和实施方案,为理论灌输扫清思想障碍。
平等性原则 思政教育强调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大学生,要坚持平等原则,使每位大学生都有接受专业化心理疏导的机会。同时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专门方案。在心理疏导的应用实践中,还要注意保护大学生隐私,尊重其尊严,关爱经济困难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们,凸显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生命价值。创造机会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也要积极向公众宣传每个人都有权利和平等的机会接受救治和心理疏导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帮扶。
积极性原则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激励、鼓舞学生,引导其树立积极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和不良情绪。在疏导中,及时肯定大学生积极正面的改变,鼓励他们参加社团和社会交往,同时采用适当的方式给予激励,积极弘扬正能量思想。积极性原则还意味着对错误价值观的否定,敦促大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使正确思想和行为得以发扬光大,积极发挥协同效应。
情感性原则 当代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和消极行为,不完全受制于其理性因素,更多则是感性因素的沉淀和积累。为此,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不同于传统思政教育的理论逻辑论证,要从大学生内心出发,把握其情感走向,搭建感情互动桥梁,使正确价值观通过非理性因素渗透,促進大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打开心门,以解决心理问题。同时,向大学生提供积极情感支持,丰富情感教育内容,重视情感态度的目标实现。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策略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复杂工程,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以目标性、平等性、积极性、情感性为指导原则,从运行机制、调控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协同育人的基本程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方法。具体包括沟通机制和激励机制。有效沟通是打开学生心结的钥匙,也是运行机制的基本手段。开展有效沟通要围绕学生所思所想,主动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一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思维,理性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社会,科学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逐步提升自我修复能力;二是推进学生价值观引领,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温暖,养成感恩意识,推动学生与他人、社会形成良性互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重塑学生自信,结合专业知识促进问题学生内心同构,加强心灵感应,形成心理共鸣,以解除大学生思想包袱。运行机制的建立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把握个体差异,实施专项思想辅导,通过有效激励机制能促进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深度融合。并用激励唤醒大学生,重塑自信,明确目标。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科学把握,逐步将其思想引领到国家社会层面上,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以激发个人树立远大理想。
调控机制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在实践上还需要不断探索,鉴于当前高校对教育对象所处环境存在的一系列特殊性和复杂性,建立协调育人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特别需要建立合理常态化的调控机制。调控机制主要包括筛查机制、反馈机制和整改机制。筛查机制是构建协调育人机制的信息依据,是为了实施更加精准化的管理,保障育人效果和治疗。为此高校应根据思政教育的要求,明确筛查制度,组建专业化团队,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筛查网络机制。通过筛查,排查出有心理问题或严重负面行为倾向的大学生。在筛查基础上,通过反馈机制对问题进行合理化呈现,通过建立个体心理疏导档案,以便从宏观上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对潜在问题进行预测和干预。在心理干预过程中,要把握客观规律,创新干预方式与干预手段,为下一步整改奠定基础。同时要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建立专业化反馈平台,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心理疏导需求。整改机制是协同育人机制调控工作的核心内容。针对筛查反馈的问题,形成专门整改方案,制定干预计划,并形成一系列经验总结材料。
保障机制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需要条件保障。主要有物质保障、政策保障和人力保障。物质保障是包括硬件和软件,在硬件上,高校应建立专门心理疏导室,定期开展专项筛查活动,保障活动有效开展。在软件上,既包括各类宣传品、影视资料、图书等的研发,为思政工作开展提供智力支持,也包括心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政策保障是对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具有规范指导督促等作用的政策与制度,心理疏导政策要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确保学生身心健康。通过政策层面的引导,促进大学生重视自身心理问题。同时政策内容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明确相关的权利与义务,使心理疏导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向专业化、法治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人力保障是实践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协同育人的又一重要内容,心理疏导对人力的要求不仅包括技能与方法,还对自身的人文素质素养提出很高要求。要促进心理疏导的有效开展,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还应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相关技术实践。因此,要完善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技能培训和专业学历提升来满足。
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需要打通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中的壁垒, 让思政课教师多懂得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让心理疏导的教师能够从思政理论的高度帮助大学生解决根本性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够得到重视,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才能朝着精细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系2018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心理疏导研究”(课题编号:2018GGJS25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