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以广西百色靖西市念安屯为例
2021-08-12冀海玲
□ 冀海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做出了阶段性的计划,并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确保这一战略的落地实施。在乡村景观规划方面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美丽乡村景观理念,其决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在规划中要注意的原则。乡村景观的营造不是孤立地对某一些景观元素进行表达,而是对乡村场景的多目标设计,是对景观元素的综合分析,表现的是村落整体空间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的组织、景观要素的相互组合、地域特征的塑造、田园意境的营造和乡土文化内涵的传达,这些都需进行统筹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对乡村的整体规划布局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
乡村景观设计涉及村落、农田、道路、水体、山体等景观元素,有别于其他景观环境要素,因为乡村建设需要彰显特色及可识别性,不可千篇一律,其地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是形成乡村特色的灵魂部分,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要素。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环境中,农民在长期的劳作实践中形成的体现乡村精神信仰、交往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乡村景观规划中深度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凝练出其代表元素并运用在乡村空间布局、规划形式、景观节点、材料选择等方面,策划与组织系列活动,让游客深入体验本地文化,加强旅游的体验性和互动性,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再现与回归,从而实现乡村的改造与复兴,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景观,做到看景辨村,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格局。
念安屯位于广西靖西市新靖镇鹅泉村,距百色市132km,与周边的旧州、渠洋湖、通灵大峡谷、德天瀑布形成网状景观,交通通达性好,区位优越,其西面临鹅泉,泉水四季不涸,水质清澈如镜,周边有大片农田,集“山、水、田、宅”资源为一体,有着良好的景观资源。项目改造结合国家乡村振兴与广西自治区、百色市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要求,通过实地调研,依据鹅泉村念安屯在景观、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诉求,从念安屯实际出发,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关键要素整合,打造“以泉为媒,归田园居,具有乡土情怀的智慧云生活”的规划理念,创设“一泉三境”的空间布局形式。其中的一泉为“灵泉仙境”,即鹅泉观光风景区;三境分别为“念安居境”—念安屯特色商业民宿体验区、“康养花境”—花海康养观光游玩体验区、“智慧旅境”—景点全区智慧旅游覆盖。
整体项目在打造过程中紧扣“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其美丽的鹅泉传说、经典王羲之草书“鹅”字刻碑、靖西绣球、壮锦以及每年农历三月三的鹅泉祭鱼仪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元素及民俗活动,打造以景区观光旅游、农家乐休闲度假体验、特色民宿区、养老养生房地产投资、特色景区开发、主题性酒店餐饮民宿等为主要内容的集“文+康+农”元素相互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落实念安屯的乡村风貌提升建设。在围绕念安屯展开的景观规划中,需重视利用村屯的历史和美丽传说,在各景观节点中体现相应文化元素,将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如念安屯入口景观改造,当前的念安屯入口标识不够明显、形式单一,可以从地形、乡土建筑、色彩、地方材料等关键要素进行设计考虑,丰富入口景观要素,在入口加入经典的“鹅”字牌及屯内建筑屋墙的景观元素,引入水体,与泉呼应。鹅雕塑与绣球的圆形水景形成过渡,衔接后面的接待中心,通过文化元素的提炼与重塑,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景观,增强其“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如图1所示。
图1 念安屯入口景观改造效果图
2 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的村落建筑改造
乡村的建筑具备提供居住条件及体现乡村美感的功能,乡村建筑主要包括建筑物与构筑物,如民居、庭院、戏台、祠堂、庙宇、牌坊、村门、桥梁、景墙、台阶等,它们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智慧的结晶,是构成村庄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留住乡愁、提升乡村整体风貌的重要内容。面对乡村建筑的改造,需要做好收集与记录、控制与保护工作,保留乡村原有建筑特有风貌,按照原有建筑风格进行修复与再生是重塑乡村空间的重要着手点。
乡村建筑的规划设计应切实结合村庄建筑现状进行分析改造。建筑现状可按照建筑建设年代、材料、结构及建设水平进行分类,依据村民需求、整体功能布局、建筑实际等要求筛选需要重建、修复、新增的建筑,制定出近期、中期、远期规划目标,整体把握规划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村庄建设和更新,丰富村屯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环境美丽的乡村环境。
在建筑的规划设计中,一是注重乡土气息的营造,使建筑风格与乡村整体环境保持协调,提取乡土建筑中的关键性典型要素,如建筑构件、建筑色彩、材质等元素作为景观构成的重要设计灵感来源。在材料的使用上应注重使用地方乡土材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工艺,特别是未经加工的天然材料或稍经加工但却保持本来特色的材料的使用。二是建筑外观改造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从人口结构、村民生活习惯出发,通过局部翻新墙身、加固破损构件、改造建筑内部功能等手段在建筑整体规划上“施淡妆”,这不仅能切合环保生态的思想,也是保持地域特色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念安屯沿河商业区建筑改造中,此类建筑质量相对较好,建筑风貌比较统一,不宜进行较大的改动,规划主要以在原有建筑增加局部装饰及小构件,提升建筑文化及美感即可。其主要装饰元素为局部青瓦坡屋顶、雕花栏杆、砖墙组合,并“见缝插绿”增加绿化,衔接各个建筑,既保存建筑原有风貌又实现整体的美化提升,如图2所示。
图2 念安屯沿河商业区建筑改造效果图
又例如,念安屯内目前急需改造的是10间老旧石头房,针对这类建筑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原有石头墙面特有的机理纹样,重点修复木构件,延续其原有建筑特色,以营造风格朴实、体现地方民俗文化的乡村原味建筑。在具体的改造中,应从绣球作坊、民宿、村史馆等项目的建设要求出发,重点对建筑修复、外立面改造、庭院整治、室内空间功能布局优化、软装陈设等内容进行修复与改造。如绣球作坊,其建筑外环境及内部空间布局上要具备展示“非遗”技艺等展示、交流活动的要求,将绣球主题贯穿始终,如图3所示。
图3 念安屯绣球作坊建筑改造效果图
3 立足“农业产业”布局特色景观
通过对现有乡村景观调研分析后发现,部分乡村景观出现“同质化”特征,我们应从“农业”出发,结合“文化+旅游”更新策略,制定核心发展主题,以此开展景观规划设计。在规划中应该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达到山地有山地的特色、水乡有水乡的风格、平原有平原的品位[2],因地制宜地立足农业生产,布局特色景观。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应当坚持“以民为本、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节约资源”原则,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3]。依托乡村旅游发展的契机,塑造特色鲜明、层次丰富的村屯风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微庭院”绿地改造
目前,不少原始村屯内部绿化环境主要以菜园为主,部分宅前区域出现杂乱堆放草垛、砖块等物件的现象,绿化率较低,村庄缺乏“庭院”规划意识。在村屯改造过程中,由于空间环境受限于已经定型的建筑布局及街巷尺寸,要想在村屯内实现庭院规划,需充分利用街巷的有效空间,通过“垂直绿化、见缝插绿”的方式可明显改善街巷空间环境。
在村屯庭院环境提升改造中,应结合农民实际,提倡种植具有观赏与经济价值兼具的植物,以果木、蔬菜为主要绿化植物,并配置花架、花池等景观小品,利用乡土材质加以维护,使用乡土植物绿地化、菜地化,促进村庄院落在满足自身居住、生活需求的同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并鼓励农家住宿、餐饮功能融入,进一步提升院落空间经济价值,如图4所示。
图4 念安屯微庭院设计效果图
3.2 “情景化”的景观塑造
乡村景观应以“场地资源特性”进行分析,形成“情景化”的特色景观。村寨发展过程中提到的“稻鱼鸭共生”就是一种独特的模式,“稻鱼鸭共生”是模拟山地泽生生态系统,在同一块田地上兼顾种植稻谷、饲养鱼苗、喂养鸭子的农业模式,起到防虫、抗御水稻病害等的作用[4]。其模式既体现了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又注重了农业产业场景的还原,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景观很好的切入点。“情景化”的景观创建可以从生态渔业、林业、农业等方面为出发点进行打造,基于农耕文化开展相应的情景化项目设计,重点保障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合理增加乡土景观的互动与参与度,由单纯的景观向沉浸式体验相结合的功能转变,再现地域特色场景,艺术化地展现特色产物,促使产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同步推进。在村庄“情景化”景观设置中,如以农耕为主的乡村,可设立农耕文化馆,通过农具观光、光影展示、劳作体验等形式,让游客切身体验地方农耕文化;以茶产业为主要特色的乡村,可形成茶养生、茶餐饮、茶表演、制茶体验等情景化项目,突出茶产业特色,让游客体验茶文的独特魅力,弘扬中华禅茶文化。
在念安屯的生产绿地改造方面,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园区景观类型单一、缺少特色景观、缺少文化元素、留不住游客等问题,丰富景观元素,重点针对花海、水域细节进行规划设计,通过“民族文化+互动”的形式,采取记住乡愁、留住客人的措施开展规划改造。通过在现有农田基础上分析出代表性绿化物种,充分利用村庄蔬菜、庄稼、药用花卉等开展农田绿地的改造,并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加以改善规划。例如在花海片区的规划中,以康养为主题,依据季节选择不同花期花卉,形成四季花海、花房、花架等景观元素;同时开放体验区,如果蔬采摘、农耕体验、香氛等互动活动;整体延用“绣球”的主题,通过平面布局、垂直绿化等形式,打造多维的“绣球”造型与主题,补充与丰富景观节点,与其他绿地共同发挥生态价值和景观效应,促进村屯经济效益发展,见图5所示。
图5 念安屯特色农产品采摘园设计效果图
4 基于“互联网+”打造智慧旅游景区
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传统行业结合形成了新的形态,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更为便捷、舒适的展示与交流方式,通过“互联网+”将乡村各景观资源要素相互结合,形成多方协作的平台,是当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一个趋势。依托“互联网+”打造智慧旅游景区,目的在于打破传统村落沟通障碍,实现资源的共享与联动,创新升级旅游服务,推动旅游发展。其主要形式一是打造形成村屯的智慧旅游平台,二是形成多元化的线上线下旅游产品。通过创建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旅游,结合虚拟现实、影像、音乐等技术增强村屯特色资源的体验,实现线上游览、线上预订、线上支付等个性化旅游方式,并实现资源互补,形成联动合作,并通过后台反馈数据,实时掌握村屯中村民、游客、企业的需求及情况,对现有资源进行分析研判,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优化。
例如念安屯目前虽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及丰富的民俗活动,但尚未完善智慧景区的建设和升级,存在对旅游资源、活动缺乏智能引导及宣传的问题,不能最大限度放大其优势及体现其价值。对此,提出了基于云端信息技术建立智慧景区,形成“智慧旅境”的策略。在整体规划中需对现有线路、景观节点、餐饮、民宿等资源数据进行整合,形成智慧旅游系统,通过创建念安屯智慧旅游APP,游客可依据旅游导览、线上民宿VR全景看房及预订、美食浏览及预订、采摘体验预订等形成适合自身的个性化旅游订单,并通过平台的直播互动、线上评论、反馈与分享等形式保障自身权利,宣传美景美食,促进推动村屯旅游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