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人性化的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

2021-08-12王欣

建材与装饰 2021年23期
关键词:场所人性化街道

王欣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0 引言

早期设计领域的专家,如盖尔(Gehl)、怀特(Whyte)、林奇(Lynch)等从空间特征、街道的设计手法以及如何提高城市街道的品质与活力等不同角度做出定性归纳。国内侧重为对街道的街道活力、要素空间特征、设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2-4],对于以人性化设计的视角对生活性街道空间环境进行的探讨较少。本文基于人性化维度,从生活性街道上的日常活动及生活性场所入手,解析其空间特性,提出生活性街道人性化设计优化策略,以此提高生活性街道环境品质。

1 概念界定

1.1 生活性街道

生活性街道是最常见的街道类型,其车行道宽度通常不超过双向四车道,兼具交通和承载居民日常生活的功能[5]。生活性街道的特征在空间方面,其街道的宽度一般在20~30m以内,街道的两侧为连续的建筑界面,街区尺度为100~200m之间。

1.2 街道空间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必须以城市环境与实际生活的互动为起点,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核心,客观分析空间环境的适宜性[6]。街道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非空间本身为核心,营造更宜居、更人性化的街道空间环境。

2 生活性街道现状

想要营造人性化的生活性街道,需要什么样的场所?人们对生活性街道空间场所的感知及行为是怎样的?笔者对成都老城区现状进行调研,总结现存的共性问题,并分析人的行为特性,进而解析生活街道空间的特性。

2.1 生活性街道现存问题

(1)空间、尺度不舒适,便捷性不足。一方面,部分生活性街道过宽或过长,功能单一,缺乏供人停留的节点空间,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导致街道活力不足;另一方面,生活街巷与城市整体路网未形成完整体系,街道的可达性不足。

(2)缺少人性化关怀,存在安全性问题。在生活性街道中随处可以见的电线杆、垃圾桶等设施设置不合理使得原本就有限的步行空间被压缩。为了把人们限制在人行道上,增加了未考虑实际行人需求的护栏;无障碍设置不完善,缺乏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人性化关怀。

(3)缺乏归属感和地方特色。生活性街道应该具备当地人特有的城市记忆。由于城市的急速发展,部分生活性街道风貌遭到破坏,逐渐变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以至于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知缺少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2.2 生活性街道使用情况分析

人是生活性街道空间的行为主体,可以说是人的活动创造了街道。所以需要明确街道的使用人群以及人的行为特征。

在检修故障时,修理工需要登上近20 m高的电气房,才能检查机上各个电气设备的状态,判断故障点。若要维修需要再下机回维修间和仓库取处理该故障相应的工具、装备配件,然后再上机检修,既浪费了宝贵时间,也耽误了维修时机,影响生产任务完成的及时性。

按照使用人群的年龄结构分类,可将使用生活性街道中的人们分为以下几类:①儿童。儿童的活动特征主要为简单的日常出行、户外玩耍等活动;②青少年。青少年主要时间以上学、购物、休闲娱乐等;③中年人。中年人的活动集中于上班的日常出行以及日常购物、健身、休闲、看医生等;④老年人。老年人的需求主要是日常出行、购物、健身、看医生等;⑤残障人。残障人的主要行为为出行和康复。

2.3 生活性街道场所分析

根据扬·盖尔的研究,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可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通过笔者对成都市老城区生活性街道上的活动进行调研后,总结出街道上的活动(如表1所示)。

表1 生活性街道的活动类型及场所(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被激发的频率越高,社会性的活动也会随之增高[7]。通过笔者调研发现,当人们经过通过性街道类的线状空间时,一般为必要性活动;分散的点状公共空间,能减少人们使用公共空间的绕行距离,激发自发性活动;居民活动受到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当公共设施和整体环境不好时,基本不会发生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以邻里间的交往为主,多发生在开敞舒适的点状或面状公共空间。

3 生活性街道空间特性

如何使日常的生活性街道公共空间成为具有识别性的人性化场所?区别于其他商业性街道、历史性街道、仪式性街道等街道,人性化的生活性街道应具备混合性、以慢行为主导、适应性的特性。

3.1 混合性

生活性街道的混合性体现在街道的活动的多样性与持续性。生活性街道每天总是充满活力,生活性街道业态丰富。活动发生的频率随时间的变化而相继达到最高或者最低,虽然不同人群每天的活动不同,但人们在相同的时间段、相同的地点所进行的行为总是大致规律的[8]。

3.2 以慢行为主导

生活性街道的慢速步行空间主要承担着社会交往功能。与其他商业性、景观性街道相比,生活性街道既不是城市高速运转的载体,也不是主要商业消费的场所,而是为人们步行出行与外界接触创造条件的地方。以慢速步行为主导的街道空间可以支持人们的规律性活动。

3.3 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生活性街道空间具备了持续变化以适应人们和环境不断发展的需求的能力。适应性也指空间的灵活程度,能够满足不同的群体或个人的需求。例如茶馆外的街道空间:当冬天出太阳时,茶馆会在店外摆放更多的椅子供人使用。同时,适应性也赋予人们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让空间环境变得更舒适和人性化的能力。

4 打造人性化的生活性街道空间环境

想打造一座城市成为让人们感受到人性化关怀的城市,那么在设计之初,就应站在人们的视角为出发点,去看待所处的街道环境和所感受到的城市。

4.1 空间尺度不适及便捷性不足对策

(1)营造近人的空间尺度。近人尺度是指个体的注意力和认知只能集中在一定范围内,近人尺度有效界定街道的同时,从人的视角和心理需求控制城市空间[9]。生活性街道长度方面,1000m左右时街道连续长度的上限值,高宽比宜控制在1.5:1~1:2之间[10]。例如成都市的老城区——少城生活辖区被改造后的斌升街、东胜街和桂花巷街道的高宽比分别为0.81、1.2、1.25。相比改造前,人们更愿意在这样高宽比的生活性街道散步与停留。

(2)打造多元混合的优质公共空间。基于步行系统增设各类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尽可能的丰富街道业态,增强业态的密度能够增强街道的便捷性。社交场所设置为2~5个/100m时,能够有效促进生活性街道的活力,且场所的功能应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2]。

4.2 缺乏人性化和安全性对策

(1)服务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人性化的生活性街道应重视服务设施的建设。公共座椅的设置应考虑居民户外休息时的心理和行为习惯,一般背靠花池、隔墙等设置;提高服务设施空间的可达性和空间分布的公平性,按照使用人群的地理和使用范围设置公共设施,为不同社会属性的使用人群提供均等的条件[11]。

(2)保证居民出行的安全性。首先,生活性街道应强调其“生活街道”的属性,弱化交通的作用,保障居民的出行安全,满足车辆低速(≤32km/h)的行驶需求,并且可以采用分级、分类的办法对不同的生活街道采取差异化的规划控制标准[12],优先满足行人的慢行需求,特别是为残疾人设计更安全的步行环境,打造各类人群出行方式平等共享的街道。

4.3 建立归属感和地方特色对策

(1)延续场所记忆,营造归属感。归属感的街道鼓励人们作为街道中的一员,在生活性街道环境中愿意承担责任与义务,积极参与到街道活动中。老城区的老街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可以通过对原有老建筑、原有功能进行保留营造街道的归属感,让新与旧共存,让街道记忆得以延续。

(2)将居民生活融入街道设计,打造地方特色。每条生活性街道都有其人群的文化特色,利用历史的某些特征,以信息栏、广告牌甚至变电箱等为媒介,通过文字或图片来打造出街道的特色。以成都老城区斌升街为例,利用变电箱、文化彩绘墙以及商铺外公共空间,既突显街道文化特色,又有意让居民生活更多地融入街道中。

5 结语

21世纪以来,“以人文本”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核心思想[13],但从实际情况看,人性化在国内往往作为一种口号被广泛提及,真正能够推进并落实该理念的城市并不多[14]。本文基于人性化维度,深入生活性街道上的日常活动及生活性场所,解析生活性街道具有混合性、以慢行为主导、适应性的空间特性,提出生活性街道人性化设计在空间尺度、便捷性、人性化、安全性、归属感和地方特色的优化策略,以提高生活性街道环境品质。

猜你喜欢

场所人性化街道
热闹的街道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远离不良场所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热闹的街道
恋爱场所的变化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