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转型与突围兑现长期主义
2021-08-11
“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为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描绘出了一个宏伟的蓝图和行动纲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拥有的是更加堅实的基础,深刻变化的发展条件,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总体而言,我们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创新的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这多重难题也将是中国前进中必然面临的挫折,而如何更加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以国际和前瞻的视野来探寻答案,转型与突围无疑是个中的关键。
突围,就是继续改革和扩大开放。“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深圳等特区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中,将改革和突围作为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突围,也是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等重重包围中,披荆斩棘,开出一条新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士锦认为,4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堪称奇迹,但每向前走一步都不轻松,都是不断突围的结果。因为,在每一个时期都会遇到未曾遇到的阻力,所以不经由改革突围就会停滞、反复甚至倒退。
而转型,则是和突围同等重要的发展方略,是面对未来长期挑战的重要抉择。聚焦我们当下所处的发展时代,中国经由40多年的努力,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经济增长也必然迎来了它关键性的转型时刻。
转型,也是“纲要”所遵循的原则。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和坚持系统观念这五个必须遵循的原则中,转型的内涵无处不在。
回顾“十三五”时期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的原因,既有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也有在经济迈入“新常态”与“新阶段”后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变,摆脱了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政策的束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发凸显。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学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也认为,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要对中国的长期发展充满耐心,因为继续向前发展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长期趋势,尽管这个过程中要克服很多的紧迫和现实的难题。
中国在新时代所要抢抓的机遇,更多地体现在“潜能”之上。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继续突围和加快转型将助力我们更好更快地把这种潜能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