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演讲视频刷屏:《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2021-08-11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13期
关键词:后浪前辈年轻人

五四青年节B站演讲又刷屏了!2021年5月3日,B站发布《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演讲视频,迅速刷爆网络。两名初中生,身穿白衬衫,对着镜头说出了他们作为“后浪”的心里话,分享年青一代对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所见所思。本次视频演讲内容收集自全国26所学校955位初中生的真实观点,他们以“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为作文题,写下自己对于社会的观察,表达对未来的思考,这些观点凝聚成一句句“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既是他们对于内心底线的确认和强调,也激励着每一位心怀少年梦想的观众。

如何看待青年人的精神成长,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2020年的《后浪》到2021年的《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有网友表示,它真正的名字也许该叫《后浪2.0》。《后浪》所激起的文化余波,直到今天还没结束,而与《后浪》相比,《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从成年人对年轻人的审视视角,转变为由年轻人自己来讲述,朴素但不乏力量。不少观众被初中生基于对立、油腻、人设等话题的讨论感到震惊,直呼被05后“教做人”,不得不承认“一代更比一代强”。

正如《后浪》发布后曾引起不同方面的讨论一样,《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发布后,也有一些声音表示这“冒犯到了中年人”“正在撕裂社会”……对于这则表达青年心声的视频,你有什么看法?我们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本期热词,让我们围绕这则视频,汇聚不同的思考,希望这些多维的观点对你有所启发。

No. 1演讲原文呈现

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演讲视频由哔哩哔哩联合学习强国、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澎湃新闻、新京报、观察者网共同发布)

那些想从我们身上看到中国未来的人,亲爱的父母、师长、前辈,其实我还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能和你们分享的是,我不想做什么样的人。

我不想做一个拿着锯子的人,随时随地把人群锯成两半,这一半是女人,那一半是男人;这一半是盟友,那一半是对手;对手赞同的,我们必须反对;对手反对的,我们必须赞同,不论对错只争输赢。

我不想做一个浑身带刺的人,嘲讽别人的成功,嘲笑别人的失败,看不惯过得比他好的人,看不起过得没他好的人,一肚子抱怨和借口,凡事不是自己的错都是别人的错。

我不想做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有预定的人设;没有闪光的才华,只有抛光的流量;没有精彩的作品,只有 热闹的八卦。

我不想做一个隐身的人,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他藏在人群里;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他消失在所有人的视线里。

我不想做一个油腻的人,你吃亏的时候,他说吃亏是福;该较真的时候,他说难得糊涂。

是的,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我不想做一个没有同情心的人,一个不讲义气的人,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一个半途而废的人,一个遗忘历史的人……我不想,做一个不爱国的人。我不想做一个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当我变成父母、师长、前辈的时候,希望我的孩子能对我说,我想成为你這样的人。

No. 2演讲解读

青年人怎么看未来的自己?

他们坦言,不希望成为“拿着锯子的人,随时随地把人群锯成两半”。

如今的网络环境里,时常可见人们的攻击、指责。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刘声涛曾表示:“由于互联网具有隐身功能,在网上表达的时候需要顾忌的东西少了,一些负面情绪就可能被放大了。”

如同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发言极端的人,大多只是在宣泄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不满。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他们更加容易释放对立声音,将人群撕裂。很多时候,人们本无实质分歧,却因此而互相仇视。而这种非此即彼的“二极管思维”,是成长中的少年人所不想看见的。

他们也说,自己不想成为“一个流水线上制造出来的人”。

这是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许多流量明星凭借着优越的皮囊,便能够跻身聚光灯下,却没有匹配的业务能力和出色的作品。2021年4月,某演员被爆出一部戏索要1.6亿片酬,日薪高达208万,涉嫌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税逃税。越来越多人被流量“裹挟”,失去了对自我的思考,以及对真实生活的关注。而青年人也表达了对“独立的人格”和“闪光的才华”的追求。

他们还说,自己不希望成为“一个浑身带刺的人”。

而当下社会中似乎并不缺少这样的人。当别人获得成功,他们就冷嘲热讽别人拉关系、走后门,好似成功都是不劳而获或者是投机取巧。而一旦说到自己,则怨天尤人,“一肚子抱怨和借口,凡事不是自己的错都是别人的错。”

这一代的年轻人是自信的,因此不会盲从。他们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来定义自己,而不是为前人已经走过的道路所束缚。或许,这也是自《后浪》到《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过程中隐含的变化。

相比起长辈对年轻人说“我羡慕你们”,年轻人更想说的是,我们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选择自己的人生。

初中生的这些心声,附带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正是年轻人的思考与探索。

(摘自微信公众号“南京新东方中考资讯”)

No. 3视频观后感

他们终将成为下一代想要成为的人

□环球时报

舞台上两位演讲者的回答,不只是他们个人的看法,更是全国各地近千名初中生心声的合唱。从一幅幅稚嫩的作文手稿里,我们可以看到大时代潮起潮落映射在年轻人心灵里的样子。

面对人声鼎沸甚至动辄站队喊话的舆论场,从出生便与电子媒介相随的05后,能勇敢地说出“不想做一个拿着锯子的人”,今天年轻人对世界复杂性的理解,远胜过我们的预期。

许多素来在品德培养中不断灌注的品质,早已在少年们的心中生发出个性化的解读。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同辈与社会,将形塑着这个国家对美好生活和人类命运的未来共识。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他们不仅灵巧地运用时代话语,更讲述着爱国奉献、铭记历史、富有教养、持之以恒等穿越时空的不朽价值。

除了三观正派、一针见血,这则视频更重塑了部分成年人想象中的“小小少年”。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从梁启超写就《少年中国说》的120年前开始,翩翩少年便承载着民族与社会的希望。“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在《后浪》刷屏的新时代,这个社会更应当仔细聆听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心之所向。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今天的年轻人们可以早早深度观察、参与甚至改变着这个时代。他们是用手机就可以写就一首曲子的15岁UP主“Vicky宣宣”,是与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谈笑风生的大学生“老师好我叫何同学”,是耗时15天手工复刻三星堆文物的“才疏学浅的才浅”,更是近千位用质朴语言思考做人底线、映衬时代洪流的普通初中生……

正是越来越多的少年选择用坦诚、率真和巧妙的方式表达自我,思辨、批判地直面自己、拥抱生活,方能帮全社会破除关于年轻人的猜想和迷思。《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凝练出的真实心声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从初中生的演讲到UP主的视频再到大地上的点滴实践,年轻人始终在用语言与行动彰显着他们对自我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怀、对未来的期许。囿于年龄与阅历的不足,他们的声音或许仍显稚嫩、他们的思考未必不可商榷,但这样乳虎啸谷的勇气与雏凤声清的态度,格外值得你我的重视与珍惜。他们的表达与成年人习焉不察的语汇同频共振,一道汇入时代的和谐交响,不仅是提升文明底线的“催化剂”,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助推力”。

敢于在反思后大声说“不”的年轻人,终将成为下一代想要成为的人。

(摘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时报”)

跟帖

@人民日报评论 向南平:回忆起青涩懵懂的校园时光,想必很多人都忘不了被作文支配的恐惧。在一次次“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的“痛苦折磨”里,不少人一定会对这样的题目记忆犹新:《假如我是___》《你想成为一个___的人》。很多年轻人将对自己的期许、对未来的设想、对世界的观感,糅入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和粗略的轮廓,可能不具体、或许不精致,但都无比真诚、无限美好,让人惊叹于青春的各种可能。

相较“你想成为怎样的人”,“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的问法可能会有更加斩钉截铁的回应。这些来自955名初中生的心声,有对现实折叠的思考,有对人情冷暖的观察,有对善恶美丑的认识,有对国家民族的信仰,可能稚嫩、或许天真,但都非常真实、充满责任,给人以满满的信心和力量。

我们礼赞青年,不只是为了体现对青春年少的呵护,更是为了帮助青年扫除心灵的阴霾;我们歌颂青春,不只是为了了却人生苦短的遗憾,更是为了诠释时光荏苒的意义。诗人塞缪尔·厄尔曼在《青春》中这样写道:“人人心中皆有一台天线,只要还能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就能青春永驻,风华常存。”架起这台心灵的“天线”,就一定都能找到“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和“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的完美答案。

No. 4不同聲音

正常社会不会一味讨好年轻人

□西 坡

B站2020年搞了一部《后浪》,2021年又搞了一部《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誓将年轻人捆绑到底。但B站所谓“演讲”,实质是广告。商业公司做广告是天经地义,但是广告宣传片搞成公益宣传片的模样,有误导公众之嫌。

这些孩子不想成为的人,不就是大多数普通中国长辈的样子吗?他们不够成功,不够勇敢,不够聪明,不够有文化,甚至不够高尚。宣传片开头是以孩子对“父母,师长,前辈”说话开始的,但是每一句话都在讽刺自己身边的长辈。

“当我变成父母、师长、前辈的时候,希望我的孩子能对我说,我想成为你这样的人。”言外之意是,现实中的父母、师长、前辈,一个能当榜样的都没有,年轻人只好自己来。

这部广告片塑造了“百无一是的中年人”和“尽善尽美的年轻人”。

有这种观感的绝不止我一个人。魏武挥老师在公众号发文说,“我这个中年人感觉被冒犯了”,他还引用友人的话,我转引在这里:“正常社会不会一味讨好年轻人”“太惯着年轻人是一种伪善”。

联合国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的人。按照这个标准,我已经差不多做了10年中年人。但我依然记得自己在青年时期对长辈的不满和不忿,与B站宣传片列举的这些负面品质极其吻合。

我记得,我曾暗自抱屈,家里的长辈都不够成功,无法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给予物质、精神与经验上的足够帮助。我记得,我观察到某些老师人品存有瑕疵,不是想象中的“蜡烛”“园丁”,顿生幻灭之感。我记得,从小到大亲戚邻居一路问成绩、问名次、问工作、问收入,曾让我感到厌烦,觉得他们“忒俗”。但是随着我年龄渐长,在内心深处实现了与身边上一代人的和解。

我没有随波逐流,但我不再将那些不完美的前辈看作对立面,以及优越感的来源。

我逐渐明白,我能够站在更有利的位置去观察别人,不是因为我天生卓越,而是因为我更幸运。跟父辈、祖辈相比,我们能够衣食无忧地长大,正常地上学、考试、上大学、扎根城市,本身就是莫大的幸运。

我意识到,前辈有诸多不完美,既是自身的局限,更是时代的局限。换个角度思考,他们能在艰苦的环境下抚育我们,使我们拥有更高的起点,登上更大的舞台,不是也很值得敬佩吗?

与80后相比,90后、00后无疑是更幸运的一代人。但是新时代的年轻人更要明白,自己的高起点,不是作践上一代的理由。

年轻人可能要反驳说“时代在进步啊,不是父母的功劳”。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思想,也是B站这两部广告片最值得警惕的地方。B站广告片一边赞美时代,一边赞美年轻人,暗戳戳地却在贬斥年轻人现实中的前辈,鼓动年轻人与前辈决裂。

“时代”是抽象的,身边的人才是具体的。感恩时代却拒绝理解前辈的年轻人,是一股可怕的力量。时代的进步,源于无数个人、家庭的奋斗。小河有水大河才能满,而不是反过来。更幸运的下一代,没有任何理由去嘲笑更不幸运的上一代。

前段时间B站校招风波,面试官炫耀资产、贬低面试者,不就是典型年轻人不想做的“油腻的人”吗?

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就是“父母无用论”,一些年轻人因为玩过一些游戏,熟悉一些小众梗,手握键盘,鼠标指向举报按钮,便不可一世起来。

年轻人,如果你足够聪明,你要明白,你的父母前辈都不完美,他们说的话也可能不够动听,但他们比网络上那些完美的形象、动听的声音,都更真实也更无害。

年轻人,你光知道自己不想成为怎样的人还远远不够,你只有尽力去理解他们为什么成为那样的人,才能逐渐明白这个世界的真实运行逻辑。

(摘自微信公众号“人间三角”)

当《后浪2.0》们忙着致敬青年,青年正在讨论什么

□松 露

2020年《后浪》风波犹未退去,2021年五四B站再次发声,以一条主题为《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的视频,邀请所有人来听“年轻人自己的演讲”。

同一天,小红书、快手、知乎等多个内容平台也相继放出以青年为主题的视频。

有表达就会有争议,就像曾经的“前浪”与“后浪”之争一样,这一次的舆论焦点,依旧在于青年与中年群体之间的互相认知,甚至在某个意外因素的带动下,成为“资本家”和“打工人”之争。

如果说B站的视频是后浪对前浪的一次喊话,快手的《不要粗暴地定义年轻人》就像是青年人自我视角的审视和对外界质疑的回应。快手将平台上的视频拼接在一起,展现这一代青年人“脆弱”而坚强、随性也会正面刚、温和却有力量的多面性。

知乎没有演讲、没有长文案,而是做了一部“献给这代年轻人的五四微电影”。微电影名为《重逢》,以2020年为保卫边疆而牺牲的肖思远烈士为故事原型,以他的奶奶为切入口,先喜后悲,有笑有哭。在电影最后,知乎打出了一句话:“这代人的问题,会找到这代人的答案。”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共青团中央和知乎联合出品的五四微电影《重逢》”,点赞第一的回答是这样的:“这是一部足够普通的微电影,环境普通,人物普通,故事结构也不复杂……普通人的平静和无声也是一种力量,一种足以震撼千万普通人的力量。”

小红书则发布了一条“知识新青年宣言”《走着瞧》,没有向青年喊话,而是拿出小红书年青一代创作者的案例,表达他们的态度,吐露年轻人的心声。视频最后,小红书以一句“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不着急回答,走着瞧”点题收尾。

初中生能不能代表青年?实际上,“青年”本身的年龄段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划分的青年年龄段在 14~35周岁,初中生正卡在这个年龄段的边缘。

相比于小孩和青年之间的些许群体争议,青年和中年的群体对立、前浪和后浪之争在这次五四青年节的营销活动中,被再一次放大,正如一个观点所说“青年人还没感受到敬意,中年人已经感受到敌意了”。

不过这一次,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辩论和争吵的主战场并不在B站这条视频,而在“腾讯张军”的一条微博下。5月4日,腾讯公关总监“腾讯张军”发博“当我们忙着做各种致敬青年的策划时,青年们正在睡觉”,被骂上微博热搜第6,话题阅读量超过2.5亿。在这条微博下,骂他“阴阳怪气”的,吐槽他“黄鼠狼给鸡拜年的”,嘲讽其是“资本家”的,都被点赞数十万。

从本意来看,张军这条微博更像是在自嘲,表达的是“各大品牌做了那么多策划视频,但其实年轻人对此并没有兴趣”,但基于他“腾讯公关总监”的微博认证身份,以及这句话本身确实存在的“模糊之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从青年与中年的群体对立,到资本家和打工人的阶层对立。

可以说,无论本意是什么样的,事态都朝着不可控的方向演进,其间甚至多有针对“腾讯张军”不由分说的言辞暴力。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青年”已经成为一个话题开关,并自带出圈热度,无论是2020年的《后浪》,还是今年系列内容带来的系列争议。

青年人想不想看、高不高兴参与五四青年节这一波营销,或许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自《后浪》打开这个话题后,接下来的每一年五四,关于青年的话题可能只多不少。

对于平台来说,是致敬,是表达,也是后浪时代的流量争夺战。

(摘自微信公众号“新榜”)

No. 5延伸思考

早些年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提出“一些大学正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说法,一度引发轰动,这与人们对市場经济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功利心强、自私自利的刻板印象颇为契合。正如对B站视频的反馈中,一些观众认为初中生的“明志”,不过是他们还未经受社会的毒打。但我们仍要追问: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新一代饱含理想的年轻人,可以不再被迫选择“利己”,而获得发展更健全人格的机会?

钱理群:人们误解了我说的“精致利己主义”

□钱理群

访谈人:您当年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影响非常大。我们深知各种利益对青年学生的诱惑。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把想上进和向善的孩子调动起来,能够让他们找到一种合作式的而个人化的实现方式?

钱理群:应该注意的是,我提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不是“个人主义”,不能把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混为一谈。其实十几年前就有批评,很多人认为80后不行。我当时就有发言,说历代人都对下一代人有不满,但最后下一代人都能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后都接了班。所以着急干吗?用不着发愁。你看80后不也成了今天中国社会的骨干吗?

今天的年青一代有个人主义的概念,有维护个人利益、个人权益的自觉性,相比我们这一代人这是很大的进步。大公无私,专门利人,毫不为己,要求太高了。现在的一代人自己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包括他自己的物质享受,在现代的时代条件中还是需要肯定的。

但问题在哪里?不仅是年青一代,而是整个中国的国民都失去了精神追求。失去了精神追求后人要活着怎么办呢?就只能靠维护自己的利益,把维护个人利益发展到极端以后,就成了利己主义。按鲁迅的说法就是把个人的悲欢看作整个世界,眼中没有他人,我自己快乐就好,不快乐就不好。个人利益成了唯一追求的东西,其他的东西我都不管。

如果年轻人整体上都以趋利避害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尺度,这是非常危险的。什么事有利我就做,什么事不利我就躲避,这是现在很多问题的根源,构成了最大的民族困境。每个人都是两面派,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上上下下都是这样,孩子和家长说话,和他自己在群体里说话,和老师说话,都不一样,而且是高度自觉,做得还非常娴熟。这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文章原载《文化纵横》2019年第6期,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猜你喜欢

后浪前辈年轻人
中国“后浪”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后浪,后浪
MQ-25:我就是后浪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后浪一浪浪大了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年轻人如何理财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