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砥砺奋进
2021-08-11李海燕王港
李海燕 王港
摘 要:在《体育教学》创刊40周年之际,编辑部追源寻根,对首任编辑部主任徐道琛教授进行访谈,听前輩聊创刊初期的艰辛,从四十年前的筚路蓝缕,到如今昂首阔步立足于全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学术期刊之首,前辈们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作为后辈,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创造《体育教学》的下一个辉煌。
关键词:《体育教学》;主要创刊人;首任编辑部主任;40周年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7-0024-02
1981~2021年,从嗷嗷待哺、蹒跚学步到枝繁叶茂、昂首阔步立足于全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学术期刊之首,《体育教学》走过了40载春秋。2021年,《体育教学》迎来四十华诞。40年来,《体育教学》坚持以贴近一线、服务一线、指导一线为宗旨,成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学习、借鉴、交流、提升的必备专业期刊。在《体育教学》杂志创刊40周年之际,编辑部饮流怀源,在前任编辑部主任王港老师的引荐下,拜访了《体育教学》主要创刊人、首任编辑部主任徐道琛教授。
如今已92岁的徐老师虽已耄耋之年,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他和王港老师共同回忆,讲述那段艰辛的创刊历史,共谈期刊的创办与发展。
艰难起步,以服务和引领学校体育为使命
时间指向1981年,那是《体育教学》四十载风雨春秋的开始。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两年多,百业待兴。出版业开始复苏,报刊业动作更快,全国都在兴办新的报刊。时任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现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古奇踪、杜俐等领导想创办一本属于学校体育人自己的期刊,为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平台。杂志创办之初就被赋予了服务一线、成果转化和引领学校体育发展的使命,注定与学校体育改革休戚与共。
“我当时在篮球教研室,领导让我去负责《体育教学》的创办工作。”回忆起最初的情景,徐老师依然感觉恍如眼前。于是,由徐道琛老师主要负责,几个人开始《体育教学》的创刊和编辑工作。据徐老师回忆,当时编辑部的办公地点就设在高德楼二层西侧。真是无巧不成书,《体育教学》编辑部经历了数次办公地点搬迁,从图书馆到教学楼,再到实验楼,40年后的今天又回到高德楼,这不得不说是一次时光的轮转、历史的巧合。自然这是后话。
徐老师和其他主要负责人经过几个月的筹备,1981年8月《体育教学》“试刊号”正式出版了,因为是内部刊物,目录页上署名极为简单,没有主编、副主编,也没有编委成员。杂志仅包括“中小学体育”“体育知识”“译文”3个栏目共21篇文章,而稿源则主要来自当时的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的教师和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这一期试刊号中,我们看到了后来上任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任、北京六十五中学蔡福全老师的《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队列训练的点滴体会》。在我们看来,那些文章和选题,对现在的体育教学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徐老师说:“创刊开始最发愁的是稿源。”他们绞尽脑汁四处奔波约稿寻找稿源。由于稿源不足,杂志是不固定周期出版的。1981年8月第一期试刊后,时隔6个月,1982年2月才出版了试刊第二期。而具体的编校工作更是辛苦,那时候是铅字印刷,印刷前要数字数、画版式、校对稿件,还经常出错,于是不时地在某期上刊发“勘误”。为便宜几毛钱的印刷费,徐老师和几个同事跑遍了周边高校的印刷厂。
“不仅缺稿源,编辑部还缺人手。”徐老师感慨道,办公室总是他孤身一人,后来张福潮、陈蔚云等也做过《体育教学》编辑。于是徐老师四处请人过来帮忙,“当时我们请了教体育美术的霍建新老师为杂志设计封面,并为内文画图。”霍老师对杂志的投入也不计报酬,纯粹属于友情帮忙。由于是内部刊物,当时几乎没什么发行量,主要依靠北京市各区县体卫科以行政的方式派发到各学校,所以那段时期,《体育教学》的主要发行范围是在北京市,发行渠道很窄,每期发行量在2000份左右。由于是自办发行,印刷后的每本杂志都是由编辑部同志用牛皮纸包装,写上地址再送到邮局寄到读者手中,工作繁重且效率低下。
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了学习办刊经验,徐老师经常参加北京市新闻出版局的培训,经常向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的老编辑们请教。“我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陈浩元主编等都很熟悉。他们也都为我们献计献策。”1988年,从试刊至此,已历时7年。在长达7年的艰辛探索后,稿源有一定量的增加,《体育教学》的刊期终于固定为季刊出版,封面更美了,刊发的文章质量也提高了,赢得了广大体育工作者的一致好评。那么,此时申请正式刊号和合法身份就成为摆在《体育教学》面前的一条必需之路。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徐老师和同事们开始申请刊号的历程,终于在1993年,试刊12年后的《体育教学》获得正式合法身份,启用刊号CN11-3145/G8,杂志由内部刊物变成有身份的正式刊物。“有了创刊号,对于学校和编辑部来说都是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徐老师感觉这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这的确是极具历史意义的一个节点,是《体育教学》发展历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奠定了《体育教学》后续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为《体育教学》奉献了12年后,徐老师于1994年退休,离开了《体育教学》编辑工作。1996年王港老师被正式任命为《体育教学》编辑部主任。为了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办刊质量,在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办刊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聘请了曲宗湖、刘少曾、周登嵩、毛振明等一批学校体育领域中知名专家学者进入编委会,并通过这些专家学者的大力宣传与倾力支持,期刊的学术水平、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合作,会员专家为期刊撰写稿件并作宣传,并组织期刊的征订工作。1998年启动邮局全国发行。王港老师清晰地记得,当财务田老师从邮局取回单期发行数据1.5万册时,编辑部全体老师非常激动,因为这和以前的2000份比起来实在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体育教学》终于通过邮局走向全国。随后《体育教学》发行量逐年增加,最高时单期曾达到近4万份。1999年,由季刊改成双月刊;2003年,增加彩色插页,扩为大16开版本印刷;2007年,在期刊界较早地启用网络采编系统,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2008年,由双月刊转为月刊;2011年改为全铜全彩,装帧更加精美。2019年增加页码至88页,由铜版纸改为轻型纸,更环保,更适宜阅读。
凭借着一股热情、一种执念,从蹒跚学步到长大成人,《体育教学》从嫩小幼苗到枝繁叶茂,实现了快速发展。现在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体育教学》是对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有着重要影响的期刊之一。可以这样说,在《体育教学》的初创期,杂志为长期封闭的学校体育研究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小窗;到杂志的成熟期,其学术交流和引领作用已形成;现在,杂志步入发展期,更多表现了对社会和时代的深切关注。从这条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窥见《体育教学》的成长历程。
心系发展,寄予后辈殷切希望
离开《体育教学》编辑部卸却肩头重任之后,徐老师始终关心杂志的发展。2011年5月,《体育教学》创刊30周年,80多岁的徐老师前来参加庆典活动,并与编辑部同志谈起杂志的办刊与发展。而在本次访谈即将结束时,徐老师提笔写下“祝贺《体育教学》创刊四十周年”之贺词。在徐老师的心目中,《体育教学》就像是他的孩子,从小哺育成长,亲手打造12年,后来虽然交予他人,但是心中一直牵挂。在与徐老师座谈的几个小时里,他关切地问起,当年从北体大毕业的那个姑娘还在编辑部吗?后来从北师大毕业的那个女学生还在做编辑吗?我赶紧回答,都在,那个从北师大毕业的就是我。这一坚定的回答是为了让徐老师感受到做编辑人的坚守和坚韧,让徐老师和前辈放心。徐老师“哦哦”地点点头,放心地笑了。感觉得到,他对杂志倾注了太多情感……
回来后我又给徐老师快递了几本近期杂志。翻阅后,徐老师打来电话,在电话里,他很兴奋,说杂志封面装帧变得更漂亮了,内文设计更大气了,学术内容也更专业了。在简单询问了杂志的发行量和选题计划后,徐老师叮嘱我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要注意和上级部门紧密联系,注意紧跟时代和国家政策,做一线体育教师的引领者和领路人。”并衷心祝愿杂志越来越好。
与徐老师一起回眸《体育教学》杂志的历史,是为了从中汲取前辈们的智慧和力量,并为未来提供启发。在过去四十年的历程中,无论在第一个十年,还是后来的二十年、三十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教学》都承载着发表中国学校体育最新研究成果的重任。
四十载星河灿烂,四十载岁月如歌。展望未来,以中国学校体育为载体的《体育教学》将与时俱进,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地践行自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