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建筑及室内的探究
2021-08-11柴旭海黄维彦
柴旭海 黄维彦
摘要:随着2013年“美丽乡村”政策的出台,我国的“乡建热”逐渐升温,近年来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更加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发展。乡村振兴和发展的前提是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而人居环境则以公共建筑空间为依托。为了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及精神需求,本文以乡村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实例阐述关于当代乡土建筑空间设计要点的看法及见解。
关键词:乡村;公共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1 乡村公共建筑的背景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宏伟蓝图的提出,极大程度地促进了乡村的发展,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机遇。会议提出,想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先抓生态宜居[1]。在政策加持下,乡村公共建筑的建造同时受到了公众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乡村公共建筑指处于乡土环境中所有供广大村民使用的建筑,包括交通建筑、宗法建筑、政府建筑等。以往的乡村建筑并非由职业建筑师设计建造,多数都是由居民依照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等特点自发建成,体现当地的风俗习惯。但是由于过多模仿其他城市建筑进行设计建造,乡土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有的地域特色和乡村风格[2]。有的则过度突出建筑本身的特点,从而忽略了公共建筑的外形及其室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希望在以后乡村公共建筑的建造上,能够将人文环境与当地地域特色结合起来,创建人文与自然协调的公共建筑空间,以满足村民的使用需求,提高村民幸福指数,创建真正的美丽乡村[3]。
2 乡村公共建筑的特点
乡村公共建筑多数建造于自然风光独特的乡村部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与城市建筑或其他建筑的建造相比,建造乡村建筑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当地的环境、气候、人文风俗等地域特点,所以各个地区的乡村公共建筑在装饰特色、布局动线、材料选择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乡村条件有限、交通不便,建造所需要的设备及原材料很难筹备齐全,所以经常就地取材,方便运输的同时也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建造成本[4]。乡村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也导致建造使用的设备有限,施工工艺较为原始,但正因为相对原始的工艺,才使得建筑效果表现得更加自然。乡村公共建筑不只体现自身的建筑特点,更承载着该区域独特的文化底蕴[5]。人与建筑共存,不管是当地村民或是前来观光的游客都会感受到浓厚的乡土自然风情。
3 乡村公共建筑现存的问题
由于传统乡村公共建筑的规划设计多数是由当地村民自发完成,他们只能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再模仿其他类型建筑的风格进行建造。现如今社会文明进程加快,村民为了适应新环境而不断改变村落面貌。可是盲目地模仿会打破原本村庄和谐的风格,传统建筑丢失了原本的样子,新建筑也没有体现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浓厚的地域特色随之不见[6]。
3.1 缺少对建筑的专业认识
乡村公共建筑多数是由当地村民因村落发展或使用需求,由全体村民共同出谋划策进行修筑建造。修造的建筑基本上可以满足村民的日常使用,但是站在专业的角度,以及透过设计美学来看,这样的建筑缺少美的价值,在真正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众多问题,诸如活动流线差、光照日晒考虑不到位、用具尺寸不合适等[7]。
3.2 缺少传统建筑的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建或改造的乡村建筑大多拥有了全新的面貌,并未保留传统建筑的特色,甚至连之前的建筑元素符号都看不到[8]。传统建筑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了文化的底蕴,对传统建筑的摒弃,会导致部分文化的丢失,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价值及魅力,优秀的传统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值得被好好保护[9]。
3.3 盲目模仿其他建筑类型
现代通信的不断发展,信息传递高效便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也更加包容。但是对于参与建设乡村公共建筑的村民来讲,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分辨能力不强,修造新建筑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和抄袭其他建筑,使村庄建筑风格杂乱无章,与原生环境格格不入,最终导致原有的乡村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丢失[10]。
4 新乡村公共建筑的营造-以徐家大院为例
徐家大院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徐家院村,是产业办公综合服务性建筑。地处徐家院村的边缘,属于划分密集的乡村生活环境与空旷田园之间的过渡建筑。该建筑运用当地常见材料——青砖,总体布局与村庄肌理特征保持大体一致,同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融合,配合乡村道路的走向与周围村庄房屋的布置,由四栋不同功能的木结构建筑围合成一个半开放的院落,满足了村民集会、村委办公、乡村文化展示以及电商产业办公等使用需求,为乡村公共建筑带来了新的启示[11]。
4.1 提高乡村建筑的利用率
4.1.1 确定乡村建筑设计定位
新建乡村建筑与其他建筑设计有所不同,它应当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置身乡村环境下,其建造成本应该控制在当地经济能承受的范围内,建造风格上也应当贴近自然[12]。因此在设计乡村公共建筑前首先要确定其整体定位。徐家大院作为当地的服务型建筑,在使用功能上满足村民生活的需要,为村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4.1.2 合理划分空间功能
不同的建筑空间应该根据其承载的不同功能属性进行划分,乡村公共建筑在前期的规划阶段就需要考虑到村民的实际需求[13]。徐家大院在前期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村民的使用需求,比如特意为村民设置经营电商直播时所使用的办公场地,新建能满足村民观影、召开村民大会的礼堂,同时还为村落设置了村史馆,用于对外展示村子发展变迁的历史,也为村庄的文化传承贡献一分力量。
4.1.3 提高公共建筑的开放性
传统的乡村公共建筑开放性不强,设计形式较为封闭,外部庭院多被围墙环绕护卫,即使在规定的使用时间内也并未向大众开放,公共建筑的服务性与功能性没有得到体现,缺乏人性化考虑[14]。与传统乡村公共建筑不同的是,徐家大院去除了原有院子的硬性隔挡,使整个院子呈现出完全的开放性,同时又通過地面铺装、立面材料等元素将自身与外界作清晰划分,不仅与村子的整体布局相融合,也与原有的民居建筑相呼应。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其使用功能,都在以相对开放的状态面向全体村民[15]。
4.2 明确乡村公共建筑特色
4.2.1 整体规划符合乡村特色
乡村公共建筑应当融入村落环境,其布局应与村庄整体肌理特征相似,建造选址应当顺应道路走向,不与周围房屋的布置发生冲突。徐家大院是由四栋不同功能的建筑所围合成的一个半开放院落,它践行了南京市江宁区徐家院村的整体规划,衔接传统民居与近年新建的小洋楼民居,在两者之间找寻到平衡点,最终形成风格的统一和谐,并融合进新一轮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16]。
4.2.2 展示乡村公共建筑自身特色
新建乡村公共建筑应该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相融合,展现风土人情,体现建筑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建造的实施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乡村公共建筑的建造更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样不仅绿色环保、节约成本,还符合当地风俗,别具地域特色[17]。在保持别具一格的传统建筑外形的前提下,运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打造既具传统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化特征的当代乡村公共建筑是很有必要的[9]。徐家大院作为新型乡村公共建设,建造材料大多使用的是乡村里最常见的水泥砖,同时坡屋顶的形式与整个村落的风格十分统一,也体现着自身独有的建筑特色。
4.2.3 增加建筑附带经济效益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相关产业分布情况,要在建筑的规划设计环节考虑,能否为主要产业提供发展平台,是否可以引进新型产业,为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18]。在徐家大院的规划设计中,北边主楼是正房,为二层三开间,一楼三间主要用于电商直播,用来经营村内电商相关业务,二楼则设计成村委政治办公空间。村民利用闲暇时间经营电商业务,能够带动村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村落整体经济增长,为美好乡村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19]。
5 结语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掀起了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的浪潮,越来越多的乡村公共建筑被列入规划清单。希望新建造的乡村公共建筑能够满足村民的使用需求,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民所用,同时也能在其他方面促进村落的发展。因此笔者呼吁更多的建筑学、设计学相关从业者能够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中,促进乡村公共建筑的发展,共同建设更美丽的新乡村。
参考文献:
[1] 姜雷.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公共建筑营建策略解析[J].建筑与文化,2018(01):123-124.
[2] 宋利伟.中国当代乡土建筑与地域建筑研究与启示[J].建筑,2010(02):100-101.
[3] 刘清.壮大建筑产业人才队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N].中国建设报,2021-02-19(006).
[4] 徐洪涛,全峰梅.乡村·城市·现代建筑——论广西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发展的三个层面[J].城市建筑,2020,17(34):162-165,173.
[5] 赵坤,李永昌.乡村新民居室内环境体系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6):114-116.
[6] 李丰旭,陈周翔,钱丽红.美丽乡村视角下南京传统村落建设研究——以南京江宁佘村为例[J].艺术科技,2020(13):101-104.
[7] 李逸心,王春.大数据对乡村空间设计改造的意义初探[J].艺术科技,2020(20):155-156.
[8] 赵坤,李永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民居模块化体系研究[J].艺術科技,2020(11):107-110.
[9] 陈芳怡,李永昌.乡村风貌提升中的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以江苏省六合区横梁大营钟村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149-150.
[10] 孙艺轩,庄佳.乡村振兴策略下的传统村落布局传承与发展——以西藏珞巴族传统村落为例[J].艺术科技,2020(21):39-40.
[11] 孙鲁宁.回归公共性——对乡村转型建设中艺术介入的思考[J].艺术科技,2020,33(23):143-144.
[12] 张颖璐,黄学明,陈照宇.基于SWOT分析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探讨——以南京市浦口区若干乡村旅游景区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3):33-34.
[13] 尤心培,李雪艳.建筑构件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以G20杭州峰会主会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63-65.
[14] 张亦禹.探究江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及其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21):173-174.
[15] 张颖璐,陈李宗,苑中伟,等.当代景区建筑的地域性表达设计——南京草圣书乡文化园景观建筑设计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4):26-27.
[16] 吴馨宇,田晓冬,萨兴联.公共景观空间雕塑情感化叙事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6):71-72.
[17] 张知祺,耿植荣.镇江“城市山林”景观设计的运用——以南山绿道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21):181-182.
[18] 徐文静,张宁.论民俗元素在特色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潍坊风筝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88-89.
[19] 周录燕.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结合[J].艺术科技,2020,33(21):179-180.
作者简介:柴旭海(1998—),男,甘肃兰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黄维彦(1976—),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系本文指导老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