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成长特征的家居空间设计

2021-08-11李增琨叶翔宇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设计原则设计

李增琨 叶翔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等不同阶段的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然后针对不同阶段儿童的成长特征提出儿童居家环境设计原则,希望为儿童家居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居空间;设计;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状况是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那些影响儿童的教育、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因素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居住环境是承载儿童成长、生活、学习、游戏、交往等多方面活动的“多功能空间”,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0~12岁是儿童生理特征、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因此,儿童居家空间应是能够满足儿童成长需要的一个居住环境,是儿童能够舒适、健康成长的环境。

1 儿童年龄划分

在儿童年龄划分上,不同国家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美国的戴维·谢弗和凯瑟琳·基普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划分了人的发展阶段,将儿童期分为产前期(怀孕到出生)、婴儿期(出生~18个月)、学步期(18个月~3岁)、学前期(3~5岁)、童年中期(5~12岁)[1]。按我国学制的要求,儿童个体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先学前期(也称先幼儿期,3岁以前)、学龄前期(3~6岁,幼儿园阶段)、学龄初期(6~12岁,小学阶段)、学龄中期(12~14岁,初中阶段)、学龄晚期(14~18岁,高中阶段)。按照第七版或者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儿科学》中的标准划分,孩子在出生前为胎儿期,出生后28天内为新生儿期,1岁以内称为婴儿期,1~3岁为幼儿期,3~6岁(或7岁)在上学之前称为学龄前期,6~12岁是学龄期。本文以婴儿期(0~1岁)、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3~6岁)、学龄期(6~12岁)划分儿童年龄,进行相关论述和研究。

2 儿童心理行为发展分析

2.1 0~1岁(婴儿期)

婴儿在母体内就具有对客观事物的反射能力,婴儿出生后受到环境的刺激,或者和其他人产生接触,其感觉知觉以及各方面的生理、心理机能快速发展。婴儿刚出生时,大脑相当于成人大脑重量的25%[1]。婴儿技能上的成长是一个系统、缓慢的过程,每一种新技能的掌握都是在下一种技能的掌握做准备[2]。1967年,美国医生W.K.弗兰肯伯和心理学家J.B.道兹编制丹佛发展筛选测验(DDST),用于检测0~6岁儿童的智力,同时能够检测婴儿用大肌肉控制身体的能力,如翻身、爬、坐、行走、跳跃等能力,以及能用小肌肉控制身体的能力,如抓物、画画等。婴儿运动系统的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人们平时常说的大动作发展规律有“二抬四翻六会坐,八爬十站周会走”,以及二岁跑、三岁独足跳等,这些都是大部分婴儿运动发展遵循的一般规律。在精细动作发展方面,婴儿在4~6个月时能够很好地坐立,甚至开始抓取自己感兴趣的物体,在7~8个月时可以双手交替抓握,而一岁左右的婴儿,手指变得更加灵活,可以用画笔在纸上随意乱画,將积木搭到五层甚至更高。

2.2 1~3岁(幼儿期)

儿童在1岁时,大脑的重量比刚出生时增加了一倍,即相当于成人大脑重量的一半,在2岁时,脑重量达到成人脑重的75%[1]。可见,大脑的发育在学龄前阶段是最快的,这一阶段是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大脑发育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遗传基因、生长环境、后天受到的教育以及膳食营养等。因此,为了让儿童的大脑健康发展,家长需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给儿童一定的环境刺激、良好的教育以及充足的营养。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有关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他认为随着婴儿感官和运动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们的行为从重复的偶然性行为逐渐过渡到有目的指向性行为。一旦儿童学会走路,就更容易探索周围的环境,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时家长需要对居家环境做出限制。两三岁的儿童可以用手抓球、抛球、踢球,模仿大人在纸上画简单的图形,即使在这一阶段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各种活动。儿童表现出社会性发展,也就是对其他儿童做的事情产生兴趣,在1岁半~3岁之间。儿童与父母等看护者之间的交流是社会性发展最主要的途径,通常儿童能够通过“察言观色”识别看护者的面部表情和情感语音。学步期的儿童则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的,而模仿行为又多更复杂的语言交流,从而促使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为学习如何解决更加复杂的纠纷做好准备。

2.3 3~6岁(学龄前期)

学龄前儿童的主要发展目标是身体成长、增加认知和熟悉社交环境。过渡到学龄阶段后,儿童的肌肉和骨骼不断发育,他们变得更加强壮。同时不断成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相互协调促进儿童在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方面的快速发展,比如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甚至可以单腿跳,攀爬更协调、投掷更远,更好地接球等。在精细运动方面,儿童能够学会自己穿衣服、系扣子、系鞋带等生活常识,能够画出有形的图案等。随着精细运动协调性的增强以及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儿童已经可以通过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绪,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会产生兴趣爱好,比如绘画、音乐、语言等,家长可以发现孩子身上某方面的特征加以培养。2~8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快速敏感期,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词汇量可以超过2600个,能够理解20000多个词语。当前教育环境不断变化,受学前教育、家长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儿童在语言发展上速度加快。3~6岁是儿童人格发展的敏感期,在某一特定敏感期后,儿童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淡化或消失,所以研究3~6岁儿童生活环境对儿童成长显得尤为重要[3],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和建立规则意识的重要年龄段。

2.4 6~12岁(学龄期)

在6~12岁期间,儿童发展最迅速的脑区主要集中于支持联想思维、语言和空间关系的区域[2]。大脑前额叶皮层不断发展,该区主要负责计划、判断和决策,这些功能有助于儿童把不需要的信息排除在外,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对儿童开展学习活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运动能力不断提高,男女孩子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优势,比如女孩在精准性方面更有优势,而男生在强度大复杂程度低的行为方面发展更好。年龄稍大一些的儿童可以参加一些有规则的、需要手眼协调的运动,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经常运动对儿童控制体重、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自尊和幸福感水平都有积极作用。与前几个阶段的儿童相比,学龄期儿童会花更多时间,与自己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似的同伴交往,儿童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亲密感和归属感,能够通过与同伴之间进行沟通与合作达成目标。同时儿童开始慢慢脱离父母的影响,通过与同伴之间进行比较评估自己的能力,逐渐对自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3 儿童心理行为特征与居家环境的关系

挪威建筑师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了“空间场所精神”这一概念,即人对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人”是空间的使用者,室内设计既要满足使用者的物质需求,又要满足其精神需要。空间中的使用者除儿童外,还有其他与空间产生关系的人,如父母、祖父母、保姆等,都是室内设计师需要纳入考虑范围的因素,需要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儿童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成长变化,在生理、心理以及行为方面都会有不同的改变。考虑到空间场所精神,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充分满足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需求,這对于儿童的性格养成和行为引导至关重要。

4 基于儿童成特征的家居空间设计基本原则

4.1 安全性原则

在进行家居空间设计时,安全性是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低龄儿童还不具有辨别环境是否安全的能力,如果没有考虑空间设计的安全性,家居空间中的构成要素就有可能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危害。儿童的居住空间要尽可能找平,消除室内高低落差导致的安全隐患,做好碰角处理,地面尽量以实木地板铺装,上面可以铺上地毯,防止儿童摔伤。儿童居住空间的材料应充分考虑环保材料,尽量选择纯净的白色和原木色,降低有害气体超标的可能性。对儿童来说,空间尺度感在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上具有重要意义,从心理感受角度考虑,儿童居住空间并不是越开敞越好,过于开阔的空间不利于儿童形成安全感,狭小的空间则不利于空气流通,且会使儿童产生压迫感。

4.2 无障碍原则

无障碍设计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施无障碍,二是环境无障碍。针对所有儿童居住空间中的设施,如床、书桌、玩具房橱柜、卫生间等,都要充分考虑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特点,为他们提供便捷、安全的设计。比如3~6岁儿童出现独立意识,可以考虑为他们设置自己独立的房间,培养儿童的独立自主意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3~6岁儿童身高在88.9 cm~127.2 cm之间,在整体橱柜设计时可考虑这个年龄段儿童的需求,设计玩具收纳、衣服收纳、书籍收纳等区域,便于儿童自己够取物品。

4.3 多功能性原则

设计一般需要具有功能性和审美性,根据不同时期儿童对空间的需求,功能性上有所侧重。0~3岁的儿童还不能实现独立,尤其在学步期阶段的儿童,运动技能还处于发展阶段,身体协调性还比较弱,需要有父母或其他看护者照顾,但这个阶段的儿童处于大脑加速发展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和语言,所以在功能设置上以休息区、游戏区、储物空间为主。3~6岁儿童处于学龄前期,运动技能比起学步期阶段更加成熟,这个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社会性逐渐显现,功能设置上以休息区、游戏区、阅读区、交往区、储物空间为主。6~12岁儿童处于学龄期,身体协调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身体发育变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能够有意识地控制注意力,自己开展学习活动。除了学习外,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需要在群体关系中获得友谊和归属感,有些儿童已经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在功能设置上要以学习区、交往区、个性化区、休息区、储物区为主。

4.4 趣味性原则

在儿童居住空间设计统一于家庭整体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增添能够满足儿童成长心理需求的趣味性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色彩,二是组合型设计,三是个性化设计。在色彩搭配上,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需求,使呈现的效果符合儿童的审美观。色彩反差过强会使儿童产生精神疲劳,因此,家居空间首先要考虑舒适度,尽量选择低纯度和低明度的颜色,这样既能刺激儿童的感知,还可以为居家环境增添一些气氛。家具构成儿童空间的主体,它不应该只提供单个家具的使用功能,还应该具有划分空间、优化环境和延续功能等多种效果[4]。可以通过统一家具的规格,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利用拆散重组的方式改变家具的外形和功能,增加室内空间环境的趣味性,从而满足儿童成长的心理需要。此外,还可以根据儿童的喜好,根据不同主题进行设计。

4.5 可持续性原则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在不断地变化,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会从最基本的满足生理需求到满足精神需求的“成长式”演变。当前很多家长在购买新房时会考虑预留出儿童房的空间,但通常会缺乏系统的设计考虑。如果室内空间不能满足儿童心理和行为需求,购买的家具不能满足儿童生理需求,就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发育,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所以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坚持可持续性原则,虽然设计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但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时期儿童的成长需要,使儿童家居空间伴随儿童一起成长。

5 结语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童年时期是个人最重要的成长阶段,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注。文章通过对0~1岁、1~3岁、3~6岁和6~12岁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把握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的需求变化,提出满足儿童的“成长型”空间设计原则,希望对人们为儿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维·谢弗,凯瑟琳·基普.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7,176.

[2] 戴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兹,露丝·费尔德曼.孩子的世界:从婴儿期到青春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88,405.

[3] 孙繁飞.基于儿童新为特征的儿童房空间利用及家具设计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7.

[4] 李婉冬.儿童空间可变性家具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李增琨(1989—),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建筑室内设计。

叶翔宇(1989—),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室内设计。

猜你喜欢

设计原则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环境的MOOC微课程研究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浅析多层住宅的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