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成因分析

2021-08-11朱丹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摘要:本文从明清两朝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具体分析《浮生六记》《镜花缘》《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女性形象背后展现的中国古代思想以及这一思想的发展和形成原因,为我国古代女性形象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明清文学;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塑造出许多经典的女性文学形象,本文从具体女性形象中提炼出女性形象的共性特征,进而研究我国古代女性社会生存现象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过程。

1 明清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1 《浮生六记》——芸娘

《浮生六记》为清朝人沈复所作,在追求独抒性灵、女性意识初步觉醒起的思想大环境下,作者在记叙爱情生活的过程中塑造出芸娘这一美好动人、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

芸娘具有反抗封建礼教压迫的女性自我凝视意识,聪颖率真、不拘俗套,拥有文学才情和不凡的审美情趣。《浮生六记》:“揽镜自照,狂笑不已。余强挽之,悄然径去。遍游庙中,无识出为女子者,或问何人,以表弟对,拱手而已。”庙会之时,芸娘女扮男装出去游玩,她的行为是对封建时代不允许女性抛头露面这一约束的大胆挑战,展现出男女平等意识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女性思想的进步和女性想要解放的欲望。

芸娘的形象具有复杂性,她虽有反抗意识,但她的视野仍无法跨越封建传统的局限,是一个活在封建传统观念里的女人,这也造成其形象的矛盾性。她对待丈夫恭敬、礼让、顺从,甚至为公公挑选侍妾,符合中国封建传统女性行为准则。她所具有的大爱、自我牺牲精神和对于苦难毫无怨言的忍受精神,是在中国封建礼教经年累月的压迫下的广大女性的共同特质。当沈复失业无收入后,芸娘虽身体欠佳,但又“念绣经可以消灾降福,且利其绣价之丰,竟绣焉”。这种对丈夫和家庭的自我牺牲精神固然是源于芸娘的善心和爱心,更是封建时代给女性的枷锁,男权社会为了自身利益不断压缩女性生存空间,使得广大女性无法挣脱深重的苦难。

1.2 《镜花缘》——女儿国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围绕女性、重视讨论女性问题的作品。

《镜花缘》用夸张的笔法记叙了一个神奇的国度——女儿国。女儿国的风土人情别具一格——女主外男主内,女子穿靴戴帽,统治国家,其工作治国的才智不逊于男子,而男子“裙下都露小小金莲,行动时腰肢颤颤巍巍;一时走到人烟丛杂处,也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那种娇羞样子,令人看著也觉生怜”“也有怀抱小儿的,也有领著小儿同行的”。颠覆古代传统的男女地位,大胆地批判了封建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表达了对男女平权的追求,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和讽刺意味。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魔幻带入现实生活,同时“将人性冲突以及社会矛盾在某特殊的时刻朦胧而复杂的体现进行夸张变形”[1],依靠反串艺术来表现女性地位低下,只能依附于男性生存的社会现实。女性没有行为活动自由,一生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讨好父亲与丈夫、相夫教子,她们力量渺小,无法对自己的悲剧命运进行抗争,小说深刻地描摹了其生存困境和悲剧命运。

书中的女性形象极具新意,是其他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都不曾展现过的,甚至是不符合社会主流观念的“异类”:她们不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不在闺阁绣花织布,而是走出宅门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这种用夸张的笔法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和拥有独立人格和强烈自我支配意识的现代独立女性有极大相似之处,蕴含着现代女性主义反对性别歧视、追求男女平等的意识,这成了这些叛世逆俗的传统女性形象的精神实质。

1.3 《聊齋志异》及《儒林外史》——聂小倩、婴宁、王太太等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塑造了数不胜数的经典女性形象,她们“虽为花妖狐媚,但多具人情”。

聂小倩是封建男性心中完美女性的具象化产物,其人温柔美貌、纯洁温婉,被宁采臣的正气所打动,并且帮助他转危为安,二人终成眷属。婴宁天真可爱,她爱笑的美丽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她与书生王子服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暗示黑暗封建礼教对女性天性的压抑与摧残。此外,《聊斋志异》还塑造了辛十四娘、阿绣等众多或美丽妩媚、或天真率直的女性形象,她们大多容姿昳丽,展现着女性特有的风情柔媚。

本文以现代的眼光破开其中女性美丽多情的形象表层研究其本质内涵。“学界一般将《聊斋》中温婉可人、满腔痴情地深爱着落拓而有才情的书生的女子视为蒲松龄借以实现自我满足和情感补偿的对象”,马瑞芳认为《聊斋志异》爱情故事的本质为“以男权话语创造出情爱乌托邦”[2],这些女性是男权文化关照下的理想主义化虚构人物,他们的唯一价值便是柔弱顺从,取悦男性,她们或用其外在的美貌满足男性对于爱情的幻想,或者奉献自我帮助男性飞黄腾达、避险消灾,一切都是为了为男性父权服务。用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会发现《聊斋志异》有严重的物化女性倾向,这些女性形象略显单薄的原因正是在于她们作为男权的附庸品而并未彰显真正的自身价值,她们不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是否对男性有益成为评价她们价值的唯一标准,没有将她们的品行才情、对社会的贡献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这也是封建时期文学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的一大弊端。

这类情况在《儒林外史》中也有所体现,作者着力刻画“社会风气污浊不堪、官僚制度和吏治黑暗腐败、封建礼教腐朽虚伪的环境下”[3]的女性,如贤良淑德的“八股才女”鲁小姐、渴望妻凭夫贵的王太太等都是男权社会的附庸物,女性没有真正作为独立个体的意识,她们的心灵扭曲愚昧,用封建价值观物化自己,不得不吞食着自由生存权利被剥夺的苦果。这些女性形象的命运悲剧中暗含吴敬梓“对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的嘲讽与批判”[4],书中也针对男女平等、女性人格独立等现在依旧具有探讨意义的问题[5]进行了深刻思考,反性别压迫与反封建的目的是交织重合的。

2 对于明清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特征的辩证性思考

在明清文学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各有特点的女性角色,通过矛盾分析法,能够总结出其个性中的共性,以小见大,将女性形象拓展到时代价值观和封建礼教的具象内核。

无论这些女性形象是作为作者心中的完美女性存在,还是作为旧时代真实写照的记录存在,其中都蕴含着封建女性价值观,包含了封建社会对女性行为准则、女性社会地位、女性生存支配权等方面的要求,如薛宝钗重视功名利禄、恪守妇德的特质就体现了封建礼教制度和科举制度对她思维的渗透和影响,也展现了书院制度、八股文章使得“科举更加功利化”[6]的社会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明清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服从于社会家庭的要求,自发地把自己置于男性附属地位,忍耐、牺牲、顺从成为这些女性形象的共同特质。

这些形象又体现了我国女性意识的早期觉醒,芸娘反抗封建礼教,灯会出游;黛玉厌恶世俗功名利禄,道破科举之士为“只知孔孟程朱的‘书呆子”[7],这些都体现了明清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即对陈旧价值观的重新审判和反对,具有反封建和反男权的双重进步性,女性意识觉醒的精神内涵映射到作品中,便形成了一批女性形象所共同拥有的叛逆特点。

3 明清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展现的古代思想发展

3.1 经济

明代中国的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随之提高,农产品种类增多(引进了玉米、甘薯等农作物),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也使农业发展更加繁荣,明初明令规定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太祖令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又税粮亦准以棉布折米。”此令推行,收效显著。棉花种植地域及面积扩展迅速,产量大增,江南及关中植棉尤为普及,并涌现出一批植棉专业农户。明代農业手工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国内的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各地交易往来不绝,流通领域扩张,工厂手工业迅速发展,城镇增多,明朝时期中国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基础下,商品经济的交易模式改变着民间思想,与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民主平等思想随之发展的轨迹类似,我国明清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男尊女卑的畸形观念,逐渐追求相对的男女平等。这种思想映射到文学作品中,相应地产生了芸娘、林黛玉等一众异于主流价值观的叛逆女性,她们反抗世俗礼教,追求自身幸福,寄寓了作者对时代女性生存现状的审视。

3.2 文化

明清文化发展的一大特点是越来越注重“人”的个性抒发,不兴古板僵硬的八股文、宏大却空泛的骈文。明清文学中小说、戏剧、诗词等市井文学发展得欣欣向荣,清代袁枚所提倡的“性灵说”更是主张独抒性灵,重视人内心真实本我性灵的深度挖掘与抒发,文人们“进一步体悟到本我与自然形式所内涵的美的相似”[8]。同时,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如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通过文字记录了他对于社会现象的观察,在灵隐寺,他对着装艳丽的妇人们感到“流香转艳”[9],与针对女性要求温顺守节的封建礼教相比,这种欣赏而非批判的眼光展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思想的开放和对女性地位的肯定。在这种文化风气的影响下,明清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多地被赋予了美好的品格,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贾探春才情艳艳,令人啧啧赞叹,其所作诗词意境高远、言辞精巧,可见此时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凝视不再将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物,而是以欣赏的眼光衡量其自身的才华能力。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古代的主流教育是只面向男性的贵族式教育,“女性被排斥在国家正规教育体制之外”[10],但明清社会依然产生了不少女性教育,主要出现在社会中属于中产阶级以及贵族阶级中,这种封建教育的形式多为家族长辈相教或者请先生进行私人教学,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曾担任过林黛玉的私人老师。全民学习有利于提高公民整体的文化修养[11],虽然明清时期女性教育仍未达到社会普及的程度,但女性受教育权利的逐渐扩大也确实使明清时期社会中有才华且在文坛崭露头角的女性逐渐增多,社会文坛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独属于女性的声音。与这一社会现实相匹配,此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表现重心和价值取向发生微妙偏移,人们开始进行非传统视角的女性凝视,并且去除物化女性的陈腐观念,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进行评判而非男权附属物的新视角象征了我国时代思想的进步。

4 结语

事物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也在缓慢进步,也表现了我国人民思想逐渐成长健全的过程。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从这些女性形象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我国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良性发展,这些作品记录真实的中国女性时代生存环境,作为考证历史的重要证据而存在。从明代至清代短短几百年间,文学作品中展现的女性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显著变化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肯定,开始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评价女性的人格意义。通过研究明清女性形象,得到关于女性地位的思考,有助于以更加现代的视角发展我国女性主义文学。

参考文献:

[1] 徐紫薇,薛芳芳.论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对可然律或必然律的回应:以《百年孤独》为例[J].神州,2018(29):1-2.

[2] 尚继武.《聊斋志异》《镜花缘》女性形象异同论[J].明清小说研究,2014(04):106-116.

[3] 商奕.《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情绪与讽刺艺术[J].汉字文化,2020(20):52-53.

[4] 徐梦晓.《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情绪及其命运走向[J].汉字文化,2020(20):54-55.

[5] 邓叶倩.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及其影响[J].汉字文化,2019(14):66,79.

[6] 陈心雨.论科举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J].汉字文化,2020(19):14-15.

[7] 孙锦鑫.论明代八股文考试利弊及其当代启示[J].汉字文化,2019(14):22-23.

[8] 徐紫薇,薛芳芳.从“自然的人化”到“人的自然化”——生态美学视域下人的解放[J].大众文艺,2019(05):228-229.

[9] 罗泳镱.《徐霞客游记》的文史价值与人文情怀[J].汉字文化,2020(20):42-43.

[10] 凌欣怡.论中国女性受教育的权利[J].汉字文化,2019(16):167-168.

[11] 陈镌锜.《礼记·学记》中的教育原则及其现实意义[J].汉字文化,2019(18):34-35.

作者简介:朱丹(2000—),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老师:程嫩生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