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意识在陶瓷雕塑中的设计与制作

2021-08-11李玉玲田晓冬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

李玉玲 田晓冬

摘要:现代社会日益发展,人们对艺术的欣赏与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更关注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传统陶瓷雕塑与现代情感的结合更贴近生活,满足人们对现代艺术文化的需要。

关键词:陶瓷雕塑;情感意识;设计与创作

中图分类号:J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在如今,陶瓷雕塑的影响力仍居高不下,依旧是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陶瓷雕塑中的情感意识源于创作者,创作者受到社会环境、审美、心理、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将情感融入作品的设计、制作与成品中。本文从创作者与作品着手,深入讨论情感因素在陶瓷雕塑中的体现。

1 情感意识设计

如今,艺术品已不只是一个物件,其形式从过去单纯地表现美过渡到表达自我,既有可能是借以表达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承载体,也有可能是人类某个黑暗悲观的瞬间爆发出的艺术结晶。人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人的情感体验丰富,所以由人所创造的陶瓷雕塑也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1]。

一个作品诞生之前,作者会先在脑海里构筑它的效果图,想象构思作品的大致轮廓、质感,再试图将它安置在合适的背景地点,形成一个朦胧完整又和谐的画面,后再着手制作。这个过程是作者个人情感的沉浸式感受,它不完全真实,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反映创作者对现实的思考[2]。因此,人的情感意识是一种心理映射,可以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融入作品里[3]。当作者个人有非常强烈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表现时,作品所呈现的情感意识亦会随之加强,如图1是斯洛伐克艺术系学生Martin Hudá?ek(马丁·埃克)的雕塑作品,名为The Child Who was Never Born(《从未出生的孩子》)。这是一个反堕胎雕塑,通过不同的材质表现生命存在与消失的状态,母亲跪地手捂胸口的痛苦神态和孩子伸出手想要安抚的动作使整座陶瓷具有极大的情感表现力,一种浓烈的关于“生命”的情感喷薄欲出,使观众能迅速进入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世界,产生悲剧般的情感共鸣。这里的情感意识设计表现了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4]。人的情感从创作者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中体现出来,包括对生命的关怀以及社会形态、人文思想和精神,创作者不仅仅关注客观物质的存在——陶塑雕像的外在形态,还将饱含情绪的内在情感投注到作品中。可以看出,创作者自觉的情感意识设计是当代设计往高级方向发展的原因[5]。

2 情感意识在陶瓷雕塑里的表现方式

体现情感意识的根本在于创作者,不同的创作者有不一样的思维、认知和喜好,所创造的作品风格特点、表现手法和呈现效果都有所差异[6]。从最直观的陶瓷雕塑造型出发,情感意识的表现方式就有繁简之分,下文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两组作品[7]。

图2和图3是曾章成先生的雕塑作品《圆圈游戏》和《我们爱你!爸爸!》。曾章成先生的作品极具个人风格,即用超现实主义突破现实主义的壁垒[8]。他擅长在作品里用繁的手法刻画惟妙惟肖的表情与动作,如《圆圈游戏》里围成一圈的婴儿脸蛋,这些脸蛋挤压之下的微笑、皱眉、忍耐的表情既真实又夸张。《我们爱你!爸爸!》里孩童坐在人脸跷跷板上玩耍,被挤压的扭曲的人脸和坐在跷跷板上开怀大笑的孩童形成了明显的对照,尽显超现实主义的魔幻色彩,此种传递夸张、诙谐、逗趣的视觉表达手法也反映了作者所要倾注的情感[9]。

图4和图5是易乐平先生的《南音》系列雕塑。这套雕塑作品以简来表现奏乐女子的风雅,用弧线勾勒奏乐女子的曼妙身姿,其中发髻、脖子和腰身纤细而流畅,胸、臀、腿和衣摆是圆润的曲线,五官与手则极尽简化,整体造型富有张力,纤细与丰盈的视觉反差表现了女子韵味,传达出素雅的中式禅意之美[10]。“简”的艺术手法突出了作品的重点,删去一切不必要的物质形式而取其内在特点,反映了创作者对女子曼妙身姿的表现和思考,是对艺术要素的舍取的技巧运用[11]。

因此,繁与简适用在不同的艺术要求上,艺术作品中的简不比繁简单,繁也不单单是多要素的结合。这些艺术要素的融入取决于他们所想要表达的创作观点以及在艺术世界里所产生的感情,需要创作者仔细斟酌[12]。

3 国内外情感陶瓷雕塑设计与制作

任何陶瓷雕塑的制作都离不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筛选,处理过的资料是作者的创作素材,作者根据素材所得的灵感构思陶瓷雕塑的设计初稿,再结合工艺制作,最终获得成稿[13]。有的创作者比较谨慎,会反复修改设计稿重新进行创作;有的创作者比较随心,画完大致的设计稿就直接创作,创作的过程随心而走,会将某个剎那迸发的灵感注入作品里[14]。在一件作品里,情感意识可能是有形的造型、质感或凹凸不平的肌理,也可能是无形的氛围、感受或个人偏好,不论有形还是无形,只要是优秀的情感意识设计作品,就能打动观者[15]。

国内的陶瓷雕塑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当时的陶瓷雕塑以制作兽类为主,应人们寻求神兽庇护的需求,多为麒麟、龙等作品,有着寄寓期望的情感。到了明代,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国外佛教文化的传入,使瓷佛成了这一时期的代表,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内心平和、寄望神明的情感。清朝的陶瓷雕塑工艺技艺进一步提高,所制造的瓷器精美绝伦,纹饰精致繁华,因为海外市场的大量需求而形成批量生产模式,但这一时期作品的个人情感意识要薄弱一些[16]。到了现代社会,社会愈发开放,人们也有了更高级的情感需求,现代3D打印等高科技让我们可以创作出更多天马行空的作品,作品的情感表达空间更大,艺术创作手法也更加多样,陶瓷雕塑文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7]。

国外的陶瓷史起步较晚,起初由中国传入中东,再由中东传入西方,所以在制陶方面落后许多,又因为技术不成熟,所以在陶瓷雕塑这方面的发展就更晚了[18]。但西方国家的文化复兴等人文运动的展开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快速发展,西方作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会把所具备的开放、自由、浪漫和丰富的想象力都汇聚在作品里[19]。如图6是俄罗斯艺术家Sergei Isupov(谢尔盖·伊苏帕夫)的雕塑作品,把俄罗斯绘画与超现实主义相结合,具有真实又带着荒谬、戏剧性的视觉感受,能从中感知到作者不同于常人的艺术态度[20]。如今,西方陶瓷雕塑工艺已然成熟,又辅以开放的环境,未来的陶瓷雕塑文化仍在不断探索发展。

4 结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陶瓷雕塑的工艺顺应时代的发展。一方面,从写实风格到抽象风格的,甚至是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演变,从满足大部分人的审美需求到满足个人的情感艺术需求,从服务他人到愉悦自我,这都表明陶瓷雕塑艺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另一方面,陶瓷雕塑的历史源远流长,岁月的洗礼让陶瓷雕塑文化既有古韵,又富有新机,创作者的意识便是这“新机”之一,通过剖析自我,以陶瓷雕塑为载体,把个人的情感意识与现实世界相联结,做出有深度、有思想、有价值的作品,使得作品在展示的过程中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 江欣欣,汤箬梅.公共环境中治愈系景观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72-74.

[2] 吕舒婷,孙琦.视觉传达中的可持续性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下),2018(13):46-47,49.

[3] 刘昱彤,梁晶.诗意空间的创新营造艺术[J].大众文艺,2019(17):75-76.

[4] 周超,陶蓓蓓,汤恒亮.“认知心理”视角下的设计概念生成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18(20):61-62.

[5] 张俊谈,熊瑶.浅谈澄泥石刻艺术的发展之路[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15-17.

[6] 杜鹃翃,孙鲁宁.浅析南京城市景觀中的群雕与公共艺术的联系[J].大众文艺,2019(22):121-122.

[7] 吴佩兰.论城市雕塑中的艺术审美和人文情怀[J].大众文艺,2019(20):110-111.

[8] 张萱.浅谈经典的城市雕塑建筑对城市文明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9(18):143-144.

[9] 孙雨萌.传统与创新:南京老门东公共雕塑审美与文化意义[J].大众文艺,2019(18):124-125.

[10] 赵菁,张乘风.浅析古代在当代玉雕中的艺术性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52-53,56.

[11] 杨荟,李雪艳,陈玮.陶瓷在南京地铁中的设计应用[J].大众文艺,2019(14):108-109.

[12] 盛金成,孙献华.陶瓷材料在装置艺术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8(22):113-114.

[13] 王馨翊,朱一.六朝古都的动物形象瓷器探究[J].大众文艺,2019(24):112-113.

[14] 吴琪,耿涛.知觉心理在空间形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10):96-97.

[15] 倪庆,邢雯.伊瑞克提翁神庙女像柱赏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33-35.

[16] 罗雅,邵晓峰.陶瓷艺术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创新设计[J].大众文艺,2018(19):59-60.

[17] 李何健,李雪艳,郁慧璇,等.传统木工艺的现代化设计——以文创日用品为例[J].家具,2018(05):83-87.

[18] 刘雅迪.浅谈室内设计中的虚实效果[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86-87.

[19] 时潇潇,李雪艳.生态设计文献综述[J].大众文艺,2018(24):76-77.

[20] 程剑飞,陶蓓蓓.空间语境下的根雕艺术美学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21):44-45.

作者简介:李玉玲(1997—),女,广西玉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田晓冬(1959—),男,安徽阜阳人,本科,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公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