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传承下工人村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

2021-08-11张炜王明惠石林韩笑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更新保护

张炜 王明惠 石林 韩笑

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工人住房问题,全国范围内建设起成批配套的工人公寓。80年代后期,工人住区被纳入工业遗产保护范围。本文以工业生产背景下工人的居住空间为研究方向,以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为研究目标,分析我国特殊的工业价值文化,旨在充分挖掘工人村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工人村;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更新;沈阳铁西区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2

自1990年以来,中国城市建设以更新再生为主,城市发展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的分层和空间分异现象的凸显发生巨大改变。工人村作为一种特殊的居住空间,经过阶段性演化与衰退后,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工人村是历史时期的直接反映,体现着城市文脉。当前,大部分研究聚焦于工业区与工业厂房,对工人村留存的工业文化遗产关注寥寥,如何衡量评判这类遗产的价值,值得我们研究思考。

1 工人村工业文化遗产的形成

工人村大多是由政府拨款建设的工人集中住宅,始于西方重工业国家。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批工人住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我国工人村的建设始于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由苏联参与住宅区、厂房、学校的建设,随后模仿苏联风格的工人住区在全国興建。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扩大,人口激增,工人村集体住房模式已不能满足人口需求,政府开始组织扩建、改建加盖,居住环境得到一定改善。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转型。改革开放后,以公有制为主的企业产业下滑,工人面临下岗危机,工人地位下降,同时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加速了工人村的衰败,曾经风光无限的工人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旧”“落后”“危房”成为工人村的代名词。进入21世纪后,除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得以保留外,大量老旧工业建筑遭到拆除。

2 工人村工业文化遗产的特性

工人村建设之初呈围合形态,以街坊式分布,以多条轴线纵横交错分布;配有公共院落,以体现社会主义的平均性,向心性的内部空间具有配套的服务设施与绿化休憩空间;整体风格以红砖绿瓦为主,这种设计也成了一种时代风格。除此之外,工人村内还建有配套的学校、医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这种“足不出街坊”的设计,使邻里之间的关系得到加强,社会关系网络密切。工人村的设计规划营造了良好的居住氛围,为以后的住区设计提供了范例。

苏联街坊式的布局设计也有其弊端,如教条主义严重,构图比例强调几何对称,布局十分死板,致使有些建筑为正东朝向,日照不足,夏热冬寒,并不适宜住人。当时的住宅设计以苏联人均9m?为标准,并不符合中国人均4m?的实际情况,于是提出了“远近集合,以远期为主”的口号,多家合住在一起,之后生产力提升,再转变方案,虽然之后的设想没有实现,但这也是当时比较符合国情的权宜之计。例如,长春的一汽工人住宅、沈阳铁西工人村[1]、北京百外庄小区等都是典型的苏联式规划产物。

以沈阳铁西区为例,沈阳在历史上经历了清政府、民国时期、伪满洲时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承担起发展重工业的责任,素来有“共和国的长子”的称号。铁西区在经历辉煌的发展后,也不可避免地衰落。其在渴望转型与振兴的大背景下,经过十年发展,发生了巨大转变,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人居住区。沈阳是工业文化历史名城,铁西区的改造是其弥补工业遗产缺失的重要范例。

3 工人村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包括工人村在内的众多工业遗产的发展困难重重,影响老旧工业遗产去留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历史文化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经济利用价值等[2]。我们不能任由历史工业建筑消失,但也不可勉强保留工业遗产,梳理工人村的工业遗产价值,同时以沈阳铁西区作为借鉴案例,为这类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时代性价值

工人村工业文化遗产是工业时代特定的产物,反映着时代性的社会主义理想与社会主义观念,真实地反映了国家生产制度。工人村作为我国工业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见证着我国60年的工业兴衰史与工人生活变迁史,是一所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工人村内常见的五星标志、色彩浓郁的“红房子”、苏联风格强烈的建筑序列号、栏杆装饰上的纹路,无不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充分展现出了工人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 环境文化价值

现今,大部分城市缺乏地域特色,没有充分体现出城市文化。多数工人村不重视发展,作为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其规划构成、建筑特色是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老工业城市发展的空缺。在我国,较为典型的工业城市有武汉青山、四川嘉阳、沈阳铁西、河北开滦,当地政府积极发展保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遗产。不同区域的工人村相似却不相同,工人村的结构布局与建筑形态受当地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结合地貌特征,充分融入地域特色与风土人情,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工人村。以四川嘉阳工人村为例,因地势高差较大,工人村依据地貌地形依山而建,布局成组团形式,错落有致,形成了空间层次丰富的布局。

3.3 艺术文化价值

工人村内的建筑多建于五六十年代,苏联式建筑风格与中式风格融合,艺术性十分显著。无论是住区整体分布样式,还是细节装饰,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建设之初,以苏联技术为主,风格上受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美学的影响,如沈阳铁西区工人村内143栋起脊闷顶苏联式建筑,整体布局轴线对称,体现出紧凑感、秩序感、均衡感;建筑以二层或三层为主,单体外立面呈三段式对称布局设计,屋檐以红砖装饰、多层次的仿石砌檐口处理,门窗比例适当,各个单元门为拱形,有对称的三角形山花花纹图案。这些细节上的处理体现出了西方建筑严谨的数字几何比例关系。除了西方元素之外,工人村也不乏中式建筑元素,如沈阳皇姑区三台子工人村,部分单体建筑屋顶整体仿中国古代建筑硬山顶样式,造型简单大方。这些融合了东西方审美的建筑展现出了工人村工业遗产的美学价值。

3.4 经济利用价值

我国大部分的工人村工业遗产处在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较优越的地段,一些保存较为完整、艺术价值高的工人村具有再生价值和综合增值价值,文化资源价值与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可以通过修缮与改造发挥其再利用的价值。例如上海曹阳新村,是我国第一个着手建设的工人新村,经过1951—1977年[3]这20年的建设,曹阳一村到曹阳九村的占地总面积达180hm?,居民达10.71万人,成为我国工人新村建设的典范。类似上海曹阳新村这类极具代表性的历史符号,必须进行修缮和发展保护,除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外,还有利于保护工业城市的文化遗产。

4 工人村工业文化遗产现状

4.1 整体老化现状

经过60年的岁月洗礼,物质性的老化使工人村面临建筑破败、内部空间拥挤的问题;功能性的老化使工人村面临公共服务设施滞后、交通路线不畅的问题;另外,工人村周边环境缺乏管理,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缺乏。

4.2 价值未充分发现

西方国家比较重视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自20世纪70年代起,英国政府就对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再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工业复兴的政策,并进行了保护与再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4]。相较之下,我国在这方面落后了十几年,对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存在严重不足和实践误区。一些地区将这类遗产看作负担,当地政府允许大规模拆迁、清除或者改建,部分开发商为了经济效益将工业旧址夷为平地,在此进行商业开发,也有部分开发商将工业文化遗址当作营销噱头,使工业文化遗产遭到二次破坏,留下了无法修复的伤痕。这类“保护性”伤害事件逐年增加,只有正确、合理、适当地开发利用工业遗址,才能给城市带来经济效益。

4.3 模式趋于同质化

工业文化遗产改造成功的优秀案例有许多,国外较为典型的有德国鲁尔工业区、意大利都灵工业遗址改建公园等,国内较为典型的有北京798艺术区、上海8号桥。这些案例的成功,使大批工业遗址借鉴改造模式,多地改造呈同质化趋势。成功的案例虽有一定的借鉴性,但也需因地制宜,根据本地条件进行个性化保护发展,不可全部复刻照搬,不可忽视人文条件、空间环境、历史文化沿革,否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导致工业文化遗产转型失败。

5 工人村工业文化遗产更新策略

铁西区工人村作为我国建设规模较大、建设时间较早的工人村,是当时工人阶级新生的象征,得到了全国乃至国际社会的瞩目。进入20世纪,铁西区工人村也是较早一批进行改造与保护的地区,铁西区的成功改造为此类研究提供了范例,但改造也存在众多不足,有些地方略显粗糙,破坏了整体美感,后期维修精力不够,出现了一些区域没有得到修缮的情况,地段之间的关联略显不足,这是工人村工业文化遗产改造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前文的分析,现总结出以下保护与更新措施,旨在为此类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5.1 强调精神和非物质文化多元共存

工人村这类工业文化遗产因其居住功能的特殊性,相较于其他工业遗产,物质文化价值略显不足,建筑技术先进性不足,建筑结构科学度一般,建筑跨度不够大,再利用空间不足等。研究此类工业文化遗产,应从精神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方面考虑,从生活形态、城市文脉、场所记忆等精神文化出发,划分不同区域,找寻相关价值,体现出每个工人村的独特性、稀缺性和特殊性。

5.2 凸显居民与空间记忆的系带

工人村居民是见证社会意识和风土人情的当事者,是城市记忆证据的提供者。工人村内的居民多是对工人村有特殊情感记忆的退休职工,对这片生活几十年的空间有特殊的空间记忆,已经维系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具有凝聚力的社会空间氛围,呈现出居民整体的同质。缺了这份感情,空间记忆就失去了它的独特性,居住者始终是空间文化的元素载体,只有以人为出发点对工人村进行保护与更新,才能更好地保护与还原工人村的真实性、完整性、原真性。

5.3 采取有机更新的模式

保护较为完好、损害轻微的建筑,不仅具有历史文化的观瞻价值,还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可适当地开发利用,让其在城市生活中发挥作用。对于此类建筑,应采取有机更新的模式,有侧重性、选择性地进行保护与改造。

铁西区工人村有机更新可为研究提供借鉴,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基底环境改造、提升建筑功能、对公共空间的适当植入。基底环境更新,即在建筑布局与风貌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修筑新的道路、修整公共空间、维护绿化,达到整体的有机更新;提升建筑功能不应大动土木,要在保留原建筑的基础上,对建筑局部进行修缮和改造,在保留原始记忆的同时,向现代生活靠拢;对公共空间的植入是指对留存的老厂房等非居住性的建筑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办公、商业服务或展示空间,既充分利用了旧有建筑,又节约了建设经费。以铁西区工人村为例,内部4栋非住宅建筑被改造为生活馆、展示馆、名人馆,相邻的建筑中植入了影吧、书吧等,满足了不同人的文化需求。

6 结语

工人村内的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理应受到重视,不可被忽略。工人村工业遗产与其他工业遗产相比,除具有历史性、经济性、艺术性等普遍价值外,还具有人居环境、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基于以上价值特点,对我国工人村工业遗产的保护应该做到双向并行,不仅要对其建筑实体环境进行维护修缮,而且应该从历史人物角度出发,将两者相结合,促进其遗留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參考文献:

[1] 郇滢.基于遗产活化视角下的大庆市红旗村干打垒群保护探索[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8):34-37.

[2] 孙捷.工业遗产社区价值评价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3] 吴晓,强欢欢.基于社区视野的特殊空间研究——管窥当代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8.

[4] 彭雪.英国铁桥峡谷保护与利用实践[C]//2014年中国第五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北片区会议论文集. 2014:353-360.

作者简介:张炜(1972—),女,山东青岛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更新保护
燃烧驱动连续波化学激光器的喷管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