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影与现实: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法律题材电影创作启示

2021-08-11贾树平

艺术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熔炉现实主义

摘要:近些年,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占据了韩国电影行业的半壁江山,尤其是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通过现实与艺术的碰撞,表达艺术创作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恶,引发公众对现实的思考,在韩国本土市场产生极大反响的同时,也受到了中国观众的一致好评。本文在分析兼具现实主义和法律色彩的韩国电影《熔炉》的人物创作、艺术手段和结局特点的基础上,从题材选取与剧情改编、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传播方面,对如何立足现实主义视角进行法律题材电影创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现实主义;法律题材;电影创作;《熔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9-00-02

1 现实主义法律题材电影发展引发的思考

21世纪以来,韩国电影异军突起,一改20世纪七八十年代萎靡消沉之气,在世界电影界占据一席之地,现实主义电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现实主义”一词起初是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基本方式被提出来的,以真实反映社会现实为基本特征,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它提倡客观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随着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现实主义元素也被移植到影片创作中,现实主义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应运而生。这类影片主张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与不堪,挖掘人性的丑陋与复杂。韩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以直面社会敏感话题著称,具有强烈的核心指向性,蕴含着鲜明的情感意向,其主题主要分两类:一类以法律公正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为核心,另一类以对政治的讽刺、反思或警醒为核心[2]。

第一类现实主义影片多以真实案件改编,以犯罪事件为切入点,以司法制度不公正作为主题升华,可归为法律题材电影,如《素媛》《熔炉》。这些电影在韩国本土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更引发了公众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其中,《熔炉》更是凭一己之力推动了当年案件的重审和“熔炉法”的出台,完善了法律漏洞,强化了对儿童权利的保障。韩国现实主义法律题材电影对我国法律题材电影的创作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值得广大电影人探寻其成功所在。本文围绕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熔炉》展开分析,讨论我国法律题材电影应如何立足现实主义视角进行创作。

2 现实主义电影《熔炉》的创作分析

2.1 影片剧情介绍

《熔炉》是以孔枝泳基于真实事件创作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以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教师性侵学生的事件为蓝本展开叙述。

来自首尔的美术老师姜仁浩来到雾津市一所聋哑学校慈爱学堂任教,发现学校被一种压抑、令人窒息的氛围所笼罩。在目睹妍斗被尹慈爱老师溺罚,民秀被朴老师拳脚相加后,姜仁浩觉察到不对劲,与人权保障中心干事徐友真共同调查,发现学校存在性侵等犯罪行为。在揭发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警察与学校勾结,市政府和教育厅相互推诿,两人只得依靠新聞舆论的力量来讨回正义。然而,犯罪者利用权力和利益疏通案件,以轻刑逃脱惩罚。不公的判决致使全民秀选择与朴老师同归于尽,其他孩子虽然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恢复了正常生活,但犯罪者也逐渐复职,大家所期待的法律正义最终没有到来。

2.2 电影中人物、艺术手段与结局创作上的特点

2.2.1 人物塑造:众生相的刻画

电影《熔炉》以平凡且普通的美术老师姜仁浩为切入视角,塑造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形象,激发了观众的同理心与情感共鸣。在刻画校长等反面人物时,更多的是勾勒其内心深处的邪恶以及这种邪恶所衍生的恶势力,即犯罪者背后通过利益勾结形成的“犯罪—包庇”集团,将反面人物的内涵延伸到犯罪者背后的强权势力上,揭示了电影真正批判的“反面人物”。

在对边缘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旁观冷漠的老师、接受金钱和解的受害者家属、恃强凌弱的校长夫人、愚昧无知的教徒,审判观众席上集体抗议的聋哑人……到处都是现实生活的缩影,社会百态、人情冷暖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生活剪影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在不经意间敲开了观众的心扉。

此外,人性的复杂也是人物塑造中不可忽视的元素。影片中坚守正义的检察官,收到姜仁浩发现的关键证据后,背弃职责将证据藏匿,沦为特权阶级的帮凶,显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多变。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姜仁浩的母亲,她原本要求儿子独善其身,见到孩子们后选择支持儿子。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也无法简单定义,趋利避害是本能,但在利益和压力的迫使下,有人向善,有人向恶,这就是人性的复杂。揭示人性的复杂是韩国现实主义法律题材电影的主要特征之一,每个形象都贴近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能使观众感同身受。

2.2.2 艺术手段:声音、色彩与节奏等元素的运用

《熔炉》对真实发生的案件进行艺术化处理后,将其搬上银幕,旨在通过影像加故事的视觉冲击揭示社会的黑暗和司法的不公正,运用了大量的惊悚、悬疑、暴力元素强化渲染气氛,提高电影的商业价值,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电影中,姜仁浩下班时听到女厕所传来叫喊声,幽暗的走廊、压抑痛苦的尖叫,配合诡异的音乐、惨淡的灯光、阴冷的色调,营造出了令人不安的恐怖氛围。当他准备打开厕所门时,悄无声息出现在背后的保安更是让人心惊胆战,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另外一个凸显惊悚与悬疑的片段是妍斗为躲避校长侵犯躲在厕所隔间中瑟瑟发抖,而校长排查一个个隔间,门打开、关上的声音制造出了紧张和刺激感。当妍斗抬起头时,镜头定格在校长从厕所隔板顶上露出的奸淫笑容,让人不寒而栗。加入惊悚与悬疑元素进行艺术化处理,不但能起到激发观众观影欲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还能渲染恐怖氛围,奠定故事的基调并暗示剧情的沉重压抑。影片还运用暴力美学的元素刺激观众的视觉感受,增强视觉冲击,以便观众代入情感和产生共鸣,从而自发地对影片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反思。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元素是建立在本土观众的审美基础上的,多采用缓及注重细节的镜头表现[3]。

2.2.3 结局设置:悲剧的震撼

《熔炉》取材于真实事件,具备一定的戏剧基础与完整的故事情节。电影整体上以姜仁浩和徐友真发现聋哑学校校长等人性侵犯学校残障儿童,继而与孩子们走上维权之路为主线,以不断揭露校长的犯罪行为推动情节发展,但电影并未着重叙述犯罪,而是通过贯穿其中的法庭审判来强化情节,没有一处明指司法不公正,却又处处透露出对司法的批判,用无声却有力的情节呼唤着法律的公正。

在情节设置上,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当属“正不胜邪”的悲剧结局。坏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民秀和朴老师同归于尽,姜仁浩在警察的高压水枪下竭力抗争,直至民秀的遗照跌落摔碎,预示着斗争最终失败。影片以“大悲”收尾,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弱势群体的无能为力,作为权利救济的法律被利益集团所操控,形同虚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同时,受“善有善报,恶有惡报”的价值观影响,大众观影时更希望看到圆满的大结局,产生舒心的观影感受,但完美结局往往导致观众对电影深意的漠视。悲剧式结局则因为好人饱受苦难但诉诸无门,坏人无恶不作却逍遥法外,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悲愤情绪,使其良知在触摸社会阴暗面的过程中得以唤醒,达到电影反作用于现实的目的,加速现实中立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革新等的进程[2]。

3 对我国现实主义法律题材电影创作的启示

3.1 强化题材选择与剧情改编

麦克斯韦曾指出现实主义是“当代社会现实的客观再现”,社会真实事件是韩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重要资源,相较于虚拟的故事更具有社会代表性和说服力。我国不少法律题材影片聚焦于宏观视角的主旋律故事编纂,与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脱离,因而在创作过程中,应从社会小人物的视角进行观察,积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展现普通社会的善与恶。《熔炉》就立足于社会现实,根据真实案件改编,以普通群众的视角来观察残障儿童的命运,且没有所谓的“主角光环”,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与代入感[4],促使韩国全民探讨儿童权利保障问题。

然而,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会因为贴近现实生活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也会因为太过真实而适得其反,令观众无法在影片中释放情绪。事实上,电影的精髓不在于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在于对其中情感与情绪的把握,“现实”只是素材,真正有生命力的是让观众能够产生移情作用的真实感[5]。所以,对现实内容进行改编,实现真实事件与戏剧演绎的虚实照应是创作的必要环节。在保留真实事件主干的基础上,创作者基于现实的观察和理解诠释具体内容,表达自身的认识内涵和价值取向,既能提升影片故事的真实性,又能满足观众对未知故事情节的需求。

3.2 实现商业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

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艺术性是具备商业性可能的前提,而商业性为艺术性提供展现舞台。韩国电影在叙事结构上不断推陈出新,寻求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以《熔炉》为例,表面上采用线性叙事,实际上是在类型框架下镶嵌新类型来构建剧情。以校长等人对残障儿童实施性侵的行为为叙事动力,以给校长等人定罪为线索,以事件后残障儿童的苦痛和社会各方的反应为情绪穿插,构成叙事冲突各方和逻辑线索[6]。电影涉及犯罪案件侦查、儿童保护,但突出表现的还是司法审判,多种叙事类型的糅合,使其成了韩国电影独创的复杂类型电影,体现出了艺术探索的求新求变。电影在进行艺术创新的同时,也将大量商业元素融入类型化叙事中,如犯罪叙事时的暴力恐怖元素、法庭对峙时的悬念元素。

我国电影人应在现实主义视角下对法律电影予以艺术性塑造,增强影片的可观性和提升电影的内涵,以商业化外衣进行包装,扩大影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双轨并行。

3.3 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传播

韩国现实主义题材法律电影关注热点事件,以影片关照人生,挖掘人性,描绘底层苦难,体现了对现实社会深沉的人文关怀。电影关心社会底层群众的生存与生活,展现主角的悲惨命运,从现实主义视角阐述造成人物不幸的社会、政治、制度原因。其次,韩国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法律电影虽然通过揭露社会的不堪来批判司法的不公正,但并不意味着电影所传播的价值观念是贬毁社会的、是负面的。从《熔炉》来看,姜仁浩最后所说的“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自己,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才是核心的价值导向,电影以此警醒在社会中迷失自我、冷漠自私的旁观者,希望唤醒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事件,维护人们的道德底线和生存尊严。

我国法律题材电影以反映法律人追求真理、献身法治的崇高职业精神为主,在人文关怀的表达和对全社会的价值指引方面尚需加强。未来的法律题材电影应在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将人文关怀巧妙融合,并借此实现对全社会的价值引导,使更多高质量的法律题材类影视作品进入观众的视野,发挥其独特的法治教育功能[7]。

4 结语

《熔炉》揭示了法律触及不到的阴暗面,肯定了始终为正义而战的勇士,唤醒了人们对残障儿童权利保障的关注,完成了其现实主义法律电影的使命,给我国法律电影如何立足现实主义视角创作提供了模板。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电影人应勇于反思现实,不回避尖锐的社会问题,通过艺术处理和商业运作,充分体现法律题材电影的社会意义,唤醒社会对法律的敬畏与尊重。

参考文献:

[1] 高明.浅析现实主义电影与类型电影[J].大舞台,2011(04):153-154.

[2] 方瑞晴.浅析韩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背景及特点[J].视听,2018(05):75-77.

[3] 周学斯.新世纪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4] 匡国钰.影视作品的法治宣传功能及应用——以《少年的你》为例[J].艺术科技,2020,33(4):26-29.

[5] 李春.韩国写实题材电影对当前我国电影创作的启示[J].东岳论丛,2015,36(08):184-187.

[6] 彭涛.中韩真实事件电影之改编观念比较[J].当代电影,2016(04):166-169.

[7] 邢慕尧,李让,杨萍.中国法律题材电视剧创作建议[J].艺术科技,2020,33(4):1-5.

作者简介:贾树平(2000—),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法学。

指导老师:杨萍

猜你喜欢

熔炉现实主义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凝视
饮食文化的“大熔炉”
熔炉起落快慢对熔炉吊装梁强度分析研究
新法律现实主义
熔炉
火山熔炉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