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樱不扫,让城市诗意栖居
2021-08-11封寿炎
封寿炎
近日,上海首条樱花市级林荫道——杨浦区江湾城路实施“落樱不扫”,沿路189株晚樱正值盛花期,纷纷扬扬的“花瓣雨”洒落一地,引来路人驻足欣赏。
当路人们纷纷在“落樱不扫”的美丽道路驻足或拍照时,我想,吸引他们的,除了眼前的美景,更有氤氲在城市中的美丽诗意。(议论文开头有“以事开头”和“以理开头”两种。在时评类作文的写作中,绝大部分采用“以事开头”的形式,以中心论点为导向,提取并概括材料里与中心论点关联最紧密的部分,顺势亮明中心论点)
落樱为什么不该扫除干净?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里,落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王维在名诗《鸟鸣涧》里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无声飘落的桂花,就足以衬托出月夜春山的静谧意境和空灵禅味。在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有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理想国”。(设问句领起分析,阐释审美价值)
而在审美之外,落花还能引人哲思。“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以落花来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思想家龚自珍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来自喻,抒发自己造福桑梓和报答国家的志向。可见,留住这一地美丽的落花,其实就是为城市留下一片美丽的文化空间,为市民留下一处心灵的诗意角落。(阐释文化价值,同时也是公共价值)“落花不扫”,是城市管理者对粗放的拒绝,对精细化的践行,这是一种难得的“绣花功夫”。既是在尊重自然规律,也是在尊重民众情感,更是在守护社会公共利益,凸显了城市服务的水准。(剖析本质型分析)
上海这条“落花不扫”的道路,可以说是尊重自然和尊重美感的现实体现。将落花视为一种难得的美景,而非市容市貌的“破坏者”,不仅没有给城市环境添堵,反而“添了彩”。落花景色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既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暖意,也感受到了城市的善意。(点评材料式分析,阐释其合理性)
在樱花文化最盛的日本,落樱也极受重视。有人说,中国人去日本赏樱,最爱枝头如火如霞的花云。但日本人却更钟爱缓缓飘落的“樱花雨”。从绚烂至极到寂然零落,这种从“生之热烈”到“死之静美”的瞬间切换,最能触动人们的“物哀”之思。它使赏樱从单纯的审美上升为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引发人们对于自然万物以及人间情态的哲学思索。每年暮春,在奈良的公园,很多日本人席地而坐,面前摆放精致、鲜艳的樱花点心,手里举一杯酒,一阵阵落花如雨如雪,随风飘落。在大阪城,粉白的落樱随着细雨缓缓坠落,在地上铺成厚厚一层。试想,如果这些落花都被悉数扫净,这日本的暮春季节,该要减去多少风情和意趣。(联系日本的落樱文化,从审美角度对材料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其必要性)
在“落花不扫”之前,上海早就已经“落叶不扫”。2016年秋天,上海有18条景观道路不扫落叶。到了2019年,更是增加到42条。在著名的思南路、巨鹿路、衡山路、武康路、愚园路等景观马路上,悬铃木、银杏树、鹅掌楸、枫杨,满地落叶或明黄如金,或鲜艳如火,为这座城市平添了醉人的秋意,成为市民赏秋的热门去处。可以预想,随着“落花不扫”的推进,一春一秋,人们寻访缤纷花径和落叶大道,将成为遥相呼应的城中雅事。(联系上海之前“落叶不扫”的施政措施,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对材料中的时间进行分析,论证其可行性。注意:联系既可以是单一角度的,也可以是多元的,但無论是单一还是多元,联系的内容与材料的核心事件关联要紧密,同时选用的论据要富有典型性。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诗一般的语言,体现着上海对于城市品质的追求。它体现在宏大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上,更落实于细微之处的点点滴滴。一条弄堂、一座民宅,一朵落花、一片落叶,都能为城市增添一份诗情画意和人间温度。(总结上文。要注意的是,这个“结”一般不是结尾,而是承接上文的一个短议论段,或综合上文议论,起总结收束的作用,或从建议、措施等角度进行相对简要的分析)
愿城市有越来越多“落樱不扫”的诗意暖政,愿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城市里,收获诗意的栖居。(结尾升华主题,首尾呼应,展现文采)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