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东汉动物陶俑中的生活情感元素
2021-08-11向计玲
摘要:南阳地区出土的东汉动物陶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元素,其中尤以陶猪、陶狗为典型,其造型简练传神,饶有生活趣味。这些动物陶俑是汉代人畜和谐相处的印证,反映了当地丧葬文化中的世俗气息,同时也是当地历史文化中生活情感元素的写照。
关键词:南阳;动物陶俑;陶猪;陶狗;生活情感元素
一、动物陶俑陪葬的背景概述
中国古人一直都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认为死亡仅是肉体的消逝,而人的灵魂可以永存。在古代,由于受到该观念的影响,当人去世后,亲人们会陪葬大量的随葬品,以期死者得以延续生前的美好生活。随葬品的种类很多,动物陶俑便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类。动物陶俑成为随葬品的重要代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新石器时期到商代,人们多用动物殉葬,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多用车马殉葬,而秦朝人们则开始使用俑代替活物陪葬,发展到汉代,动物俑随葬变得常见。根据考古发现,南阳地区就出土过西汉早期的动物俑,西汉中后期动物俑出土数量增多,在东汉中晚期达到高峰[1]。动物俑取自真实的生活题材,是人们将现实生活投影到地下的写照,反映了墓主人对生前财富的留恋。
二、南阳地区出土的东汉动物陶俑
探索一个地区的文化艺术现象必然要与该地区的经济生活相参照。汉代的南阳是全国著名的大都会,基于优越的地理环境,其在农业、工商业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都相对发达。《盐铁论》评价南阳:“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说明该地区人民的生活较为富足。东汉中期至晚期,庄园经济大规模发展,丧葬礼仪的世俗化趋势增强,随葬品中出现了较多象征六畜兴旺、粮食丰收等内容的物品。同时期南阳地区出土了较多的陶塑动物俑,其中动物俑尤以陶猪、陶狗形象为典型。这些动物陶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当地的丧葬文化和社会习俗,为我们研究东汉时期南阳地区社会文化生活演变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南阳出土的东汉陶猪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饲养家畜。比如半坡遗址就出土过两座饲养家畜的围栏遗迹。根据出土的动物骨骼来看,这些家畜主要是猪和狗。在汉代,猪作为家畜,扮演的角色更为重要,无论是从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还是祭祀功能来说,猪肉都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无论是《盐铁论》中“故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大夫士无故不杀犬豕。今闾巷县佰,阡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还是《左传》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都是汉代猪作为家畜被普遍饲养的重要原因。到了东汉时期,庄园经济的发展使猪的饲养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该时期猪的数量进一步增多,体型进一步增大。
南阳陶猪出土时有同陶制猪圈一起的,也有单独出现的。图1为南阳浦山东汉墓出土的陶猪,高7厘米,长13.2厘米,属灰陶,竖耳,长嘴突出,前蹄、后蹄连在一起,整体古朴简洁。南阳地区还出土过一件东汉绿釉陶猪,体型肥壮,通体饰绿釉,站立姿势,头部往前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猪的憨态可掬。从与陶制猪圈一起出土的猪圈模型可以看出,东汉多采用圈养的方式来饲养猪,在管理方式上又取得了一大进步,使猪的数量得到增长,其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更为重要,同时随葬品中猪的形象也出现得更为频繁。除了动物陶俑,猪的形象还出现在玉握上,这种造型被称为猪玉握,用以表示财富,多随死者一起安葬[3]。再如《盐铁论·散不足》中讲到“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4],都是将猪视为财富的表现。由此可见在小农经济背景下猪被珍视的程度。南阳出土的东汉陶猪俑有一种朴拙之感,是古代雕塑艺术的完美体现。工匠通过概括、简约的手法,使陶猪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感,使简约化的动物陶塑作品更具生活情趣。古人将陶猪圈、陶猪等一并随墓主人下葬,体现了汉代人们对私有财富最直观的认知,祈求死者能在地下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期望在来生拥有更多的财富。
(二)南阳出土的东汉陶狗
汉代养狗之风盛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几乎都有养狗的习惯,所以随葬品中陶塑狗的形象也较为常见。东汉动物陶俑的制作工艺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沿袭西汉模制工艺的基础上,从二模合制发展到多模合制,发展出模制与捏塑相结合的手法[5]。南阳出土的汉代陶狗多为红泥胎,外表饰黄釉或绿釉,其品种主要有守犬和田犬[6]。出土的陶狗形态各异,有的四肢匍匐于地,伸着脖子仰着头,双耳竖立,瞪大眼睛;有的前腿直立,臀部蹲坐于地,似乎处于随时警戒的状态;有的呈站立式,头部高昂,张着嘴,目视远方,似乎在等待着主人归来。工匠在制作陶俑时是相当细致的,陶狗的鬃毛、关节、蹄爪等都被刻画得十分清晰。图2为东汉南阳出土的守犬,高16厘米,长30厘米,俯卧在地,四肢前伸,头朝向一方,双耳半立,嘴微张,双眼圆睁,尾巴呈扇形,似乎保持着警惕状态。另外,1987年南阳地区还出土过一只黄釉陶狗,高42厘米,身长51厘米,头部浑圆,两耳弯曲向上,双眼怒视,张口作狂吠状,工匠进行细节处理,将露出来的两颗利齿挂在上唇两边,凸显出了陶狗的雄壮威武,使人望而生畏,这只狗被誉为南阳汉代陶狗中的“陶狗王”[6]。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动的陶狗形象是工匠们长期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后用巧妙的艺术手法创作出来的,充分展示了汉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创造才能。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金狗赐福”“犬守平安”等说法,大多是对美好生活的寄愿。人们视狗为最忠实的守护神,通过精美的艺术作品对狗进行描绘。
这些陶猪、陶狗的形象简洁、含蓄、质朴,其工艺制作手法让我们进一步领略到古代南阳地区的社会工艺水平,它们的造型让人们了解到当时社会艺术的倾向以及时代风格,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陶猪、陶狗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了东汉时期南阳地区的农业信息、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和整个社会的情感氛围,从细节中流露出对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东汉时期,墓葬文化中相较于前代反映“引魂升仙”的主题减少,多體现出较强的世俗气息。这一现象不单出现在随葬品中,墓室壁画、画像砖也多采用反映当时真实生活的相关题材,比如描绘墓主人生前连栋数百、燕饮而居、庄园坞壁、农牧生产、集市贸易等画面。
三、结论
通过分析南阳陶猪、陶狗动物俑,我们发现该地区的东汉动物俑与汉代的艺术风向有一致之处,神态夸张、生动,手法精简,具有高度概括性,但在此基础上又富有活力与生活气息,体现出更多的生活元素,其神采飞扬的节奏、形态深深感染着每一个面对它的人。南阳动物陶俑表现的题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陶俑的制作者和使用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怀是全面和深入的,制作者尽可能全面、生动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动物俑像题材的广泛性,反映出一种积极面对世间生活的态度,是对观察、热爱生活的精神的肯定。艺术创作多是生活情感体验的流露,只有对世间生活抱有高度热忱的人,才会去欣赏、去表现,凭借极大的热情使用艺术的手法去描绘现实的种种,使它们全面而生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深化对南阳出土的东汉陶猪、陶狗的艺术手法、题材的研究,能够增加人们对该时期、该地区社会生活风貌的了解。人们相信给逝者准备陪葬品,可以保证他在来生能够享受富贵,陪葬品的主题大多和财富有关,表现了墓主人对财富的占有欲。出土的陶猪、陶狗多是与人们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畜类,包含了不同层面的历史信息,在东汉庄园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是东汉南阳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思想信仰、审美观念的直接反映,具备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向计玲,1998年生,女,土家族,湖北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管理与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瑞东.两广地区汉墓出土动物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2](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第二十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67-68.
[3]李立华.漫话汉代陶猪与猪玉握[J].乡音,2019(5):52-53.
[4]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刘红玉.南阳汉代陶狗的艺术魅力[J].南都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8(5):133-134.
[6]许满贵.汉代陶塑奇葩,南阳陶狗绝佳[N].收藏快报,201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