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利成果引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索
2021-08-11孙广辉林胜男
孙广辉 林胜男
摘 要:为了将专利成果融入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分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常州大学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软环境,提出一种基于专利成果引导的创新实践模式,从创新思维培养阶段、课题任务设置阶段、自主学习实践阶段、分析与解决问题阶段、确定方案与实践阶段、评价及成果展示六个阶段进行探索,实践证明此模式对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实践模式;成果引导;创新;专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7-0052-02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发展,对当前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进行各种模式探索研究,创业活动指数开始赶超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众多问题,如教育理念不清、机制不健全、学生获得感低等问题[1],基于此背景下提出基于专利成果引导的创新实践模式。
一、地方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清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多数高校积极推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但对于创新教育理念存在仅限于其表,没有从本质上深度认知,更有甚者,以讲座或开设选修课等补充方式开展,未真正纳入到核心教学体系,致使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出现多头管理、资源浪费现象,创新创业氛围淡薄,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2]。
(二)保障机制不健全
从现状来看,现有保障机制在教育管理特别是弹性学制、学分认定与转换、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尚不能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资金保障不充裕,多渠道扶持创新创业的资金筹措机制还未形成;绩效评估欠缺,内外结合、多元主体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尚未健全,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3]。
(三)内涵建设不精
课程建设较为落后,跟不上国家创新策略的进度,教学层次不清,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课程设计不能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创新教育师资薄弱,缺少相对固定的教师相关课程培训欠缺。学校创新专业特色不够明显,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
(四)缺乏实践性
高校实践平台主要集中在学科建设实验室,无论是实验设备,还是开放模式,对学生创新实践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有较大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实践。虽然不少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但是活动参与主体的知识水平不均衡,致使学生创新实践受到限制,影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鉴于以上应用型地方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常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情况,对基于专利成果引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有着极其重要的实际价值。
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措施与现状
常州大学依据本校实际情况,着力打造创新品牌,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创新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具体如下所述。
(一)专业师资队伍
为了克服多头管理现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完成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以专业为单位选择具有创新创业竞赛指导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长期有效的师资培训,快速培养一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鼓励教师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在考核机制和晋升机制中有所倾斜,让更多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着力增强教师的项目指导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项目指导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二)二级创新基地建设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地方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迫切需要,遵循“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的原则,以学校特色专业为核心,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共同组建协同创新中心,为科研创新提供优良环境。针对高校创新教育构建校院二级创新实践基地,整合各学院优秀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特色校级科技创新中心,同时鼓励学生对优于市场前景的科技项目进行创业孵化,实现从学生构思到实践再到创业一条龙服务;为了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让学生有自由实践场所,学院以专业为单位组建创新实验室,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实验室教师监督的管理模式,确保实验室高效开放。在保证正常教学、科研情况下,学院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及科研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采用申请入驻制,满足学生创新实践需求,同时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三)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初始动力,创新能力需要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经过长期的实践基础培养。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先从意识培养开始。在主干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课程采用线上学习加讲座方式,以周为教学单元安排教学,通过实践项目完成教学。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督促学生依据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探索创新。
(四)多平台协同并进
坚持质量优先、突出转化导向、强化政策引导为原则,学校科技处对所有申请专利进行申请前评估,通过专用信息平台确认相关信息,及时与申请人沟通交流。成立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并与各级政府建设技术转移分中心,确保专利技术高效转移,使得师生专利成果经济效益最大化。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加强创新创业的实际效果。
基于上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结合现有教学情况,进行基于专利成果引导的创新实践模式探索。
三、基于專利成果引导的创新实践模式
专利教学案例与实践相辅相成,案例源于实践,实践又深化案例教学。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与科技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发明兴趣,提升创新能力。以专利成果为导向,对创新意识培养、课程任务设置、过程监督与评价进行探索。实践模式分为创新思维培养阶段、课题任务设置阶段、自主学习实践阶段、分析与解决问题阶段、确定方案与实践阶段、评价及成果展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要求与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一)创新思维培养阶段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先导,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升华,其中创新思维决定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核心。通过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开设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思维能力,为后期教学与创新融合打下基础。
(二)课题任务设置阶段
依据教学任务下达实践任务,教师结合实验实践知识点给定课题方向。学生根据课题方向检索科技论文及专利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研究主题。教师与学生沟通,结合教学任务,确定最后研究任务,培养学生信息挖掘和分析能力[4]。
(三)自主学习实践阶段
学生根据课题任务完成理论知识巩固及课题所涉及技术,自主学习,并进行实践,确定主要技术特征。自主完成专利基础知识、专利申请的审查程序、专利申请文件范式的学习。此阶段要求学生定期与教师沟通交流,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及专利撰写能力。
(四)分析与解决问题阶段
通过专利检索分析主要技术特征是否与现有技术冲突,确定冲突组件是否可以删除、替换、拆分或组合,规避冲突技术特征,确保项目新颖性[5]。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点,教师要及时讲解解决方法与思路,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确定方案与实践阶段
对比原方案和新方案技术能力的“价值性”“有效性”及“可靠性”,以保证最后的设计方案既满足实用性要求又满足不侵权要求。充分利用各种仿真软件完成方案可行性的验证,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场所完成实操,通过实验效果进一步完善方案。此阶段充分训练学生各种电子辅助软件的应用、仪器仪表的具体操作,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充分体会理论与实验实践的差距,理解工程理念。
(六)评价及成果展示
一方面对项目实现情况、具体技术指标进行客观评价;一方面结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主观评价,如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等。依据实际情况,对主客观评价比例进行优化,确保成绩的客观性。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并且相关学生完成专利文档撰写,通过专利申报平台完成专利申请。同时对于已取得专利权的项目,通过技术转移中心进行技术转移、申报创新创业项目或者注册公司。
课程考核时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阶段的学生适当调整专利申请所占比例,前期探索可以以难度相对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为主,克服学生对专利申请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随着学生对专利挖掘、撰写能力的提升,可适当加入发明专利比例,对于发明专利价值评估可以参考代理机构给出的专利价值评估,给予考核成绩。
以专利成果为导向,提出创新思维培养阶段、课题任务设置阶段、自主学习实践阶段、分析与解决问题阶段、确定方案与实践阶段、评价及成果展示六个阶段实践模式,将创新理念有效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利挖掘能力等,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一方面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地方高校创新实践提供参考案例。
参考文献:
[1]吴学松.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3):56-61.
[2]胡珺,叶秀甫.以专利和课程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6):45-46.
[3]张雁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J].教育与职业,2020(1):64-68.
[4]邹传龙,陳姗.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工科专利创新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9(34):57-58.
[5]成思源,陈晓箐,杨雪荣,等.基于专利分析的创新设计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2):182-185.
■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