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外译项目为MTI培养 带来机遇和挑战

2021-08-11夏侠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年7期

摘    要:进入21世纪,我国加大对外出版“走出去”的支持力度,设立各类外译项目并予以支持。这些项目的设立给翻译硕士专业(MTI)培养带来机遇并提出新的需求。其中,“翻译项目经理”作为贯穿图书外译项目的核心角色,将在外译项目的执行和海外传播中担任重要角色。同时,在人文素养积累、项目管理协调和组织沟通能力等方面对MTI培养提出新的要求。MTI培养应将翻译理论和技巧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发挥翻译专业特长,学以致用,更快成长为翻译队伍的生力军。

关键词:MTI培养;外译项目;“翻译项目经理”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7-0034-03

2003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正式提出推动我国新闻出版进一步走出去战略。国家加大了对出版“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华学术外

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的翻译资助有力保障了中国学术

成果的外译。在项目的执行中,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参与进来,保障翻译项目的顺利完成。与此同时,2007年翻译硕士专业(MTI)第一批试点教学单位获批并正式招生,为图书外译项目储备了翻译人才。

一、背景

(一)MTI设立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无论在培养規模还是培养质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我国对外工作发展的客观需求,翻译硕士专业(MTI)应运而生。2007年,第一批共15所MTI试点教学单位获批并正式招生。MTI设立的目标是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并培养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的口、笔译人才。2018年,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受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委托对MTI设立10年的学科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并发布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发展报告》。

据该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216所MTI院校设立249个学位点,培养汉语和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等11个语对的口、笔译人才[1], MTI院校已累计培养超过20 000名毕业生[2]。

(二)MTI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MTI毕业生逐渐走上工作岗位,社会对翻译和语言服务人才的需求却开始变化,与专业培养设立的初衷有落差,供需双方的矛盾日益显现。MTI从设立之初飞速发展到2015年发展速度放缓,既为我国的国际交流培养了大量从业者,同时也暴露出教学与就业相脱节的问题。教指委曾对全国MTI院校进行3次合格评估和专项评估,其中有的高校被要求限期整改,有的高校甚至被撤销办学资格。2016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受教指委委托完成了《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就业调查报

告》(简称《报告》)。《报告》认为,目前MTI教育与就业存在包括培养目标、发展速度、教师素质、学生生源等多方面的问题[3]。仅从设立MTI院校的地理分布来看,还存在地区差异显著、东西差距大的问题。以中部省份河南省高校MTI毕业生就业现状为例,一项针对306名MTI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毕业后从事与翻译相关的工作仅34人,占比11%,工作集中在英语培训机构、翻译公司和外贸公司等。他们的就业领域受限,岗位不稳定,职业发展空间小,个人的职业获得感弱。很多经过专业训练的MTI学生毕业后优先选择了相对稳定的教师或公务员等职业,但会利用业余时间兼职从事与翻译相关的工作[4]。

(三)MTI课程设置与就业实践之间的矛盾

MTI课程设置应该说是精心设计的,形式有实践研讨式、职场模拟式,有的MTI高校还设立了“翻译工作坊”,或者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这样的培养方案体现了MTI的实践性特点,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在学生翻译实践成果方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发展报告》列举了2014~2018年MTI学生出版的译著数量(见表1),显示出学生的翻译实践成果稳步增长。

但培养方案和具体课程的设置在后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重翻译技巧轻人文知识积累、重口译轻笔译、重数量轻质量等。尽管MTI在设立时就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但在就业时MTI毕业生还是遇到了就业瓶颈以及身份的尴尬。他们既没有丰富的翻译经验可独自承担口、笔译工作,也不如其他外语专业硕士专业明确,能获得更具体的就业岗位。如何学有所用,成为MTI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社会对MTI毕业生就业的需求不仅是具有口、笔译能力,也需要熟练掌握翻译技术、具有项目管理经验、熟悉翻译流程、具备良好沟通协调能力。成为翻译项目的参与者和管理者是MTI就业的新领域,而MTI所具有的语言专长既是其竞争优势,也是MTI的新机遇。

二、外译项目为MTI培养带来机遇

(一)我国图书外译项目概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间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在“一带一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等重要倡议下,“中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了蓬勃发展,中文版图书已很难满足外国学者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奥秘的客观需求,外文出版成为迫切需要”[5]。2003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上正式提出推动我国新闻出版进一步“走出去”战略。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国家加大了对出版“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先后设立多个翻译项目,其中“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国家级的翻译项目有力保障了中国出版成果的外译,资助文化“走出去”。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始于2006年,被纳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大文化工程,是我国最早实施的推动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推广计划。截至2016年底,10年间已与71个国家603家出版机构签订出版资助协议2676项,涉及图书2973种,47个文版,其中英文1468种[6]。“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设立于2009年,在鼓励和支持适合国外市场需求的优秀外向型图书出版,截至2018年,累计资助国内外170多家出版机构的1400多个项目,涉及40多个语种[7]。“丝路书香工程”在2015年设立,是中宣部组织实施的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民心相通,以丰富内容、多样形式广泛开展人文交流活动的“走出去”重点出版项目。该翻译项目实施的5年来,共资助196家出版企业2226个翻译项目,涉及55个语种[8-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于2010年设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主要资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增进国外对当代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动中外学术交流,提高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截至2021年初,共有1223项“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涉及英文、法文等数10个语种,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成为向海外译介中国学术成果的重要平台和渠道。

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语言服务产业问

卷调研分析报告》显示,有67.7%的企业认为,翻译行业目前最缺的资源之一就是人才,其中特别紧缺的资源是翻译管理人才。图书外译项目的先后设立为MTI带来了实践和工作机会,同样也反映出对翻译管理人才的需求。每年近2000个图书翻译项目的完成,需要项目团队分工协作,多个岗位配合。在这一过程中,MTI毕业生除了担任翻译工作外,也可成为外文编辑,对译稿进行排版审核、术语核校,亦可成为图书海外推广活动的策划者及组织者。如果把这个角色定义为“翻译项目经理”,那“翻译项目经理”就是把整个翻译项目贯穿起来的核心人物。“翻译项目经理”也是MTI可以尝试的全新职业。

(二)外译项目为MTI带来新机会

MTI可从事外文编辑工作。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为例,《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英文版)是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与剑桥大学出版社合作“剑桥中国文库”(Cam-

bridge China Library)中的一部英文专著,于2012年签约,

于2014年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英文版于2017年出版。中方英文编辑既需要完成对英文书稿的编辑加工,还要通过电子邮件同英方编辑反复就书稿翻译内容进行沟通。《宋辽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一书中使用了大量文献资料,深入研究了宋、辽、西夏、金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饮食、服饰、交通、婚姻、宗教信仰等,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生活史专著。书中有很多地名、术语的翻译颇难,或者不可译,也需要中方英文编辑与译者协商,对原文的意思进行取舍,对翻译形式进行创新。该书中文版有400多页,翻译成英文后近70万字,共792页,书中共有插圖106幅,全部补充英文图注并在英文排版后,还需在中方英文编辑的指导下结合上下文叙述逐一插入正文中。如果编辑没有英语专业背景,以上编辑加工和与外方的沟通工作就无法顺利完成。

MTI学员可成为项目的管理者、对外传播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合作的“理解中国”(China Insights)系列为例。该系列图书受到多个外译项目资助。不同的翻译项目对结项时间、结项成果以及项目使用经费要求不同,需要管理人与外方出版机构协调好图书生产进度、海外推广活动组织策划以及后续版税结算等。多方的工作交集离不开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这对项目管理人的外语语言功底、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有很高要求。同时,每个项目、每本译著都是全新的挑战。“理解中国”系列英文版曾先后在海外的纽约书展、伦敦书展、新德里书展等发布,邀请国际学者参加座谈,取得了很好的国际传播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项目组织者尤为重要,他既可能是幕后联络的重要纽带,也可能是发布会台前光亮的主持人或口译员。

三、图书外译项目对MTI培养提出新需求

作为“翻译项目经理”,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多个角色转换,既是外文编辑,又是项目协调人,同时还是外宣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不论在工作中承担哪项任务,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训练都必不可少。MTI扎实的语言功底对于理解力、翻译交流能力来说都是基础。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设立了“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等翻译技术课程,指导学生学习CAT软件以及译后编辑工作,对提高其翻译的效率和准确度大有帮助。除此之外,在做图书外译项目时,还应在以下三方面着重培养,以适应新挑战。

(一)注重MTI学生人文社科素养的培养

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译者当前所做的对外传播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培养外宣翻译人才方面,虽然数量上有较大提高,但存在学生专业背景单一、人文社科素养不足的问题。要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自己就应了解和熟悉中国的话语体系。对学生人文社科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MTI学生不仅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更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当代话语体系了解和熟悉。MTI教育应增加人文社科素养课程,特别是本科阶段专业为外语的MTI学生,更应加强这方面的培训,还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应急服务能力[10]。

(二)培养MTI学生项目管理协调能力

作为外译项目的管理者,对项目执行的时间进度、预算成本控制都应有清晰的规划。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为例,项目是由译者、作者、国内出版机构、国外出版机构共同承担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延迟都会影响到项目的进展。一般项目从立项到结项约3年时间。项目开展包括申报立项,中文书稿的修改,外文样张的审定,书稿翻译、润色、审校、排版、编校,封面设计,样书送审,出版,宣传发行,结项等多个环节。期间需要支付的费用涉及作者、译者、外籍润色专家、编辑、校对、印制、美编、发行、营销等中外多个部门和个人,过程烦琐。

目前,有的MTI高校开设了“翻译项目管理”课程,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翻译项目常用的管理工具,重点学习翻译项目的进度和沟通管理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会发现外译项目管理的实情比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复杂得多。

(三)重视MTI学生活动策划能力和创新能力

图书外译项目最终的要求是在海外落地,即通过传播到达目标读者。精心策划组织海外活动,以何种形式进行、邀请谁作为活动嘉宾,都需要有创新和策划。在人才培养中应注重校企联动,鼓励学生参加大型国际活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其多方协调能力。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要谨遵“外事无小事”的原则,通过自己了解的中西文化差异,在筹办活动时应尊重各国风俗,处理好各方关系,将活动以最理想的状态呈现。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进一步加大,中国逐渐走近世界的中央,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化,越来越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与沿线国家间展开。学术国际化也使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大提高。MTI的培养是否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自身的素质是否能与时俱进,都将影响MTI毕业生就业。面对新形势、新的就业机会,如何把握、是否胜任,是MTI院校培养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图书外译项目为更多愿意投身翻译工作的MTI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MTI院校和学生应抓住这次机遇,顺应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优化培养方案,与出版机构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探索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穆雷.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现状与问题——基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发展报告》的分析研究[J].中国翻译,2020(1):87.

[2]崔启亮.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就业调查报告[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17.

[3]王华树. MTI“翻译项目管理”课程构建[J].中国翻译,2014(4):55.

[4]曹胜华,侯艺洁.河南省高校MTI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6):43-46.

[5]夏侠.学术出版国际化探索及未来发展路径——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0年海外合作出版为例[J].出版与印刷,2020(4):56.

[6]姜珊,胡婕.不忘初心,连通中国与世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项目十年进展情况介绍[J].出版参考,2017(8):19.

[7]吕健泳.出版“走出去”重点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工作回顾与思考[J].全国新书目,2019(7):28.

[8]王珺.出版业助力“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作用与启

示——以丝路书香工程为例[J].出版广角,2019(21):7.

[9]刘莹晨.“十三五”时期“丝路书香工程”成果卓著[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0-12-25(19).

[10]曹新宇.把握翻译硕士培养内涵提升教学研究自

信——穆雷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2020(3):87.

■ 编辑∕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