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小品《出水芙蓉图》的技法研究与艺术特色
2021-08-11耿梦丽
摘要:宋代是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工笔花鸟画,其代表作之一正是《出水芙蓉图》。这幅作品虽然画幅不大,但是在构图方面却不同于其他作品,而且在勾、染等方面也体现了宋代艺术的形式美。本文在研究其技法的基础上感悟、探究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宋代花鸟;《出水芙蓉图》;技法;艺术特色
一、《出水芙蓉图》的绘画背景与构图取材
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前车之鉴,令南宋的统治者非常担忧,他们吸取了贪图安逸致使误国的教训,积极面对社会现实。为了神化自身,统治者要求画院多做辅助政教的宣传,所以南宋画院除了一些观赏性的作品如《出水芙蓉图》之外,还有一些是具有政治色彩的。南宋的经济基础,使绘画艺术的发展非常便利,艺术不再是贵族的专属,而是慢慢地进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南宋的花鸟画画风基本延续了北宋的工谨和写实,但是仍有不同,如北宋的画幅以卷轴为主,画面多为宫苑景致;而南宋多以扇面与册页等小幅为主,画面局部多为花鸟折枝,可见宫廷对花鸟是非常重视的。所以,画家若想在狭小的空间范围内很好地表现所绘对象和其中的意蕴,通过合理构图这一要点来实现画面的形式美必不可少。
《辞海》中对构图的定义是:“艺术家们为表现思想与画面效果,把在空间里面的独立物体进行组合安排,使之不失大局。”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的“经营位置”同样也是指构图,由此看出构图对画面的构成十分重要。宋代画家对画面的平面化处理非常重视,为了更好地表现所绘物象,他们只会选择有助于画面意境的对象,大胆舍弃对意境有阻碍的对象,迎合整幅画面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表达画家内心的情感。在创作《出水芙蓉图》时,吴炳收集了在不同环境情况下生长的荷花与荷叶,在符合画面审美的情况下,将其融入同一幅作品当中,由此来表现他在创作中所追求的趣味性。
二、《出水芙蓉图》的基本概况
《出水芙蓉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绢本设色的作品,画幅的横纵长度分别是25厘米和238厘米,虽然没有款印,但是在裱的边框上有一枚贴签,上面写道“吴炳出水芙蓉”。且在《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宋代·下》里也有记载此画作者为南宋吴炳。
这幅作品用俯视的表现手法在画面的中间绘出一朵盛开的、粉色的荷花,所绘造型饱满丰腴、端庄静雅,荷花被其下两片绿色的荷叶衬托着,因荷叶有正有反,故其颜色也各不相同,正面荷叶的颜色为墨绿夹杂些许石青,而荷叶反面则整体呈灰绿色,墨绿灰绿相互辉映,叶下还有三根荷叶梗,对荷叶梗的描绘虽少却没有给整体的逼真程度减分。由于此幅作品不大,对局部的刻画细致,再加上吴炳对细节的注重,在这些完美的组合下,不仅突出了荷花的婀娜多姿与生机勃勃,更展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清新脱俗又高雅的气质。从整体的设色来看,由于这幅作品主体颜色为红色、绿色和赭石色,看起来艳丽浑厚但不失高雅,应属于重彩工笔画。
三、《出水芙蓉圖》的线条语言
宋朝的工笔画在勾线方式上是书法行笔,由于绘画蕴含了作者的思想精神和审美意趣,这些方面与线条勾勒的好坏息息相关,因此线条要有力度、有弹性,更要饱满。线条不仅是对外形的简单描绘,更是通过提、顿、虚、实来表现物象本身的结构走向、起伏等节奏,只有线条勾得好才能体现出所描绘对象的质感与空间感。古代人在线条的运用上有“锥画沙”和“折钗股”等方法,对画线的要求是“快而不飘,慢而不滞,重而不板,松而不浮”,从而形成一种对线条的审美标准。
在《出水芙蓉图》中,画家将线条描绘得细如蚕丝,绵而劲道,变化极其丰富。吴炳掌握了中国画传统技法的精要,整幅画的造型都十分严谨,把物象塑造得非常传神,突出了形神兼备的艺术特征。如荷花的花瓣,是用“没骨法”来画的,用笔很是轻巧纤细,所勾线条更是虚实相生,又非常注意对花瓣末端造型的刻画,使花瓣不失轻盈。设色上为凸显荷花中间的莲心,在花瓣底部用粉色提亮,用赭石上色使色泽暗沉,以此表现一凹一凸的质感。花蕊直接用白色错落有致地点上去,这样就使整个画面有了对比,层次变得丰富起来。荷叶的造型是周边凸起,中间凹陷,叶筋脉络使用了双勾的画法,遵循透视规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荷叶随着水面起伏的状态。再加上荷叶、叶柄等是用重墨勾画的,更凸显出实物本身的厚重感和力量感。由此可看出,刻画对象时画家对造型的严谨态度。不仅是吴炳,追求造型的精谨是宋代画家的普遍特征。
四、宋代工笔花鸟画的设色
宋代的工笔花鸟画不仅对造型和勾线非常注重,对设色也非常重视,因为画面的意境和为所绘物象上色的契合度息息相关。古人曾说:“花鸟取情。”其中“情”是创作中最不好把控的,不仅要突出所绘特点,还要兼顾画面的完整性,这可以说是宋代花鸟画的一个巨大进步。本幅作品中,吴炳在晕染与罩染中用得最多的是曙红和花青这样渗透性较强的植物颜料,同时配合使用矿物质颜料,这样能将单纯的颜色保留下来。宋人不仅作画工谨精细,在晕染上也毫不逊色,他们的作品设色明艳又稳重,富丽堂皇又有些微妙,饱满且不失含蓄。由于绢本作画较多,所以晕染能够更好地保留绢本原有的细腻质感。活灵活用也同样适用于染色,所谓“设色妙者无定法”,在画法上不断变通,染上的颜色才会自然生动。宋人就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在色彩的衬托下,宋朝的工笔花鸟画富丽而不艳俗。宋人选择姿态优美的绘画对象,在技法上又将线的运用发挥到极致,设色精细不俗,将各个方面紧密联系之后,使描绘对象具有只属于其本身物象的形式美。
五、《出水芙蓉图》的艺术特色
(一)以小见大的哲学理论在绘画中的运用
理学在北宋后期非常盛行,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为“理一分殊”,折射到绘画的领域便是“以小见大”,这一哲学思想在宋代工笔花鸟画中得到了体现。上文提到《出水芙蓉图》运用了俯视的画法,在很小的画幅中画了一朵和现实差不多大的荷花,还有被故意缩小的荷叶,对二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是工笔淡墨和工笔重彩。通过不同的手法进行刻画才能凸显出不同物体自身独有的气质,如用淡彩画荷花,就可以让荷花清高的气质和独有的品质从画面中散逸出来。
(二)画面中的虚实结合
在中国古代,孔子和孟子等圣贤就提出过,宇宙是阴阳结合的,阴阳相融即为道,也就相当于虚与实的结合,在绘画中即体现为需要对物象进行虚和实的描绘。为了避免画面过于单调,丰富画面让观赏者对画面产生“美”的联想,就要把虚与实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并在作品中呈现。《出水芙蓉图》的构图是在荷花的上部留有大片空白,下面是所描绘的物体,空下的部分衬托了下面的荷花,画面因此产生了虚和实的意境。当然下方也不完全是实而不透气,因为荷花与荷叶、荷叶与荷梗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这就运用到了所谓留白,留出相应的空隙,从而让实非实。整幅画面既有虚的部分,又有实的部分,在形成和谐美的基础上还赋予了荷花生命,凸显了一定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同时所留的空白处还能给人遐想空间,如荷花向上生长的趋势等。
六、《出水芙蓉图》存在的不足
(一)缺少题跋与画意
宋代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对文官以及文教事业大力推崇,所以宋代文士的素养是呈整体上升趋势的,文人的标志性特征即为通诗词歌赋,擅绘画。相关资料记载,宋代的小品中出现较多诗词,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是:(1)画家完成作品后自己在上面题跋。(2)欣赏者观画之后,一时兴起在作品上题跋。不过无论是哪种与作品融合的题跋,都有着同样的作用,就是解释说明画家给我们留下的联想,让人能够更深层次地去解读画面内容,细品画中的意趣。此外,所题的诗能够与画面中空白部分形成虚与实的对比,从而丰富画面。《出水芙蓉图》作为南宋出色的工笔花鸟作品,功底深厚,技法独到严谨,晕染细致,所绘荷花生动形象,但唯独有一点遗憾,就是没有题跋,使观赏者总觉得少了些韵味。
(二)难逃“匠气”,少“灵气”
在两宋时期,由于大多画家都推崇写实,能够对所画的实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对非常细微的细节,也会不断地推敲和揣摩,将对象刻画得十分精细,所以他们非常容易忽略对度的把握,一旦画得过分仔细和写实,就会丢失物体本身的生气和灵气,只会体现出所谓的“匠气”,当“匠气”过重的时候,强调的只是过硬的技法,而缺少了应有的特色。
《出水芙蓉图》虽被称为南宋的佳作,却没有逃脱那股“匠气”。画家在对荷花进行细致刻画后,荷花无论是形態还是颜色都非常逼真,可也正是因为对每个部分的描绘都无比精细,反而显示出画者仍停留在技术层面。尽管画中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主观想法,但写实的力量很容易出现“匠气”的弊端。这样的作品虽然可以在一瞬间吸引观赏者的眼球,但是细品之下,则有一种缺少灵气的感觉,还不能说达到了以形写神的境界,所以美学价值也就没那么高了。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师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重视“灵气”的表达,提升自我审美与精神境界,才能推动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发展。
作者简介
耿梦丽,1998年1月生,女,汉族,河南新乡人,渤海大学美术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参考文献
[1]郭思言.宋代花鸟小品画语境的当代建构[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6.
[2]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郭廉夫.花鸟画史话[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5]徐建融.宋代名画藻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