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东汉四分历探讨《黄帝内经》中“五运上应五星”理论

2021-08-11崔人匀杨涛刘寰宇郝力争陈健安炯俊李忠

中医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大论星宿五星

崔人匀,杨涛,刘寰宇,郝力争,陈健,安炯俊,李忠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五运六气的系统理论,出自唐代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时所补入的“七篇大论”,关于其具体概念以及相关内容,历来争议比较大。其中最众说纷纭的莫过于“十干化运”之说,《素问·五运行大论》中通过描述五色之气所经过28星宿之方位而定十干统运。此处并未言五运与五星关系。但《素问·气交变大论》中多次提及五运太过不及所应五星的表现,并明确指出,五行上应五星,这对于后世医家研究五星运行及天干化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五运本身反映的就是五星的运动规律[1]。笔者通过东汉四分历中五星会合周期的计算,得出二十八星宿背景下五星运行轨迹的模拟图,进而对《黄帝内经》中五运上应五星的理论进行探讨。

1 “七篇大论”完成年代

《素问》中“七篇大论”中关于“五运六气”学说的描述是基于干支纪年的基础之上的。干支记年最早史籍记载是《淮南子·天文训》“淮南元年(公元前164年),太一在丙子”。太一即太岁,“太一在丙子”,则是太岁纪年法向干支纪年法过渡的典型事例[2]。说明在西汉初期,仍以太岁纪年为主,中间穿插有干支记年,但并未正式推行。而使干支纪年正式推行并沿用至今的,则是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四分历的颁行。所以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黄帝内经》运气七篇成书时间最早不超过公元85年,即东汉元和二年。常立果等[3]也认为五运六气学说形成于西汉中后期甚至东汉时期。有学者根据“七篇大论”中音韵学研究发现,“七篇大论”应成书于东汉时期[4]。笔者亦同意“七篇大论”成书于东汉时期的观点。东汉时期所推行的历法为东汉四分历,其中有明确的关于五星运行动态以及会合周期的描述,另有二十八星宿的具体度数的描述。故笔者以东汉四分历为基础,对五星运行动态进行计算,进而得出二十八星宿坐标下五星运行轨迹模拟图。

2 运用东汉四分历运算五星会合周期及其周天视运动动态模拟图

2.1 基于东汉四分历推算五星会合周期表和二十八星宿带五星是指远古时期人们在浩瀚的星空中肉眼可观察到的五颗行星,其在先秦及之前的名称是:岁星(木),荧惑(火),镇星或填星(土)、太白(金)与辰星(水)。对于行星的这些命名,反映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于五星的一定的认识,岁星自西向东在恒星间移行,十二年一个周天,而当时一周天被分为十二次,正好一年行一次,用它以记岁。荧惑光度变化比较大,运行的形态错综复杂,足以惑人;镇星或填星,约28年运行一周天,大体与二十八星宿数目相同,就像每年轮流坐镇或填充二十八星宿一样;太白光耀夺目,为众星之最白者;辰星距离太阳最近,在地球上看去,仿佛总在太阳两边摆动,离太阳最远不过一辰(30度)。后来五行学说盛行,又将木、火、土、金、水五元素配在五星之上,也可以说是按照五星的颜色来分配的[5]。

从地球上看,一颗行星经过太阳,好似与太阳并行,称之为“合”日。“下合”是指行星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上合”是指太阳在行星和地球之间。所以不难发现,对于内行星的金星和水星,既可以出现上合又可以出现下合,但是对于外行星的土星、木星和火星,就只有上合而无下合。行星运行至太阳周围,其被太阳光芒所遮掩不可见时,叫做“伏”[6]。从地球上观察到的行星的视运动非常复杂,主运动是自西向东运动,其中有顺逆、疾徐和留、伏等,但是其运动有一定规律和周期性,这个周期又叫做行星的会合周期,即上次“上合”到下次“上合”的时间。此为在地球上观察到的行星的视运动,并非现在所言的天体运动(五星均在绕太阳作椭圆运动,符合开普勒定律)。因为对于远古至秦汉时期来说,仍以地心说为主,故笔者在此只探讨行星视运动,而不探讨行星本身的恒星周期。因五星运行的轨迹基本都在黄道附近,在古代很早便有了类似于天空坐标存在的在黄道和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系统。西汉经学家、天文学家刘向曰:“所谓宿者,日月五星之所宿也”(《说苑·辨物》)。东汉学者王充则描述得更为形象:“二十八宿为日月舍,犹地有邮亭,为长吏廨矣”(《论衡·谈天》)。他们将二十八宿看做月亮、太阳和五星在运行过程中停留的处所[5]。二十八星宿产生,具体时间众说纷纭,不过至少在西周时期便已经产生。《月令》已有二十五宿名称,战国曾侯乙墓的随葬品中出现了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及各自名称。到了西汉时期,《史记》和《淮南子》中已有关于二十八星宿完备的记载。同时,《太始天元册》中所载五色之气化五运也是以二十八星宿作为坐标(图1),故笔者接下来也将基于二十八星宿坐标来进行探讨。

图1 五气经天化五运图

根据《后汉书·律历志》中所载“东汉四分历”原文可知,内行星(水、金)的一会合周期内视运动动态为:下合-晨伏-晨星-逆行-留-顺-晨伏-上合,上合-夕伏-昏星-顺行-留-逆-夕伏-下合。而火、木、土为外行星,故其运动形态与内行星有所不同,为:合-晨伏-晨星-顺行-顺迟-留-逆行-留-顺行-夕伏-合。

故可根据相应记载,列出其一会合周期内动态行度表。见表1、表2、表3。

表1 内行星一会合周期内视运动动态行度表

表2 外行星会合周期内视运动动态行度表

表3 行星会合周期及行度简明表

以上即为东汉四分历中所描述的五星会合周期内行度表。因为行星运动的复杂性,故古人多用此表来预测行星的准确位置及轨迹。其实东汉四分历中对于五星会合周期的观测已经十分精确,和今测值很接近,即使是误差最大的火星,相差也不过0.5日。

图2(a)为近年来的关于火星的天文记录,其中11.1-2.1期间便出现了留-逆-留的过程,其观测时间和上表四分历中所记录时间基本符合。

图2 火星、水星、金星天文观测轨迹

1896年水星的观测记录和表1中所列行星运动状态及时间也相吻合,见图2(b)。

行星在每月月初的位置以短线表示。星图边框上下两边的罗马数字代表赤经度数;左右两边的阿拉伯数字代表赤纬度数,上正下负,每月月初太阳的观测位置用空心小圆圈表示[6]。

因为五星都在赤黄道周围运动,虽然其运动平面都与赤黄道有一定夹角,但是从地球上看,其轨道虽不重合却十分接近。图2(c)为1954年水星和进行的视运动天文观测轨迹,其中太阳、水星、金星的视运动轨道很接近。

由上可知,在每一个行星的会合周期内,其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则可以通过以上数据计算出行星视运行一周的时间,即行星视运行365.25度所需时间。因为行星的视运动存在顺逆留伏等各种情况,故五星视运行一周天的周期并非一个常数,而是在一个范围内变化的。可计算出五星的周天视运动周期。见表4。

由表4可知五星的周天视运动周期并非是固定的,其中相差最大者为木星,约0.53年,相差最小的为水星,约0.13年。这与目前我们所观察到的行星的恒星周期是不同的(见表5)。但有学者认为周天视运动的平均值就是行星的恒星周期[8]。但很明显对于内行星金星和水星来说这个结论是有待商榷的。

表4 五星周天视运动周期表

表5 太阳及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基本参数

东汉四分历中对于二十八星宿已经有了较为精确的测量,其中原文中所言如下:斗26.25°牛8°女12°虚10° 危17°室16°壁9°◇北方98.25°;奎16°娄12°胃14°昴11° 毕16°觜2°参9° ◇西方80°;井33°鬼4°柳15°星7° 张18°翼18°轸17° ◇南方112°;角12°亢9°氐15°房5°心5°尾18°箕11° ◇东方75°;周天365.25°。故将以上各星宿的角度通过换算,即各星宿都除以1.0146(365.25÷360=1.0146)可转换成现代度数,利用绘图工具可得二十八星宿周天分布带。见图3。

图3 二十八星宿周天分布带

2.2 五星在二十八星宿坐标下周天视运动轨迹模拟图根据五星的视运动描述及其目前可考的天文记录,可以将五星视运动轨迹整合至二十八星宿图中,进而得到完整的基于二十八星宿坐标下的五星近似视运动轨迹图。由以上计算可知五星的周天视运动并无固定周期,故其会合周期的起点常常是变化的,故笔者在此以斗宿为每次行星视运动的起点,仅为了方便同时以近似显示其视运动规律。下面以木星为例,详细展示其计算及得到近似视运动轨迹过程。

木星,始于斗宿;自西向东顺行16.421日,行2.795度,此时所在斗宿2.795度,顺疾行58日,行11度,至斗宿13.795度;顺缓行58日,行9度,至斗宿22.795度;留25日,仍在斗宿22.795度;逆行84日,退12度,至斗宿10.795度;留25日,仍在斗宿10.795度;然后顺缓行58日,行9度,又行至斗宿19.795度;顺疾行58日,行11度,此时已过斗宿,行至牛宿度数=19.795+11-26.25=4.545度,故此时行至牛宿4.545度;继续顺行16.421日,行2.795度,至在牛宿7.346度。故共398.846日,共行33.596度,而完成一会合周期,此时从斗宿0度行至牛宿7.346度,下一会合周期便从此始继续之前运动。故可近似得到其周天运动轨迹图。见图4。

注:其中最外侧圆环为二十八星宿带,中间圆环为木星运行一周所经过会合周期数,最内圆环代表每个周期内木星运行顺逆动态变化的节点图4 木星周天运行轨迹模拟图(约12年)

同理,我们可以继续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周天运行轨迹模拟图。见图5—图8。

注:其中外侧圆环为二十八星宿带,内侧圆环为一个每个周期内火星运行顺逆动态的节点图5 火星周天运行轨迹模拟图(约2年)

注:其中外侧圆环为二十八星宿带,内侧圆环代表土星一周天视运动过程中所经过周期数图6 土星周天运行轨迹模拟图(约30年)

注:其中外侧圆环为二十八星宿带,内侧圆环代表一个周天视运动过程中金星运行顺逆动态的节点图7 金星周天运行轨迹模拟图(约1年)

注:其中最外侧圆环为二十八星宿带,中间圆环为水星运行一周所经过会合周期数,最内侧圆环代表会合周期内水星运行顺逆动态变化的节点图8 水星周天运行轨迹模拟图(约1年)

3 基于二十八星宿坐标下的五星周天运动轨迹模拟图探讨《黄帝内经》中五运上应五星理论

笔者基于东汉四分历建立起了以二十八星宿带为坐标的五星周天视运动轨迹模拟图。基于上面的结论,笔者对《黄帝内经》涉及五运上应五星的具体内容进行一一探讨。

《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五运之化,太过何如?”,岐伯曰“岁木太过……上应岁星……上应太白星”“岁火太过……上应荧惑星……上应辰星”“岁土太过……上应镇星……上应岁星”“岁金太过……上应太白星……上应荧惑星”“岁水太过……上应辰星……上应镇星”。上所言为五运太过之年中,出现的异常气候、民之所病、上应五星及所不胜之星的光芒明暗的情况。文中所言太过之年中,上应之星光芒大盛,所不胜之星前来克之,故也会间断出现光芒盛大的情况。另有“岁木不及……上应太白星……上应荧惑、太白”“岁火不行……上应辰星……上应荧惑、辰星”“岁土不行……上应岁星……上应太白、岁星”“岁金不行……上应荧惑星……上应荧惑、辰星”“岁水不行……上应镇星……上应镇星、岁星”。其内容是岐伯在介绍诸不及之年中气候异常、民之所病、本行所应之星及所不胜之星、所复之星的变化,文中言不及之年,本行所应之星光芒减,所不胜之星光芒胜,所不胜胜极时会有被复(不及本行所应之星之子来复),故所不胜光芒减弱而所复之星光芒大增。在五星运行过程中,古人在地球上以肉眼观测五星其光芒时,排除观察者和观察地点对于观察结果的影响后,其余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一是五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二是观测地面天气原因;三是行星距离恒星(太阳)的距离以及行星的反射率。现代研究发现,五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动,可以近似为圆周运动。对于同一个行星而言,表面反射率基本是相同的,其总体强弱变化人眼基本难以分辨,所以第三个因素可以排除。第二个因素对于地面天气原因是有一定影响的。特别是对于古代,云层会显著影响天文的观测。但是一般来说,云层对于五行星亮度的影响程度基本都是相同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一般古代进行天文观测的时候都会选在晴朗无云的夜空,不然很可能无法进行肉眼观测,所以第二个因素也可以排除。那么其实影响到行星明暗变化的主要是第一个因素。五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指五星与地球相对位置的改变,因为其都是按照特定轨道围绕太阳进行运动,故其相对距离的变化存在规律性和周期性,近似于我们上文中所描述的行星会合周期,所以在一个会合周期内,故其明暗变化也存在一定周期性。例如木星的会合周期约为1年,所以相当于在每年内其与地球的相对距离都会出现一个周期的变化,所以其明暗变化也是一个周期,并非只有在木运太过或者木运不及之年才会出现明暗变化。所以笔者认为《素问·气交变大论》对于太过之年以及不及之年中五星的明暗变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素问·气交变大论》中还有对五星留久顺逆疾徐的描述,同时也有根据其光芒变化的具体描述来判断“五德之化”太过或不及的具体程度,另有言:“岁运太过,则运星北越。运气相得,则各行以道。故岁运太过,畏星失色,而兼其母;不及则色兼其所不胜”,其中以其运行轨道和行星颜色的变化来应五运之太过不及。上文中我们得到了在二十八星宿带中五星视运动轨迹模拟图,可以知道,在每一个会合周期中,都会出现相应的顺逆留伏疾徐等情况,这是属于天体运行的自然规律,并不能证明其与地面的天气、人事等有明确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黄帝内经》中“五运上应五星”理论的描述和东汉时期的天文知识以及天文观测并不相符。

4 对《黄帝内经》中五运上应五星理论的重新解读

《黄帝内经》之所以将五运与五星一一对应,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①古代对于天的崇拜。古人在最初生活在天地之间,风雨寒暑皆从天而来,故自然而然对于天产生敬畏和崇拜,对于天上的日月星辰亦如此。故历朝历代均有祭天、观星、占卜、求雨等重大仪式。亦有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彖传·贲》)“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冥之故”(《淮南子·天文训》)。懂得通过表露在外的“征象”来认识大自然复杂的变化规律,指导各种生活活动。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之后,因为五星在运转,生生不息,肉眼观察可见五星颜色分别于五行颜色相对应,故将五星配以五行[5]。《史记·天官书》亦言:“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五行之精,木曰岁星、火曰荧惑、土曰填星、金曰太白、水曰辰星”[5],并认为五星为五行之精气凝聚而成,必然也会随着五运的太过不及而产生变化。②有一定的天文观测作为基础以及占星术的盛行。相传在颛顼帝时期便已有“火正”之职专司天文观测,到了夏商以及战国、两汉,我国天文学更是发展迅速,有了阴阳历、平年、闰年和大月、小月之分,也出现了大量天文学著作[9]。同时占星术也开始盛行,到了两汉时期占星术也已经到了鼎盛,出现了《云气星象杂占》《五星占》等著作,有很多关于星象变化从而引起地面中自然、人事、政治等变化的论述[10]。故《黄帝内经》中所言五行上应五星是有一定现实基础的,只不过《黄帝内经》中也融入了很多占星术的内容,将其更加具体化和细节化,其中加入了很多取象比类的结论而并非实际观测内容。③用于解释和记录现象。笔者觉得正如亿万年之前地球上生命的诞生、进化,其是周围环境以及机缘巧合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因素。古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记录,发现了周围环境气候的变化规律,首先产生了司岁备物以及观天授时,此时因为太阳和月亮,故有了二十四节气、望朔月以及回归年的概念,所以有学者认为,五运六气中主运和主气的产生便是来自于太阳相对于地球的周期性运动[11]。再继续观察发现,每年的气候都会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变化,而此变化存在60年的周期,所以需要去解释其存在,同时也是为了记录和传承,故将其分为客运和客气,进而与五运和六气相配,从而产生了五运六气学说。

《黄帝内经》曰:“不以数推而以象谓”。吴昆注:“此言天地之阴阳,推之无尽,不以数求,以象求之可也。”张介宾曰:“此天地之阴阳无穷,诚有不可以限数推言者,故当因象求之,则无不有理存焉。”可见,“以象谓”是《黄帝内经》认识自然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方法。《易·系辞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故所谓“象”,有天象、征象、物象等意思,说明五运六气是以观察和经验为基础,从而基于此去建立的用于解释及预测每年气候变化的一个假说。

现代研究发现,五大行星的质量约为地球的400多倍,因此五大行星就引潮力(万有引力)而言,其对地球和太阳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有研究已证实,行星对地球的影响如九大行星地心会聚的力距效应能改变地球冬夏公转速度和季节的长短,从而引起气候的变化[12]。有些学者利用五星的相似周期来预报太阳黑子活动及降水量等气候变化,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13]。而同时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地球的气象地理及生态变化[14]。

5 小结

综上可知,五星的运行对于太阳和地球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中计算了五星运行的周天视运动周期,其平均周期近似符合60年一周期的甲子循环规律,说明《黄帝内经》中所言五运上应五星是有其天文和理论基础的。但笔者认为气候的变化应该是五星综合作用甚或有另外三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太阳黑子以及月亮引潮力的变化加成而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非单单以五星的顺逆运动明暗关系便可以解释的。只不过以上众多因素反映出来的结果是五运六气中所言的气候的变化,五运六气只为解释和预测以上众多因素作用结果的一个假说。故《黄帝内经》中所言五运上应五星仅仅为依托关系,有“天崇拜”以及占星术等众多历史因素在其中,和当时东汉时期的天文观测并不相符。

猜你喜欢

大论星宿五星
La preservación del tejido de seda tradicional
建德五星
从这个秋天开始
守护那抹“五星红”
中医小知识
星宿海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星宿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寒热”“形气肿痛”探析
五星花
语文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