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竞争与企业协同创新
——基于江阴598家制造业企业的微观实证

2021-08-11胡丹丹

江苏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江阴科技成果竞争

黄 孚 胡丹丹 巫 强

内容提要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协同创新能更好地整合协调创新资源,最大化强化创新成果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江苏省江阴市598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匹配江阴市制造业企业创新问卷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依次检验行业竞争加剧对整体层面企业协同创新,产品、工艺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三类协同创新意愿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行业竞争加剧对竞争性企业协同创新意愿存在U型非线性影响;从国别属性、合作方式两方面分别细分产品、工艺协同创新;从合作对象在创新链的上、中、下游位置细分科技成果转化,发现这种非线性影响依然成立。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结构要更加优化,创新能力要显著提升。作为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必须真正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成为实现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载体。需要注意的是创新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独立创新,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技术创新的新范式。协同创新是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实现创新资源和要素在政产学研商多个主体之间的流动与共享,共同推动知识增值和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发挥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对于我国加快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学者较早从企业资源和能力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方面研究了企业协同创新的原因、动机与模式。企业会对其所面对协同创新的合作利益和机会成本进行权衡,以决定是否协同创新[1]曹霞、于娟、张路蓬:《不同联盟规模下产学研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及演化研究》,《管理评论》2016年第2期。,且创新效益同产量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因为协同是涉及知识、资源、行为、绩效的全面整合[2]Serrano V.,Fischer T.,"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biquitous Systems",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07,18(5),pp.599-615.,所以协同创新对于创新绩效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但不同协同创新模式下创新绩效与协同效应的关系不同[3]解学梅、刘丝雨:《协同创新模式对协同效应与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管理科学》2015年第2期。。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协同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产学研合作的不同阶段应该对应不同的协同机制,同时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4]陈怀超、张晶、费玉婷:《制度支持是否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和产学研合作紧密度的中介作用》,《科研管理》2020年第3期。。不同主体间的联合、企业自身的融资约束和创新能力都会对协同创新绩效产生差异影响,如地区社会资本水平等外部环境同样对企业协同创新的选择存在影响[5]冉戎、聂军、谢懿:《地区社会资本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20年第12期。。

本文尝试从行业竞争这一全新角度来研究其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行业竞争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外部因素,大量文献已揭示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投入、社会责任、内部管理效率、家族企业价值、国有企业股价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行业竞争程度还能通过优胜劣汰,提升行业整体生产率。目前文献已经关注到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促进影响,例如行业竞争与R&D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6]张杰、郑文平、翟福昕:《竞争如何影响创新:中国情景的新检验》,《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1期。,对企业研发强度具有促进作用,缺乏竞争会阻碍企业对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少数研究发现行业竞争加剧会使企业减少研发投入[7]Geroski P.A.,"Innovation,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and Market Structure",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0,42(3),pp.586-602.。尽管现有研究已经关注到行业竞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但大都是关注到企业自身创新,不涉及协同创新,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重点关注行业竞争如何影响企业同其他主体间的协同创新。

本文边际贡献可能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实证行业竞争程度对制造业企业协同创新意愿具有U型非线性影响。第二,采用江阴市规上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具有典型意义。江阴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业第一县,拥有全国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二十六分之一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实现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八连冠”。江阴不仅制造业整体实力雄厚,而且企业极其重视研发创新活动,协同创新活动在江阴市制造业企业中较为普遍。第三,匹配江阴制造业企业创新问卷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识别并构造出3层次17个企业协同创新的衡量指标,测算出全国层面细分制造业的行业竞争程度,以解决实证研究中的内生性偏差。

二、研究假设提出

(一)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导致企业协同创新意愿增强

行业竞争是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的重要途径,例如同一行业内的多家企业提供可相互替代产品,彼此之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频繁采取各种竞争行为,行业竞争程度就会加剧。对于企业而言,行业竞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竞争会导致企业面临来自竞争对手和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会激发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取得提升发展。

协同创新是由多家主体共同合作开展研发创新活动。这些主体既包括纵向关系上的政产学研等单位,也包括横向关系上的同行业企业。由于行业竞争程度加剧促使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进而使企业选择协同创新的意愿增强。与独立创新相比,协同创新的优势在于能将知识外溢内部化,避免机会主义行为。行业竞争程度加剧促使企业协同创新意愿加强的原因还在于,协同创新的合作各方能分担研发固定成本,分散研发失败风险,从而实现研发活动的规模经济,避免重复性研发,普遍提高参与各方的生产率。由于企业资源禀赋具有异质性,所以创新资源与创新能力的异质性程度是企业协同创新的基础,协同创新为合作者提供技能共享与知识互补的机会,由此形成的产业共性技术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根基,这在产业关联性和技术复杂度高的行业尤为重要[1]Hagedoorn J.,"Understanding the Rationale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Partnering:Interorganizational Modes of Cooperation and Sectoral Differe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5),pp.371-385.。这类行业中竞争程度加剧意味着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压力增大,只有通过协同创新,共享彼此的创新资源,才能成功实现创新目标,有效提高自身竞争力。由此本文提出假说1。

假说1: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将导致企业更倾向于协同创新。

(二)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对企业协同创新意愿存在非线性影响

企业协同创新活动背后也存在“隐性成本”,这使得行业竞争程度加剧时,企业不一定立刻倾向于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中,企业通常要参与到多元化的合作关系中去,要跨越不同企业边界进行知识交换与组合,这是一项困难的任务[2]Man A.,Duysters G.,"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A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Mergers,Acquisitions and Alliances on Innovation",Technovation,2005,25(12),pp.1377-1387.。不同企业的结构与管理流程差异、合作对象间的文化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带来协同创新的难度[3]Lane P.J.,Lubatkin M.,"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 l,1998,19(5),pp.461-477.。另外,协同创新尽管能内部化知识外溢,但合作对象可能会发生无意识的知识泄露[4]Leiponen A.,Byma J.,"If You Cannot Block,You Better Run:Small Firms,Cooperative Innovation,and Appropriation Strategies",Research Policy,2009,38(9),pp.1478-1488.,进而损害合作各方的利益。此外,协同创新时对合作对象的监督也十分困难,合作各方承担的研发活动不确定性较强,很难监督合作对象是否按照约定努力从事创新活动,可能产生消极怠工行为[5]Veugelers R.,"Collaboration in R&D:An Assessment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indings",De Economist,1998,146(3),pp.419-443.。从根本上分析,由于不同企业内部资源禀赋差异,它们从协同创新中获得的收益也存在差异。如果各方缺乏信任,各自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这反而会强化合作各方间的内部竞争,使得协同创新退化为“学习竞赛”,此时每一个协同创新参与企业尽可能多地吸收其他参与企业的知识,并尽可能少地透露自身知识[6]Baum J.,Calabrese T.,Silverman B.S.,"Don't Go It Alone:Alliance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Startups'Performance in Canadian Biotechnolog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21(3),pp.267-294.,这会使协同创新走向失败。

正是由于上述隐性成本、监督困难等原因,行业起始的竞争程度不同时,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对企业协同创新意愿会产生不同影响。当企业所处的行业起始竞争程度较小,即企业市场势力较高,甚至处于垄断地位时,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度较小,同时相互制约程度较大[7]陈志斌、王诗雨:《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现金流风险影响研究——基于行业竞争程度和企业竞争地位的双重考量》,《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3期。。在此前提下,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垄断企业会更多投资创新,但不倾向于采用协同创新方式。这是因为垄断企业本身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研发资源承担独立创新的成本,不愿承担协同创新导致的隐性成本,也不愿去解决相应的监督困难等问题。同时在横向关系上,垄断企业数量有限,它们之间彼此针锋相对,都将对方作为自己主要的竞争对手。由于协同创新要彼此分享创新成果,这不利于在未来竞争中战胜对方,所以面对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垄断企业就更可能独立创新。

当企业所处的行业起始竞争程度较大时,企业数量较多,规模可能都不大,同时行业准入门槛低。此时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企业依然会有迫切的创新需求,希望通过创新来实现技术进步和差异化发展,规避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但这些企业资金实力相对薄弱,研发体系不够完善,独立创新的难度大,所以更倾向于和高校、科研院所、上游供应商或下游客户开展协同创新。由于此时企业数量较多,存在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差异,所以即使是横向竞争的同行业企业也可能部分联合起来,利用彼此互补的创新资源和能力开展协同创新,由此本文提出假说2。

假说2: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对企业协同创新意愿存在非线性影响,企业协同创新意愿先减弱再增强。

三、实证研究框架

(一)模型设定

根据上文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本文首先设立模型式(1),检验假说1。

式(1)中,innocoi是被解释变量企业协同创新。由于企业协同创新细分为不同类型,所以本文通过加工处理调查问卷中企业对其各种协同创新的评价值,得到一系列指标,分别在不同层次上衡量不同类型的企业协同创新意愿。核心解释变量是行业竞争变量HHIi,该指标是基于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采用4位行业代码分类,根据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先计算赫芬达尔指数,再取对数值得到。Zi为企业层面的六类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ize、盈利能力profcap、经营能力opcap、研发能力rdca、所有制性质owner和产品多元化prodiv。α1为截距项,β1为核心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θi为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εi为随机误差项。

其次,本文设立模型式(2),检验假说2。

式(2)中,HHI2i是式(1)中核心解释变量行业竞争HHIi的平方项,加入该二次项能捕捉可能的非线性影响。α2为截距项,β2为行业竞争变量平方项的估计系数,β3为行业竞争变量一次项的估计系数,θi为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εi为随机误差项,其余设定同式(1)。

(二)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本文以江苏省江阴市规上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在2018年组织开展企业在协同创新方面的问卷调查。参照欧盟企业创新调查,将企业协同创新分为产品协同创新、工艺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三大方面。产品、工艺协同创新分别是企业围绕产品、工艺方面,与外部机构开展协同创新的常见形式。科技成果转化是企业按协议方式,与科研机构合作,将其创新成果商业化的过程,通常还有科技服务中介、政府部门参与其中,这也是我国一种常见的协同创新形式。

本文将产品协同创新进一步细分为国内、国际、改进型、外包型、收购型产品协同创新五类,并由问卷数据得到这五项细分指标值与整体产品协同创新指标值。工艺协同创新相关衡量指标构造方式类似于产品协同创新。按照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对象在创新链中所处的位置[1]洪银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9年第8期。,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种合作对象,由问卷数据得到企业与创新链上、中、下游对象合作的三类科技成果转化指标。作为企业协同创新的三大方面,产品协同创新、工艺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等重要,所以本文还将这三者指标加总,选择不同权重得到整体层面的企业协同创新衡量指标1和2。如图1所示,本文根据问卷数据,处理得到企业协同创新的3层次17个衡量指标。图1为企业协同创新变量的分层界定体系。

图1 企业协同创新变量的分层界定体系

本文将江阴市制造业企业问卷与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采用企业名称识别并匹配这两者,剔除指标异常与指标缺失企业样本后,得到598家江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在企业层面控制变量方面,企业规模size的衡量指标是企业人数,盈利能力profcap的指标是主营业务利润率,经营能力opcap的指标是营业收入,研发能力rdca的指标是研发人员比重。江阴制造业企业所有制类型包括私营、外资、其他三类,所以企业所有制设定是否外资owner2、是否其他所有制owner3这两个二元虚拟变量,避免完全共线性,相当于控制企业所有制的固定效应。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企业主要产品种类数分四种,产品多元化控制变量prodiv与此对应;同样为避免完全共线性,包括三个二元虚拟变量,其中prodiv1代表主要产品种类数是否为1种,prodiv2代表主要产品种类数是否为2种,prodiv3代表主要产品种类数是否为3种,相当于控制企业产品多元化的固定效应。其中,企业人数、营业收入均取对数。本文还在4位行业代码层面上,控制企业所处行业的固定效应,控制变量与固定效应所使用的原始指标均来自2014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变量的统计描述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统计描述

续表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行业竞争加剧对企业协同创新的整体影响

本文首先估计上式(1)(2),在整体层面上识别行业竞争对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见表2的列(1)(2)。其次,在产品协同创新、工艺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三方面,分别检验行业竞争对这三大类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依次见表2的列(3)—(5)。其中列(1)是上式(1)的估计结果,仅考虑行业竞争的一次项,列(2)—(5)均考虑行业竞争的一次项与二次项,是上式(2)的估计结果。

表2 行业竞争对企业协同创新的整体影响估计结果

表2中主解释变量行业竞争的系数始终为正,且至少为10%的显著性检验都通过。列(1)行业竞争估计系数为1.286,说明行业竞争程度加剧确实会在整体层面导致企业更倾向于协同创新。列(2)—(5)中,行业竞争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无论在企业协同创新整体层面,还是在产品协同创新、工艺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三类细分企业协同创新中,行业竞争加剧同样会导致企业更重视协同创新。假说1被证实。

同时,行业竞争二次项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行业竞争程度对企业协同创新存在非线性影响。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企业协同创新将先减少再增加,呈U型变化,假说2成立。列(2)—(5)估计U型最低点对应的HHI对数值分别为-5.058、-4.747、-4.621、-4.707,总体上江阴制造业企业样本均匀分布在其两侧。当行业处于低竞争、高垄断的初始状态时,处于最低点左侧的江阴制造业企业具有足够多的利润,能支持其从事自主创新活动。面对行业竞争的加剧,这些企业也只会通过加大对内部研发部门的投入,通过独立创新来应对外部竞争压力,这也使其能独占创新成果,无需与其他创新主体分享创新活动带来的预期收益。在此前提下,行业竞争程度加强使得处于U型最低点左侧的江阴制造业企业不倾向于协同创新。但是当行业处于高竞争、低垄断时,江阴制造业企业本身就由于较为激烈的竞争,利润相对薄弱,研发能力有限。面对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这些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员去独立完成产品研发等创新活动,就有强烈动机与产业链上其他创新主体合作研发,以缓解研发资金和人员不足。这类江阴制造业企业处于U型最低点右侧,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它们协同创新的意愿增强。此外,控制变量研发能力的估计系数也均显著为正,说明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对于协同创新也很重要,提高企业研发人员比重能显著增强整体层面和三类细分的企业协同创新意愿。

(二)行业竞争加剧对五种产品协同创新的具体影响

按国别属性和合作方式两个维度,将产品协同创新细分为国内产品协同创新、国际产品协同创新、改进型产品协同创新、收购型产品协同创新和外包型产品协同创新五种,分别估计行业竞争加剧对这五种产品协同创新的非线性影响。

表3中列(1)、(3)—(5)主解释变量行业竞争的二次项和一次项估计系数始终为正且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说2总体上依然成立,与总体影响的检验结果一致。从产品协同创新合作对象的国别维度来分析,列(1)行业竞争二次项、一次项估计系数分别为8.845和83.64,说明行业竞争程度加剧确实会使得江阴制造业企业更倾向于寻找国内创新主体,开展产品协同创新活动;而且这种影响依然非线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规律。列(1)、(3)-(5)U型最低点对应HHI对数值依次为-4.728、-4.519、-4.433、-4.356,江阴制造业企业样本均匀分布在其两侧。列(2)行业竞争二次项、一次项估计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江阴企业面对行业竞争加剧,并不会直接与国外创新主体开展产品协同创新。这反映在产品协同创新中,寻找国外创新主体并与其合作研发,需要比寻找国内创新主体并合作研发的难度更大。

表3 行业竞争加剧对五种产品协同创新的具体影响估计结果

从企业与合作方在产品协同创新中采取的方式来分析,列(3)、(4)、(5)行业竞争的二次项和一次项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行业竞争加剧对各类产品协同创新的影响依然呈U型变化。企业在产品协同创新时,可以采用改进型、收购型或外包型三种不同合作方式,这些合作方式存在差异,但当行业竞争程度加剧时,企业开展这三种产品协同创新的意愿均为先下降后上升。

(三)行业竞争加剧对五种工艺协同创新的具体影响

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都能提高企业利润,但实现路径不同。产品创新是通过提供新的产品实现产品差异化,获取更多收入而实现利润增长。而工艺创新主要是企业在生产流程、管理方法或其他辅助活动中的创新,有助于降低企业内部成本而提高企业利润。在国别属性和合作方式两个维度上,研究行业竞争加剧对五种工艺协同创新的非线性影响。

表4中列(1)、(3)、(5),被解释变量依次为国内工艺协同创新、改进型工艺协同创新、外包型工艺协同创新时,行业竞争二次项和一次项的估计系数始终为正,且都至少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从工艺协同创新合作对象的国别属性来分析,列(1)国内工艺协同创新下行业竞争二次项和一次项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行业竞争程度加剧确实会使得江阴企业更倾向于与国内企业开展工艺协同创新,且这种影响依然是U型的非线性影响。江阴制造业企业依然较为均匀分布在该U型最低点两侧。列(2)国际工艺协同创新下估计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这与产品协同创新对应的估计结果相同,同样说明由于与国际创新主体开展工艺协同创新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行业竞争加剧使得江阴制造业企业不会倾向于开展国际工艺创新。

表4 行业竞争加剧对五种工艺协同创新的具体影响估计结果

从工艺协同创新中采取的方式来分析,列(3)改进型工艺协同创新与(5)外包型工艺协同创新的主解释变量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行业竞争加剧对这两类工艺协同创新的影响仍然是U型的非线性影响。U型最低点对应的HHI对数值依次为-4.519、-4.356,江阴制造业企业依然较为均匀分布在其两侧。高度垄断的初始状态下,即使行业竞争加剧,江阴企业也只是更多地自主研发创新,不倾向于与其他主体开展改进型和外包型工艺协同创新;只有行业竞争水平相对较高时,随着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江阴企业由于自身实力限制,才会倾向于和其他主体开展这两类工艺协同创新。列(4)收购型工艺协同创新中,行业竞争二次项和一次项估计系数均不显著,这区别于改进型和外包型工艺协同创新的研究结论,也区别于上述产品协同创新的结论。这可能是由于工艺创新的难度小于产品创新,而收购其他创新主体的投入较大,企业通过这种方式来开展工艺协同创新的可能性较低[1]限于篇幅,本文未汇报行业竞争加剧对上中下游三种合作对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影响,所得结论与下文稳健性检验一致,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

五、稳健性检验

(一)科技成果转化细分创新链上游的合作对象

科技成果转化是协同创新的最常见形式,将江阴制造业企业与创新链上游的合作对象细分为高校、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三者,并由企业评价与这三者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本文稳健性检验先从这三方面检验行业竞争对协同创新的非线性影响,表5中,列(1)、(2)因变量衡量指标是与高校、政府部门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解释变量均显著为正且都至少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行业竞争加剧对这两类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呈U型。相应U型最低点的HHI对数值分别为-4.756和-4.804,江阴制造业企业同样较均匀分布在最低点两侧。这些结论都保持稳健。列(3)被解释变量为与科研机构合作的科技成果转化时,虽然行业竞争一次项和二次项估计系数均为正,但并不显著。这说明江阴制造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有特殊性,行业竞争程度加强对其影响不大。在创新链上游的三个对象中,可能是由于高校解决企业的研发难题更有效,政府把握创新政策更准确,所以江阴制造业企业与高校、政府部门的联系更加紧密,当行业竞争加剧时,它们更愿意与高校和政府部门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表5 行业竞争加剧对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链上游对象合作)的影响估计结果

(二)科技成果转化细分创新链中游的合作对象

科技成果转化也可以与处于创新链中游的对象合作,这些对象包括产学研、行业协会、供应商、竞争者、集团内其他企业、第三方机构(咨询顾问、市场分析与中介机构)六类。在问卷中,江阴制造业企业分别评价与这六类创新链中游对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程度,本文将其作为衡量因变量的指标,分别估计行业竞争加剧对这六类协同创新的非线性影响。

从表6看,列(2)、(4)—(6)行业竞争一次项和二次项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前文结论保持一致,假说2依然成立。行业竞争加剧对于江阴制造业企业与行业协会、竞争者、集团内其他企业、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都存在非线性影响。在这四类科技成果转化中,随着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协同创新意愿都是先减弱后增强。该U型曲线最低点对应的HHI对数值依次为-4.726、-4.671、-4.848、-4.870,江阴制造业企业同样均匀分布在最低点两侧。

表6 行业竞争对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链中游对象合作)的影响估计结果

列(1)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对象为产学研合作时,行业竞争一次项和二次项估计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列(3)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对象为供应商时,行业竞争一次项和二次项估计系数为负且并不显著。行业竞争加剧时,江阴制造业企业不倾向于选择产学研或供应商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更认可与行业协会、竞争者、集团内其他企业合作和第三方机构合作。这可能是由于,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参与方较多,协调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江阴制造业企业还不具备足够能力去协调供应商的研发活动,或供应商大多提供标准化产品,科技成果转化并不涉及标准化投入品。

(三)科技成果转化细分创新链下游的合作对象

创新链下游的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对象包括顾客、风险投资机构、其他合作对象三者,本文也分别将江阴制造业企业对这三者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程度评价作为因变量指标,估计行业竞争加剧对这三类科技成果转化的非线性影响。表7说明,假说2对于这三类细分的科技成果转化依然稳健成立。列(1)-(3)中行业竞争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且都至少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江阴制造业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始终重视与顾客、风险投资机构等合作,注重吸收来自需求方、投资方的意见,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敏感度。行业竞争一旦加剧,它们会考虑与创新链下游对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但考虑到协同创新的隐性成本等因素,在不同初始的行业竞争水平下,行业竞争加剧对这三类科技成果转化意愿的非线性影响依然呈U型变化。U型最低点对应的HHI对数值为-4.803、-4.502、-4.416,与上文相似,最低点两侧均有江阴制造业企业[1]限于篇幅,本文未汇报零膨胀负二项分布模型、定序Logit和定序Probit模型估计结果,本文结论依然成立,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

表7 行业竞争对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链下游对象合作)的影响估计结果

六、简要结论

本文按企业名称匹配江阴市制造业企业创新问卷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以598家江阴规上制造业企业样本,研究行业竞争对江阴制造业企业协同创新的影响。本文建立理论框架,提出两大假说:第一,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将导致企业更倾向于协同创新;第二,由于协同创新存在隐性成本和监督难题,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对企业协同创新意愿存在非线性影响,企业协同创新意愿先减弱再增强。实证检验证明,面对行业竞争加剧的外部压力,江阴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加强协同创新作为应对措施;更为重要的是,行业竞争加剧对后者协同创新意愿存在U型非线性影响。在行业竞争较低时,高市场势力企业面对行业竞争加剧,不愿意协同创新,从而避免协同创新带来的各类隐性成本。反之,在行业竞争较高时,竞争性企业面对行业竞争加剧,更愿意协同创新,利用合作方的互补创新资源弥补自身研发实力的不足。行业竞争加剧对江阴制造业企业开展各类细分协同创新的影响依然呈现为非线性的U型。在产品协同创新中,行业竞争加剧显著地非线性影响国内产品协同创新,对国际产品协同创新影响不显著,对改进型、收购型、外包型这三种合作方式的产品协同创新也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影响。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对国内、改进型、收购型、外包型工艺协同创新的U型非线性影响同样成立,只有对国际工艺协同创新的影响不显著。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本文根据合作对象所处的创新链位置分为上、中、下游合作对象,行业竞争加剧促使江阴制造业与这三种合作对象的科技成果转化意愿先减弱,再增强,依然是U型非线性影响。

猜你喜欢

江阴科技成果竞争
魅力江阴
《登江阴黄山要塞》
江阴特产——马蹄酥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感谢竞争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