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年轻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分析及对中国年轻大学发展的启示
2021-08-11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赵雅婷
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赵雅婷
随着技术革新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飞速扩张,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当传统教育观念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对教育愈加迫切的需求时,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与实践的先驱,开始着眼于建立全球通用的课程设置标准与评价体系。而中国的高等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必须采取独具特色、战略突出的发展路径才能够紧跟世界的脉络。2015年,随着《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颁布,中国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在对标国际标准的同时,中国社会正在基于自身立场构筑一套大学与学科公共评估系统。本文回溯高等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历程,着眼于从国际共识中的高等教育量化的世界年轻大学排名指标分析,对中国年轻大学该如何发展做几点思考。
一、高等教育的变化与发展历程
布鲁贝克认为,高等教育的概念实际上是极其模糊的。全球高等教育目前主要分为两大体系:盎格鲁-撒克逊体系(英美体系)及罗马体系(欧洲大陆体系)。[1]前者遵循市场竞争规律,依靠院校自主进行改进型成效评价;后者主要由政府主导,实行政府问责式成效评价。而无论何种体系下的高等教育成效评估,都离不开定性和定量分析。某种程度上来说,定性评估集中反应大学通过百年沉淀积累的人文价值,定量评估则从指标意义上为大学选择侧重与倾向发展趋势。二者共同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而作为高等教育最主要载体的大学,必须在全球化形势下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探究如何在其核心功能“育人”上应对时代潮流与社会变革,完成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研究与实践表明,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质主要是通过教学为主、辅以其他课堂外活动作用于学生的“学术产出和认知结果”,影响学生的“社会心理发展、态度和价值观变化、道德推理形成”。[2]21世纪的大学,早已不仅仅满足于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或技能,而是强调对其心智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曾经,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信的有竞争力的学习者和探索者。而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决定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寻求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倡导全球胜任力教育。学习者必须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自我意识与全球意识体系,增强文化认同与沟通协作能力,为增进全人类的集体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世界年轻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分析
(一)世界一流大学与年轻世界名校
自21世纪伊始,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焦点之一便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虽然中外学术界对于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名词的准确起源存在争议,但自这一概念在全球流行以来,其所代表与囊括的大学内涵要求便不断被定义与扩充、更新与升级。这反映的不仅是人们对于对高等教育水平优化与质量提升的期望,更是对教育形态极致化的探索与追求。源于世界一流大学具有“比较性”这一天然属性,教育家们在为其下定义时难免要选择参照标准,由此产生的诸多版本本文将不在此做过多铺陈阐述。然而可以得到的一些对于其关键特征的描述,包括人才精英、知识真理、科研创新、资源实力等等的汇集。而全球学术容量只能容纳不超过200所世界一流大学。[5]在如此在激烈的全球高校竞争中,许多新兴大学以其独特的发展方式吸引了世界的瞩目。
年轻世界名校,它的提出不仅打破了人们对大学只要百年办学历史才可能获得名望的固有思路,更为越来越多具有理想与抱负的年轻大学发展树立了国际标尺。年轻世界名校的主要三个特征分别是:①建校历史在50年以下;②因其卓越的办学成就获得良好国际声誉与认可;③综合排名全球前200位。[6]接下来,本文将系统针对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几大权威排行榜进行世界年轻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分析。
(二)世界年轻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双一流建设需要国际可比指标,一些学术评价机构所设立的世界大学排行榜采用第三方标准多维度分析大学内涵、解构大学本质,为当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变革和创新提供指引。
作为较早起步为世界大学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学术评价机构,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THE)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以下简称泰晤士)以其先进的理念与不断创新的精神表达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愿景。自2012年起,泰晤士开始关注世界年轻大学的发展,采用独创的指标体系分析世界新兴大学的成长历程。近十年间,其榜单所涵盖的国家和地区翻了一倍,上榜的高校数量从最初的100所升至接近500所(见图1)。而其中,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年轻大学对国际影响力的重视,自2016年起苏州大学为中国高校实现了在泰晤士年轻大学排名上零的突破。
图1 泰晤士世界年轻大学排名相关数据
与此同时,英国另一家备受瞩目的国际教育市场咨询集团Quacquarelli Symonds(以下简称QS),也是自2012年开始,发布QS世界年轻大学排名, 评选全球建校时间不足50年的大学中顶尖的年轻大学。由于其官网数据库仍在持续更新相关数据并未全面展示(见图2),故在此无法详尽统计出历年QS排行榜单上年轻大学的整体情况,但仍可以从部分年份的数据了解到该榜单也在持续不断地扩大规模,自2015年以来,它的范围扩大了三倍,从2015年的49所高校升至2021年的150余所高校上榜。官方表示,该榜单每年都会发生巨变的原因,在于其数据选取于“QS世界大学排名”的范围,而许多大学在50岁之后就自动被退出此项排名。
图2 QS世界年轻大学排名相关数据
(三)世界年轻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对比分析
泰晤士世界年轻大学排名采用与其旗舰式的世界大学排名相同的指标体系,但对13项二级绩效指标进行了校准,降低了声誉指标的权重。而与泰晤士研究方法不同的是,QS在对世界年轻大学进行排名时,不再校准指标权重,仅从综合排名中筛选出建校未满50年的大学。
通过以下对比分析两大高等教育机构世界年轻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权重占比,可以看出教学、科研和论文影响力依然是评价大学核心使命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泰晤士对于这三项的权衡更加平均,而QS认为大学应该贡献更多的科研成果(见图2)。在教学质量的评估上,泰晤士与QS仅仅关注师生比不同,大大降低了师生比的权重,反而加入教学声誉的评价、学位授予率以及收入的系数。论文影响力上二者的差异较小。国际化板块方面,泰晤士加入了对于国际合作重视程度的肯定,认为国际合作论文的发表更能为大学的国际化进程产生强大的助推力。二者唯一不同的指标在于泰晤士的产业收入和QS的毕业生质量,前者更为直观客观地评价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后者则较为主观地关注大学人才培养的效果(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能力)。(见图3)
图3 THE世界年轻大学排名
图4 QS世界年轻大学排名评
三、浅谈对中国年轻大学发展的启示
世界年轻大学排行榜的不断拓展与指标细化反映出社会对于新兴大学建设的重视与期待。中国年轻大学,也需要从传统国内高校的发展思路中另辟蹊径,借鉴国际经验,树立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发展目标,以下就结合对于世界年轻大学排名的指标体与权重分析,浅谈中国年轻大学可参考的发展战略与方向。
首先,由于中国年轻大学在世界舞台上声誉度低的短板,自主打造国际高校品牌至关重要。国际化的指引已为诸多年轻大学实现了弯道超车,各大学根据自己办学定位布局国际战略伙伴网络的同时,更需积极加入世界大学网络,强化自身在全球网络中的领导角色,以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7]同时,年轻大学的科研水平必须实现优先累积,扩大科研体量。在积极海外引智的同时,也要鼓励师资队伍的高水平发展,为教师参与国际会议、科研项目研讨活动提供更为灵活的政策支持,借助与年轻世界名校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大力推进先进创新的科研平台搭建,为学校自身的科研储备增加活力。
而中国年轻大学的核心使命之一,依然在于人才培养。那么固有的学科建设思维需要被打破。年轻大学不妨根据自身特色,着眼于社会需求设置学院,为新兴学科发展预留空间,建设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共生发展。[8]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的内在提升可以充分利用开放式的网络平台,打造课程并形成良性互动式反馈,有效地传播知识及分享教研成果。[9]年轻大学更要充分利用所在地区的资源,同时发挥其为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引领作用。[11]加强产学合作与技术孵化,以实现学校在社会责任、环境与可持续性、社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的显示度。[10]诚然,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年轻大学的未来,都在不确定中孕育着种种可能。保持不断探究与革新的精神,是年轻大学源源不绝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