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扶持农业特色产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08-11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陈行
贵州师范学院商学院 陈行
贵州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自2017年被确定为绿色金融试验区以来,从食用菌、蔬菜、生态养殖、刺梨、辣椒等十二个农业特色产业出发,开展绿色金融扶持绿色产业的探索。农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具有环境正外部性,更能带来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中央一直以来对“三农”问题格外关注。2020年是成功脱贫,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年。为了巩固和守护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我国“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中均提及乡村振兴,在未来的发展中走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绿色产业基金与绿色产业具有一定程度的耦合性,其运营方式主要为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绿色产业往往具有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而绿色产业基金正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低门槛、长周期和低融资成本的资金支持,有利于绿色产业成长。贵州省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已经开始绿色产业基金的实践,在脱贫攻坚和绿色产业的扶持上已取得可观效果。本文旨在发现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在贵州特色农业产业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及建议。
一、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概况
(一)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基本情况
贵州省为了尽快打赢脱贫攻坚战,省委省政府根据“强龙头、创品牌和带农户”的总体部署,于2016年创新设立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3000亿元,其中1200亿元为扶贫产业子基金(以下简称“子基金”)。后于2018年将子基金更名为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主要投资方向为茶叶、中药材、食用菌、优质草、农旅一体化、大健康养生、生态水产和干果等“八大绿色产业”。不仅关注生产,更重视全产业链项目的培育与发展。
子基金由财政性资金和金融机构按照3:17出资,分别出资180亿元和1020亿元,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财政性资金由省和市(县)根据财政困难程度分别按三个比例出资。省内13个财政困难县为6:4;贵阳市及所属区(市、县)、贵安新区为2:8;其余市县为4:6[1]。首期计划募集资金588亿元,其中,财政性资金认缴出资88亿元,金融机构认缴出资500亿元,包括贵州银行100亿元、贵阳银行200亿元和工商银行200亿元[1]。基金存续期限为10+N年,存续期限内可滚动投资使用[1]。
2018年子基金更名为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以下简称“绿产基金”),组织形式为有限合伙制,由省财政厅委托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级受托企业”)与各市(州)政府指定的国有公司(以下简称“市(州)受托企业)共同发起设立,各受托企业履行各级财政的出资人职责[2]。普通合伙人为贵州省贵鑫瑞和创业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担执行合伙事务职责[2]。基金首期规模初设138亿元,全部为财政性资金出资,出资比例按照子基金进行。首期投资基金的存续期限为5+N年,存续期限内可滚动投资使用,具体存续期限及滚动投资方式由出资人协商确定[2]。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2021年第一季度信息披露,该基金存在个别投资者实缴为0元,即说明个别财政性资金并未及时到位。
(二)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投资企业表现
截至2020年6月底,全省申报绿产基金项目3085个,规模4169.13亿元;已通过审批投资项目1780个,规模1210.16亿元,提前达到1200亿元的筹集目标;已拨付到位资金项目1697个,规模776.28亿元,实际拨付比例64.15%,距离2020年下半年仅半年时间,绿产基金筹集与拨付压力较大[3]。已投资项目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6万户、80余万人实现稳定脱贫,带动其他低收入农户47.3万户、136.4万人持续增收,利益联结贫困户人均年增收4000元[3]。据不完全统计,绿产基金截至2019年扶持企业613家,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新增蔬菜112.31万亩,茶叶71.61万亩,食用菌2.18万亩,中药材29.12万亩,生态家禽0.63亿羽,蓝莓3.2万亩,刺梨27.51万亩,为贵州绿色特色农业的支持提供资金保障。
1.绿产基金投资企业实缴资本率现状
由于绿产基金是私募基金,信息公开程度低,笔者利用爱企查官网(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仅查询获取绿产基金投资对象57家,以此为代表描述绿产基金投资对象表现情况和绿产基金实际拨付情况,整理数据①如图1、图2。
图1 获绿产基金投资企业的实缴资本率
图2 获绿产基金投资企业的绿产基金实缴资本率
经过数据收集和整理,发现获绿产基金投资企业的实缴资本比例和绿产基金的实缴资本比率存在较大差异。约65%的获投资企业总体实缴资本比列在60%以上,仅有个别企业(12.3%)实缴资本比列小于20%。资本实缴比例能显示企业实际获得货币资本的规模,若企业无实缴资本,则无流动资金和启动资金,将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获绿产基金投资的企业目前运行超过20年的企业仅有2家(0.6%),超过10年的企业有13家(22.8%),运营时间10年以内的有44家(77.2%),其中在2016年以后成立的企业有28家,占比49.1%。说明大部分企业,是在获知脱贫攻坚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将投资1200亿元的消息后,才注册成立。企业营运时间的长短,对后续绿产基金的投资效果产生影响。一般经营时间长的企业,主营业务技术、资源和人员储备较为丰富,在获得外来资金支持后,会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经营时间短的企业,前期积淀和储备并不丰富,后续营运的风险往往高于营运时间长的企业。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绿产基金的实缴比例并不乐观。23家(40.3%)获投资企业的绿产基金实缴比例为0,即虽已获得项目批复,但并未获得资金的支持。现金流量对于企业而言就如同水与鱼的关系,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
2.绿产基金投资企业信用风险现状
企业的关联风险是指与企业相关的股东、被投资企业等关联人的行政处罚、法院执行情况、合同纠纷和开庭信息等。企业的自身风险是指企业自身存在的行政处罚、法院执行情况、合同纠纷和开庭信息等(如图3、图4)。经数据整理后发现,获资企业的关联风险和自身风险差异明显。关联风险集中在200起以下,存在个别获资企业的关联风险超过999起,直接反映出获资企业的股东和被投资企业的信用风险较大。贵阳某农产品物流公司,其股东存在超过900起的自身风险,且股东多为国有企业。正安县某茶业公司,其被投资企业存在超过999起的自身风险,且其投资企业是一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机构)。跨行业投资是目前并购、投资的风向,而且可以部分解决企业自身的风险问题。但是茶业属于种植业即农业,中央一直以来紧密关注“三农”问题,加大投资规模,推进农业产业机构的升级与优化,并且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若获绿产基金的企业再分配资金投资非绿色产业相关项目时,则政府通过金融手段助推贵州特色农业发展的目标将被弱化。86%的获资企业自身风险低于20起,仅一家主要以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与建设、土地整理与开发等为经营范围的公司存在69起的自身风险,整体获资企业较为注重自身的信用风险管理。
图3 获绿产基金投资企业的关联风险
图4 获绿产基金投资企业的自身风险
3.绿产基金投资企业经营现状
获资企业的企业年报可以展现其整体经营和盈利状况,对是否能获得绿产基金的审批和未来的经营发展都至关重要。但经过数据收集和整理,普遍获资企业的财务信息公开度低,仅收集到24家获资企业的不完整财务年度数据。其中仅贵州省红枫湖畜禽水产有限公司、贵州省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和镇宁自治县同景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2017年-2020年间均产生盈利,营业利润率分别30.69%(2019年)、2.33%(2020年)和6.85%(2019年)。在24家企业中,仅有9家企业在企业年报中曾显示为盈利,且营业利润率并不高。大部分获资企业均为历年亏损状态,这其中不乏涉及贵州农业特色产业的企业,包括食用菌、茶、蔬菜、水果、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企业盈利能力弱会直接影响绿产基金的申报与审批,更影响企业未来融资和长远发展。获资企业信息公开性较差,影响绿产基金受托企业、普通合伙人及出资金融机构的投后管理与监督。
(三)绿产基金项目申报、风险控制和投资决策管理
1.绿产基金项目申报
子基金申报主体为在贵州省境内注册,可以带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就业、脱贫且在贵州省经营期限不低于基金对该企业投资存续期的法人企业,优先支持有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1]。申报主体需具备6项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建立与建档立卡贫困户(或低收入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承诺每50万元投资带动1户,这也是“一票否决”的重要条件,即无该承诺与计划,则基金不参与投资[4]。申报主体登录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信息管理平台提出申请,提供涉及申报主体基本情况(经营情况、股东情况等)、项目基本情况(建设内容、规模、回报方式、回报率和回报周期等)、基金使用方案(基金用途、计划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等)和带动贫困人口增收承诺书、同意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投入的决议等材料。申报后的项目由市、县级发改部门会同同级相关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开展项目初审,初审通过的项目进入申报项目库[1,5]。
绿产基金主要以市(州)统筹为主,申报要求基本与子基金保持一致。受托企业将申报资料报市(州)扶贫办,由扶贫办在5个工作日内向受托企业出具《关于xx县xx项目申报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利益联结机制的审核意见》,受托企业协助金融机构对申报项目开展尽职调查工作,将通过审核的项目报送绿产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基金办”)[6]。
2.绿产基金风险控制与投资决策管理
(1)绿产基金投前调查与审查
资金投放前子基金出资银行金融机构将对项目的行业投向是否符合子基金和银行金融机构的投向要求进行审查;对企业申请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对项目总投资,包括项目实施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等进行实地调查;对项目资本金真实投入情况调查;对项目建设资金来源进行调查;测算项目预期现金流,现金流不足时,企业享受政策性担保、补贴等增信风险服务的,可作为预期现金流增项计算;调查项目产品的市场情况;对项目经营管理团队进行调查;子基金受托企业配合金融机构完成对项目的尽职调查。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以上内容的调查与审查,通过企业即可进入受托企业的遴选数据库[5]。
(2)绿产基金的投资决策
子基金的投资决策由投资决策委员会决定。决策委员会原则上由同级政府分管财政或农业的负责人一人,财政、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一人,相关出资金融机构各一人,受托企业一人组成。项目原则上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委员同意,才可纳入投资项目库。通过的项目企业,将与受托企业、省级有限合伙制基金代表贵鑫瑞和公司签署相关协议。被投资企业需要完成变更登记,原则上应在出资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后,省级基金拨付到受托企业后,受托企业连同本级出资投资企业[5]。绿产基金首期资金不设投资决策委员会,由贵鑫瑞和公司对投资建议书、银行贷款评审文件进行审查后办理投资手续。首期投资基金采取投资收益让利、奖补等方式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投入,建立基金投资与银行信贷发放联动机制。联动发放的银行贷款年利率原则上不得超过4.5%,对联动投入项目的银行贷款,贷款不良率超过5%的,超过部分由基金投资收益给予不超过5%的风险补偿,政府不承担代偿责任;投资单个项目产生收益的,基金投资收益让利10%给金融机构。如金融机构贷款不良率控制在3%以内的,投资收益让利可提高到15%[6]。
(3)绿产基金的投后管理与退出
子基金获投资企业需在出资银行的具体经办银行开立账户,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委托支付等方式控制资金流向。受托企业与银行金融机构建立项目回访制度,形成在项目建设期每季度至少查阅一次被投企业公司账务、会计报表及银行账户等信息;在项目运营期每季度至少一次实地检查项目经营情况的回访制度(具体工作由银行客户经理开展)。普通合伙人贵鑫瑞和公司对受托企业的投后管理进行指导、监督,督促受托企业不定时走访被投企业,对发现的潜在风险或重大事项,共同协商提出解决措施,视情况报送政府及相关部门。原则上不允许将被投项目形成的资产对外提供任何抵押担保。却因需要,需取得基金及银行金融机构同意。子基金严格按照协议约定退出,退出方式包括投资收益分红、股权转让、上市及挂牌、兼并收购等。具体项目投资发生亏损的优先向省级基金分配剩余资产[5]。
二、贵州特色农业产业概况
贵州目前已形成茶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业、石斛、水果、竹、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油茶、辣椒12个重点特色产业。贵州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作用明显,且效果显著。
(一)贵州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基本情况
贵州省种植业快速发展,茶叶、辣椒、刺梨稳居全国种植规模第一,百香果跃进前三,猕猴桃长期保持前三,蓝莓、李子种植规模领跑全国。截至2020年12月31日,食用菌、水果产量增长29.7%和37.3%,蔬菜、茶叶、中药材和辣椒产量分别增长10.6%、8.8%、7.3%和6.5%,林业经济加快发展[7]。截至2020年底,全省园林水果果园面积达985.04万亩(不含刺梨),产量521.27万吨,产值300.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27%、17.94%和26.98%。畜牧业开始逐渐恢复,猪肉价格下降回归,“三个100万”和65个生猪养殖基地加快建设,肉类产量205.12万吨[7]。网箱养殖极大减少,生态养殖快速兴起,水产品产量实现26.9万吨[7]。
(二)绿产基金扶持特色农业现状
绿产基金积极投资贵州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②。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天赐贵宝食品有限公司均获得绿产基金950万元和1500万元投资,盘州市刺梨产业获得绿产基金11.46亿元,到位5.26亿元,已使用4.56亿元。水城猕猴桃水果产业获得绿产基金7亿元,到位1.2亿元。截至到2020年11月,绿产基金四年来累计审批投资食用菌产业项目34个,累计审批金额25.27亿元,新增食用菌种植近8亿朵,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1.3万人。兴义市安龙县建成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获得绿产基金6.46亿元,到位4.78亿元,支持其全县食用菌全产业链项目发展。印江县贵州梵天菌业有限公司获得绿产基金2.25亿元,已使用1.6亿元。纳雍县获得绿产基金2.4亿元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道真兴农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绿产基金1980万元。晴隆县润丰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获得绿产基金投贷联动1000多万元,支持其食用菌的生产与运营。贞丰县顶罈椒业有限公司获得绿产基金1000万元支持5000亩花椒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扶贫项目。贵州蔬菜集团有限公司获得1800万元绿产基金支持蔬菜种植、物流、市场开发等用途。贞丰县绿森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获得1000万元支持百万羽蛋鸡养殖全产业链一期扶贫项目。贵州省红枫湖畜禽水产有限公司获得绿产基金714万元,支持13个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应2017年中央第七环保督导组的要求,兴义市拆除万峰湖网箱养殖,获批绿产基金10.96亿元,到位3.8亿元。兴义市万峰黔农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获得1.23亿元绿产基金,支持生态渔业养殖。黔东南州的贵州千里山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获得6.5亿元的绿产基金,到位2亿元,支持该县的三穗麻鸭养殖。黔南独山县的贵州日泉农牧有限公司获得2823.5万绿产基金,支持生猪养殖。绿产基金几乎涉及贵州十二大特色农业产业的方方面面,解决了产业扶贫的资金困难,为省内的脱贫攻坚贡献巨大力量。
三、绿色产业基金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主体金融知识与经营管理储备不足
由于绿产基金的申报主体有明确的范围与要求,可以确定主要申报的主体为促进脱贫为目的经营与特色农业产业相关的企业法人。而近一半的申报主体为2016年以后成立的企业,即是为了促进当地脱贫事业的开展和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而兴起,其中不乏农户或合作社通过关联企业的组建联合体。整体上,申报主体对绿产基金的运行、投资模式、申报和审批流程均不了解,影响融资企业快速、高效的进行基金申报。贵州省金融服务机构市场并不成熟。从事金融咨询、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质金融服务机构较少,不能给企业申请绿产基金提供充足的咨询服务保障,这为后续绿产基金项目的审批也带来困难。从获资企业的经营情况可知,大部分获资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且存在不少关联风险,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依赖绿产基金的金融扶持和财政政策扶持并不是长久之计。需不断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走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与生态化的道路,提升企业人员的自身素养、管理能力与经营能力,从内至外的提升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方可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二)绿产基金投资决策实际权责转移至金融机构
根据《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投资风险控制管理办法(试行)》,绿产基金获资项目的投前调查与审查、资金投放、及投后管理几乎实际权责转移至出资银行金融机构。虽然银行金融机构在基金、投贷联动、担保和抵质押方面的确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人员,但是绿产基金中确有大量财政性资金。文件中指定受托企业需要定期进行项目回访,投前调查与审查,但实际工作均由银行金融机构开展。绿产基金的组织形式是有限合伙制,各级受托企业作为各级政府的出资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履行相应的权利,否则“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并不能有效体现,可能导致后期募集基金出现困难。有的受托企业注册成立的时间短,缺乏与基金相关的金融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在审查项目、回访项目和监督基金资金去向时也面临困难。
(三)投贷联动较难持续
中国农业银行贵州省分行作为投贷联动中的鲜活例子,截至2020年6月底已发放绿色产业累计贷款160多亿元,资助项目200多个,其中“黔菌贷”“食用菌e贷”和“乡村旅游e贷”等79项涉农e贷组成“惠农e贷”产品包[8],助力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和贫困农户的增收脱贫。这些创新型的贷款产品具有易申请、利率低和放款快的优点,设计产品时不设盈利考核目标,并按农户实际使用金额和实际使用天数计价,依托大数据分析,锁定农户为第一还款来源,以信用方式发放,有效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题。这些惠农的贷款实际上源自于绿产基金的投贷联动风险补偿,但作为金融机构,不以盈利为目标的贷款市场生存空间小。待绿产基金期限到期或逐步退出,这类吃着“政策红利”的贷款较难继续发放。农业产业本身具有周期性和平均社会收益率较低的特征,需要长期资金的支持、技术的保障和专业人员的运营,否则迈向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仍然很艰巨。
(四)绿产基金实际筹集与拨付压力较大
绿产基金审批项目金额在2020年6月已经达到1200亿元的目标,但实际拨付金额776.28亿元,拨付比例64.15%。基金业协会披露的绿产基金2021年第一季度信息中提示,个别投资者实缴比例为0。绿产基金奉行“成熟一个,投放一个”的原则进行筹集和拨付,但地方财政压力大,并不能及时筹集资金。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为减少市场主体的经济损失,我省响积极落实“减税降费”系列措施,把实惠落在实处,留给企业和群众,并加大疫情防控财政支出,这些因素均加大绿产基金筹集与拨付压力。
四、绿色产业基金扶持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议
(一)完善风险机制与盈利模式
绿产基金是绿色金融的重要产品之一,就如同其他金融产品一样,需要科学、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才能真正长期发挥效用。绿产基金可以从申报、投前调查与审查、投资决策、投后管理及第三方监督等方面进行完善。特别要注重有限合伙制普通合伙人的作用和功能,不能将本应自身承担的权责转移至其他合伙人。全程、全方位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有限合伙制的优势。绿产基金中受托企业是各级政府的出资人,应当履行财政性资金的管理与监督职责。政府应加快培育具有扎实金融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的人员,充实受托企业,以便更好地用好财政性资金来撬动社会资本加入特色农业产业的建设中。另外,盈利模式是绿产基金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贵州省以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为抓手,打赢脱贫攻坚战。但胜利已告一段落,随后所面临的是更高层次的困难与挑战,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达到高质量的发展要求。绿产基金的前期产业扶持效果明显,主要依赖财政性资金和吃着“政策红利”的产业扶贫贷款,但这样的模式不是真正的绿色产业基金,且不是长久之计。若能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盈利模式,定能在日后为乡村振兴,贵州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长足动力。
(二)积极培育金融服务市场
随着“两山”理论的提出,贵州凭借其环境优势、气候优势以及大数据优势吸引不少投资者前来投资。但贵州本土企业及个人对于金融市场的了解程度不够,导致当出现优质投资人和融资渠道时,并不能及时响应,往往出现融资人融不到资金,投资人找不到好的项目。金融服务机构可以解决两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融资人找到好的渠道,为投资人找到好的项目。但是贵州的金融服务机构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和上海、北京等金融服务市场较为完善的城市相比。培育金融服务市场,为今后特色农业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和走出国门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实体经济有了金融服务机构的助力,将会发展的更为迅速,视野也将更加广阔。
(三)加快绿产基金筹集与拨付
资金对于企业如同血液之于人类,没有及时、充足的资金,企业会生病、衰老乃至死亡。特色农业产业本身的特点导致其投资周期长,短期内盈利能力弱,且涉及的农户数量多,因此绿产基金的及时筹集与拨付显得尤为重要。政府需从筹集的方式、财政支出结构和财政收入结构出发,慎重权衡,制定相应方案促进基金的筹集。简化拨付流程和要求,把握主要风险点,实现快速拨付。在省级资金和市、县资金未同时到位时,可以考虑先到先付的拨付方式。更需要着重关注绿产基金的去向,参考国库集中支付的方法,管理绿产基金,避免基金流入非获批项目。
综上,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在食用菌、刺梨、茶、蔬菜、水果和生态养殖业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4年多来帮助贵州贫困农户脱贫,扶持绿色产业企业成长,推动贵州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虽然也存在不足,但为后期绿色产业基金产品的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丰富和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注释
①所有数据来自于爱企查官网与作者整理所得。
②数据来自于贵州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发展纪实纪录片、新闻及爱企查官网,经作者整理所得。
相关链接
绿色产业是指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产业。生产环保设备的有关产业,它们的产品称为绿色产品。广义的绿色发展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但政策、资金等资源有限,客观上要求在扶持绿色产业发展上应立足当下、厘清主次、把握关键,紧紧抓住现阶段的“牛鼻子”,把有限的政策资源用在刀刃上。关于绿色产业的定义,INTERNATIONAL GREEN INDUSTRY UNION(国际绿色产业联合会)发表了如下声明:"如果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基于环保考虑,借助科技,以绿色生产机制力求在资源使用上节约以及污染减少(节能减排)的产业,我们既可称其为绿色产业。"2019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提出了绿色产业发展重点。据悉,《目录》将作为各地区、各部门明确绿色产业发展重点、制定绿色产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主要依据,统一各地方、各部门对“绿色产业”的认识,确保精准支持、聚焦重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依托社会力量,设立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逐步建立绿色产业认定机制。绿色产业的兴起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系列主客观原因。
(1)资源供给方面。资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由于一直以来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获得短期利益追求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惜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生产产品,从而导致了非再生资源的匮乏。为了合理使用稀缺的自然资源,产业的“绿化”势在必行。
(2)各国政府皆注重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会采用倾斜的产业政策大力扶植绿色产业,包括法律、税收、财政等方面。这大大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3)消费者绿色意识大大增强。消费者用“绿色观点”来选择商品并向生产者施加影响。这种新的“绿化”的需求结构引导了“绿化”的生产和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4)企业界迫于各方压力以及受诱于种种利益而进行绿色生产,采用绿色营销策略,并且进行整个企业的绿化。产业最终毕竟是由企业组成的,所以企业的绿化必然推动整个产业的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