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艺原理”课程思政融合教育的探索实践
2021-08-11金建昌严小平王石磊魏云潇
金建昌,王 楠,严小平,王石磊,魏云潇
(浙江树人大学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其结果表明,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纯粹的思政课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课程思政可与思想政治课程形成育人合力,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综合素质和职业认同[2],也可最大限度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各类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工程设计、新产品开发、食品营养研究、质量检测、品质控制、技术管理监督等工作。既能从事食品质量监督、海关、商检、工商等部门的产品分析、检测、技术监督、执法、管理等工作;也能在相关的国家机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可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各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专业人才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之外,还需要有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等品德精神。
1 课程思政的建设背景与思路
“食品工艺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的基础课,以讲授食品加工保藏原理为核心,研究食品保藏、加工、包装、贮藏,以及上述因素对食品质量、货架寿命、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种类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依赖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然而不少食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利用简陋的生产条件开展生产或在生产中偷工减料、违规违法操作,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究其原因,有食品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的原因,也有工作态度、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但更深层次的是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法制意识淡薄的原因。目前,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将课程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作为讲授的重点,缺少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意识的渗透和引领,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与己无关,对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高[3]。因此,承担着向食品业输送专业人才任务的专业,必须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融入必要的思政教育,以提高食品人的道德修养,学习宣传和共同维护社会公众的安全健康,使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相互配合、互相补充,实现专业学习与品德修养共同提高的最终目的。
1.1 课程专业目标
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讲授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脱水、热加工与杀菌、低温保藏、化学保藏、辐射保藏等保藏加工的基本原理。此外,还要求学生了解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及各加工因素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通过学习,让学生对食品加工原理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学习后续的各类食品加工艺学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课程德育目标
通过“食品工艺原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食品加工的原理有较深层次理解,能充分认识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将科学的价值观、诚信教育、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督促学生培养并具备站在专业的高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和能力,辩证地看待问题、冷静地处理问题与对待专业;同时,将食品生产者的诚信、用心的工作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进一步弘扬学生爱专业、爱学习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食品安全意识,将来能为食品行业把好食品安全关;做诚信、爱国、有责任担当、具有时代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高的食品人。
2 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和元素设计
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的融入点,以各类社会常见的食品安全事件为载体,认真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洗涤;注重思政元素的设计,思政元素可以是专业的价值观,也可以是社会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结合教师多年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评价的工作经验,将各类思政元素设计到课堂教学中,在不增加学时、不减少专业知识讲授的情景下自然融入,使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常态化,与课程内容衔接自然和谐,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课程思政相应的融入点和元素设计。
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和元素设计见表1。
表1 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和元素设计
续表1
3 课程思政的融合教育教学方法探索
3.1 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首先,发挥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中的优势,注重课程思政的素材收集与整理,认真设计案例教学环节,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程的授课质量。在介绍食品的干制保藏时,说明干燥不充分所引起的霉变对人们身体健康潜在的风险,强调食品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也要强调保证食品原料的足够干燥,避免出现为了追求高产量而故意干燥不充分的情况,注重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建立。在介绍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时,用数据举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端正学生对专业的态度和认识,明确历史使命。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显性与隐性相结合,避免刻意、生硬地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想结合,引用大量的案例,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破解“两层皮”的困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后,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探索专业课试验、实习、实践课程中德育因素和德育内容的融入,推动学生思政教育由“内化”向“外化”、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
3.2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课堂的主角,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学习的主角,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作为课堂的主角,要让学生走上讲台,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食品从业人员的身份,来讲述相关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明白自己是社会的主角;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同时,要切实调动整个小组成员的全员参与,各成员之间明确分工,在准备期间随时提供帮助解答疑惑,在课后小结中及时给予点评引导,使授课活动事半功倍,通过整个环节过程中学生角色反转,也使其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角。
3.3 开辟多种形式的课程思政教育平台
结合新时代学生的情况,借助多种教育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平台,通过慕课、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直观感受、专业自信和思想认同。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微信群、雨课堂等教学工具将专业课题延伸到课堂外,随时随地上传课程思政相关的素材,为思政课堂融入专业教育寻找和创建新的途径,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大背景下,通过将钉钉、雨课堂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围绕新冠疫情也开展了相关的思政教育活动。在有效管控手机游戏、刷短视频等不良现象的同时,把手机作为一种良好的工作平台,实现了学生及时学习,也丰富了教师授课形式,搭建了全新的思政教育平台。不仅在时间上实现了从课堂向课前和课后的延伸,还在空间上实现了从课堂学习向社会实践平台的延伸。
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4.1 专业教师政治理论素质不够高
开展思政教育,特别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讲授结合起来,毫无疑问对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依赖于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因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方面需要有所提升。鉴于在教学团队中吸收专职的思政课教师的可能性比较低,建议教学团队通过收集专业思政教育相关的素材,结合社会热点,定期组织团队成员讨论,剖析思政教育的融入点,筹划思政元素的设计,通过讨论有效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及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4.2 考核评价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不同于专业课的考核评价,专业课的考核评价可以通过作业或试题来进行定性评价,而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则有别于专业课的考核评价,其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价,还应是一个过程的评价,所以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无法单纯依靠一个项目完成情况的好坏来进行,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实施过程,因此需要进行过程性的考核,才能使最终的评价效果有效且可靠,同时也能较为充分地体现思政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之初,因为缺少相应的教学管理文件,专业课教师很少会设置学生思政水平的考核项,或者说不知该如何设置考核项,只能在平时成绩和课堂表现方面,教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学生情况酌情打分,此类打分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无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后的思政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该分值往往占比不高,不足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因此,可以针对“食品工艺原理”课程的独特性,以及基于教学内容而设计课程思政的融入点和元素设计,布置相应作业或调研工作,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有效完成课程思政的效果检验。
5 结语
课程思政在“食品工艺原理”课程中融合教育,是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一个初步探索,期待着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去,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效应[4],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